Y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59临床体会
2011-08-15张淑艳
张淑艳
河南宁陵县人民医院骨科 宁陵 476700
跟骨骨折为跗骨骨折中最常见的骨折,约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关节内骨折占跟骨骨折的70% ~75%。同其他关节内骨折一样,处理较为困难。2005-01~2011-02,我科对59例跟骨关节内骨折(68足),行Y形钢板内固定治疗,效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9例(68足),男42例,女17例;年龄19~58岁,平均36.6岁。单侧50例,双侧9例,均为闭合性关节内骨折。高处坠伤55例,车祸4例。Sanders分型:Ⅱ型40足,Ⅲ型25足,Ⅳ型3足。术前行跟骨侧位及轴位X线片检查,并行跟骨CT扫描确诊。
1.2 手术方法 均采用Y型钢板内固定术。一般在伤后7~10 d手术,如果局部存在较严重的水肿和张力性水泡,可延长至14 d。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单侧骨折取健侧卧位,双侧骨折取俯卧位。常规使用止血带,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紧贴跟骨外侧壁进行骨膜下剥离,将皮瓣向上翻转,显露跟骨外侧壁。用骨刀掀起跟骨外侧壁的碎骨片,看清跟骨骨折移位方向及距下关节面塌陷情况,直视下将移位的关节内骨块准确复位,Y型钢板固定[1],必要时行克氏针内固定,骨缺损处取自体髂骨植骨。术中C型臂X线机监视,见塌陷的关节面完全复位,Bhler角及Gissan角恢复正常,切口内置引流。
1.3 术后处理 常规应用抗生素7~10 d。患肢抬高,适度行足趾及踝关节活动。术后24~48 h拔除引流管,3周后拆线。3个月内不负重行走,以后根据X线结果确定部分或完全负重活动。
2 结果
本组59例均获得随访6~30个月,平均18个月。按Maryland[2]标准评价术后功能,优35 足,良24 足,可7 足,差2足,优良率86.8%。本组术后切口渗出持续5~7 d,2例术后切口皮下积液,通畅引流后痊愈。
3 讨论
3.1 跟骨骨折特点 跟骨是人体最大的跗骨,是足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体的负重及行走至关重要。跟骨骨折大部分是关节内骨折,主要由于垂直压缩应力引起。可导致跟骨高度丧失,宽部增加及距下关节面塌陷。X线表现为Bohler角及Gissan角减小。对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处理不当,可造成严重的功能障碍。手术治疗的目的是使跟骨形态、力线、Bhlor角及Gissane角恢复正常[3]。加以坚强内固定允许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组病例随访显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临床疗效明显,优良率86.8%。
3.2 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时机选择 (1)手术适应证:①后关节面移位>3 mm,跟距角<10°或完全消失者;②跟骨严重畸形,跟骨增宽、短缩及内翻畸形的骨折;③严重粉碎性骨折。(2)手术时机:切开复位手术可在伤后12~24 h内施行,如肿胀严重,手术推迟10~14 d,待肿胀消退到皮肤出现皱纹,3周后切开复位。
3.3 手术技巧 (1)为保护好皮瓣血供,“L”形切口弧度不宜过小。(2)手术时一次切至跟骨表面,骨膜下锐性剥离,全层掀起皮瓣,避免皮肤与皮下组织剥离,注意保护皮瓣避免过度牵拉。(3)跟骨为松质骨,术后出血多,应放置引流管。是否需要植骨,仍存在分歧,我们认为,对于粉碎性骨折和伴有关节面塌陷的骨折,应常规予以植骨[4],这是因为:(1)跟骨骨折后其压力骨小梁发生断裂,已不能为软骨面提供正常支撑。骨折块复位,托起跟骨距下后关节面,仅靠内固定螺丝钉的支撑是不够的,植骨可以对关节面起支撑作用。(2)骨缺损造成跟骨内部空虚,松质骨对螺丝钉的把持力下降,导致固定不良。(3)植骨可以填补骨缺损形成的空腔,防止血肿形成,降低感染发生率。因此植骨可促进骨折愈合,防止关节面塌陷,有利于固定的稳定,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
[1]张小刚,张建国,郭岩风.解剖钢板治疗累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J].实用骨科学杂志,2010,16(2):151-152.
[2]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806-810.
[3]路迪生,康两期.累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19(7):460-461.
[4]郑南生,黎早敏,林坚平,等.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干预[J].实用骨科杂志,2005,1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