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农机化生产正当其时——从仙桃印湾村看农业机械化问题
2011-08-15湖北省农机局秦建巍
湖北省农机局 秦建巍
为探索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破解新形势下谁来种田的难题,帮助农民早日致富,2月18日,我们对仙桃市郭河镇印湾村进行了调研。该村位于仙洪试验区,有11个村民小组,2310人,耕地面积1888亩(1hm2=15亩),养殖水面521亩,人均纯收入6000元,在我省农村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 我省农村迫切需要农业机械化生产
调研发现,当前农村对农业机械化极其渴求,这主要反映在以下4个方面。
(1)农民转移与增收的迫切需要。目前农村土地主要由老人耕种,随着打工收入的增长,大部分农民选择了外出打工,使得农民愿意付出一定费用请农机手进行作业。人力价格逐年上涨也使得机械化成为必然趋势,以插秧为例,一个劳动力1天需100~120元,作业面积1亩,而机械插秧1亩仅需60~80元。印湾村全村共有劳动力1400人,2010年外出务工700人,外出务工总收入700万元,占全村总收入的75%,其余劳动力主要分布于养鸡、养鱼等行业,插秧用工只能从外村雇佣。又如耕整和收割方面,机耕和机收已深入人心,当地耕整机械化率达90%以上,收割机械化率100%。印湾村现有耕牛15头,计划于2011年全部淘汰。
(2)保证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由于打工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精耕细作模式逐渐消亡。与需要增加投入才能提高的产量比起来,农民们更在意只需种田就能获得的每亩67元粮食直补。如水稻种植,由于不注重产量,印湾村机插秧尚未推广,部分农民选择水稻直播,单位面积产量不稳定,且只能种一季中稻。仙桃印湾村目前的种植模式是“油-稻”模式,推广机插秧后,种植模式可转变为“油-玉米-稻”、“油-瓜-稻”、“油-马铃薯-稻”等模式,每亩地可多产出一季作物。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只有生产发展,才能为建设新农村、提高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否则,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农业机械化,一方面是农业生产发展的标志;另一方面可以为其他产业的发展转移出劳动力,因此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可以说,没有实现机械化的农村,不是新农村。
2 发展大规模农机化生产的各方面条件已经成熟
从总体上看,农机化大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等条件已经成熟。
(1)资金保障。从国家层面看,目前我国已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的历史时期,而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中承受风险最大的弱势产业,这时采取相应措施,以工业反哺农业,是带有国际普遍性的现象。从群众层面看,印湾村多数村民家的楼房已建起,打工收入的逐年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使他们有可能将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上来。如以工程机械接活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印湾村村民印保银,主动向省农机局周立明副局长提出尝试机械化插秧就是一个例证。
(2)技术保障。目前,各种农机化技术日渐成熟,小麦、水稻的各个生产环节已全部能实现机械化,油菜机械直播也走向推广阶段。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使得我国能迅速引进国外发展成熟的先进农机技术和机具,国内也能迅速跟上并研发出更适合本地机械化作业的机具。目前我省生产插秧机的厂家已经有黄鹤插秧机公司、枣阳正天插秧机公司、东风(湖北)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在国内厂家数量仅次于江苏。
(3)组织保障。目前我省从省级到乡镇的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基本健全,通过规范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农机化项目示范区建设和农机化新技术、新项目示范推广,有效地促进了农机化的发展。仙桃市是2009~2010年度的水稻机插秧生产示范区,通过2年的示范推广,该市水稻插秧机械化率达30.5%,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明显高于其它非示范区。
3 推广大规模农机化生产的组织形式
加强农机手的组织联合,是农机手收回投资增加收入的迫切需要。已连续实施6年购机补贴政策,促使农村农机保有量不断增长,催生了一大批农机手。据调研,仙桃印湾村现有农机总动力1640kW,各类农机233台,而其水田面积820亩,旱地面积600亩,目前的组织化程度降低了农机使用效率,远远不能让农机“吃饱”。
我国人多地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保证了每户农民都有少量的田块,导致我省的农机化不可能像西方那样由私人农场主完成。这样的现状对发展农机化的不利影响是初期农机操作手不容易获得足够的资金扩大再生产,而积极影响则是当土地流转成为趋势后,由合作社或农机作业公司统一作业的土地规模不会受到单个农场规模的局限。
农机合作社是当前我省主推的农机手联合模式,根据省农业厅规划,到2015年全省各类农机合作社达到2000个以上,每个县(市、区)都有1个省级农机示范合作社。服务农户数占全省农户总数的1/3以上。目前我省共有农机合作社1176家,2010年全省农机合作社作业服务总面积达2441万亩,平均每个合作社服务农户的数量达1221户,合作社实现农机作业服务收入8.2亿元,入社社员户均服务收入2.9万元,比农机散户平均高1.1万元,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4 加速农机化进程需破解的难题
由于各方面条件都已成熟,印湾村的村民们正在逐步接受机械化,并有兴趣尝试新机具、新技术,但是由于家庭作业规模小,新机具、新技术的优势不明显,因此还有所疑虑,部分技术的推广速度不尽如人意。这使得还有相当数量本可以转移去打工创收的劳动力还被土地束缚,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影响了农民收入提高,也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大规模农机化生产是趋势,是符合农业生产客观规律的,为了加快这种趋势,农机部门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引导好、服务好,使农户选择走大规模农机化生产之路,农机手一心作业无后顾之忧。
一是土地流转。目前农村田块的规模偏小,如印湾村人均只有5分地,户有土地4~6亩,沟渠、机耕道等基础设施差,使得农机化的规模优势难以发挥。而普通农户的农机具“小而全”,利用率低,且高性能机具少。
依托农机合作社,促进土地流转,可以在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背景下,有效解决“谁来种田”的问题。我省孝感春晖合作社,自2010年初成立以来,已规模流转土地2万亩,大规模机械化种植糯稻、香稻,展示了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和发展方向。
仙桃印湾村现有农机合作社1家,入社社员14人,各类农机几十台,目前正受到省农机局的优先扶持。
二是作业保障。确保农机正常作业,首先就是保障油料供应顺畅;其次是维修及时便利。
在每年5月份麦收季节,11月份晚稻收获季节,经常会发生柴油供应短缺问题,此时正处农忙时节,柴油供应的不稳定,严重影响农机手履行作业合同的能力。农机部门应与石油供应部门加强联系,确保农用柴油供应稳定。
我省现有维修网点7138家,其中持有效证件的仅792家。重要作业季节,特别是跨区作业时一旦机具出现故障,机具停用一天,即造成机手损失上千元,因此建立和完善农机维修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2006年以来,我省共建设了27个水稻机插秧生产示范区,其中15个已建成,12个在建。在水稻机插秧示范区的建设过程中,省农机局从农机大户抓起,逐步发展农机合作社,并在2010年正式将农机合作社建设纳入省农机局重点工作之中,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农机系统在工作中以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为抓手,对农业新技术的普及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010年我省水稻机插秧面积505万亩,在全国水稻生产大省中名列第三。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以农机合作社为经营主体,以新型农机手为作业主力,以土地流转为主要土地聚合方式的有中国特色现代化农场必将遍布荆楚大地,为农业现代化交出一份圆满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