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社会学研究的新进展
——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海洋社会学论坛综述
2011-08-15赵宗金
赵宗金,崔 凤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
我国海洋社会学研究的新进展
——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海洋社会学论坛综述
赵宗金,崔 凤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
随着对海洋社会学基本学科属性认识的深入以及对海洋社会学问题的研究,海洋社会学研究的队伍也日益发展壮大。2010年7月在哈尔滨召开的中国社会学年会期间,中国社会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召开成立大会,并举办了主题为“海洋开发与社会变迁”的第一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围绕论坛主题共收到论文25篇。讨论的内容分布在海洋社会学基本理论、沿海区域社会变迁、海洋环境问题和海洋人群尤其是渔民问题研究等方面。
海洋社会学;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海洋开发;社会变迁
国内开展海洋社会学研究已有近10年的时间了,随着对海洋社会学基本学科属性认识的深入,以及对海洋社会学具体问题研究的广泛开展,海洋社会学研究的队伍也日益发展和壮大。在此背景下,2010年7月在哈尔滨召开的中国社会学年会期间,中国社会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举行了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举办了题为“海洋开发与社会变迁”的第一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该论坛获得了中国社会学会、黑龙江省社科院和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的大力支持。来自全国20余个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英国格林尼治大学的共近30名学者专家参加了会议。
一、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综述
在中国社会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筹)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上,中国海洋大学崔凤教授首先回顾了2009年西安中国社会学年会以来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筹备的情况,介绍了《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章程》(草案)修订的情况和专业委员会理事推选的原则和过程。之后,依据上述章程,会员代表大会和理事会议提出并通过了第一届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人员名单。崔凤教授当选为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长,中央财经大学杨敏教授等9位学者当选为第一届副理事长。来自中央财经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河海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福建省委党校、华侨大学、集美大学、鲁东大学、山东工商学院、山东滨州学院、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光明日报社、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等相关单位的32位学者当选为第一届理事。
科学史家库恩指出,学术共同体的形成是科学进步的重要标志。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海洋社会学领域科学共同体的形成,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会代表高度评价了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的意义。崔凤教授认为,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为海洋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有利于团结海洋社会学研究队伍,发展海洋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杨敏教授认为,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非常重要,填补了中国社会学发展的空白,标志着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时期的到来,意味着中国社会学理论建设开始跳出西方社会学研究的范式,因此,应当记入海洋社会学发展的史册。范英教授指出,我国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是一项具有战略眼光的重要举措。与会学者还指出,中国的社会变迁背后总是存在特定的支撑意识,海洋意识的觉醒标志着我国社会变迁的重大变化。
二、第一届海洋社会学论坛综述
第一届海洋社会学论坛的主题是“海洋开发与社会变迁”,围绕该主题共收到论文25篇,另有数位与会专家临时发言。讨论围绕海洋社会学基本理论、沿海区域社会变迁、海洋环境问题和海洋人群尤其是渔民问题研究等4个单元展开。
1.海洋社会学基本理论问题
从海洋社会学概念的提出算起,我国海洋社会学研究已经有近10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对于海洋社会学的含义、特征、学科属性、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等方面的理解并不统一。
崔凤教授反驳和批判了单纯以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来界定学科的传统观点,在学科归属、学科特征和研究对象等方面对海洋社会学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他认为海洋社会学在初创时期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科属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可以从海洋社会学与社会学的关系、学科特点及研究对象等3个方面着手。首先,在理解海洋社会学的应用社会学属性时需要突出3种“意识”,即问题意识、学科意识和理论意识。其次,海洋社会学要用“社会人假设”全面审视人类的海洋开发行为或人的涉海行为,分析人类海洋开发行为与社会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再次,海洋社会学应大力开展经验研究,既要对人类已有的海洋开发经验进行研究,又要对现实的人类海洋开发行为进行经验研究。最后,需要明确海洋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海洋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应是人类的海洋开发行为。
上海海洋大学的宁波副研究员以“关于海洋社会学体系建构及其研究热点刍议”为题,从知识体系、研究方法、研究领域和应用角度等方面对海洋社会学体系进行了理论建构,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并简要分析了目前海洋社会学10个方面的研究热点。他认为在知识体系方面,宜将海洋社会学分为微观海洋社会学、中观海洋社会学、宏观海洋社会学等层次;在研究方法上应将海洋社会学分为经验海洋社会学、实证海洋社会学;依据不同研究领域,还可将海洋社会学分为海洋宗教社会学、海洋文化社会学、海洋经济社会学、海洋城市社会学、海岛渔村社会学等;此外也可从应用角度,将海洋社会学分为理论海洋社会学、应用海洋社会学等。
广东省社会学会会长范英教授在“海洋社会学体系之我见”一文中,针对当前我国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初步构架的若干难点、重点和热点问题,提出一系列观点。他认为,“海洋社会学是研究海洋社会自身及其与人类共进退的一门分支社会学。”海洋社会学不仅要研究海洋社会自身,还要研究海洋社会自身与陆地社会的依存关联。此外他还认为,在构建海洋社会学体系过程中,必须厘清海洋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主要层次。
中国海洋大学赵宗金博士从人海关系的角度对现代海洋意识的建构进行了分析,认为海洋意识是人们对人海关系的自觉意识,是人在社会活动中涉海行为的自我反映。当前现代海洋意识的淡漠或缺乏,一方面,表现为公众对人海关系的错误理解和自我中心定位,另一方面,也突出表现为对现代海洋意识的理论建构极度匮乏。只有加强人海关系的相关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现代海洋意识,才能有效促进人与海洋的协调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目前的海洋社会科学研究大体上仍旧反映了以人类中心主义的人海关系哲学观,反映了世界各国或地区在海洋权益问题上以自我为中心进行的利益争夺斗争的现状。在这个过程中新生态文明的海洋意识观念也初显端倪,其中以海洋社会学的研究最具代表性。
2.海洋开发与社会变迁问题
围绕海洋开发与社会变迁问题,与会代表讨论了沿海小城镇的城市化问题、沿海地区民间信仰对社会生活空间变迁的影响、海岸旅游与海洋开发、海洋战略规划与海洋开发以及海洋社区等问题。
中国海洋大学庞玉珍教授作了题为“沿海小城镇的城市化质量研究”的会议报告,报告对崂山区3个城镇进行了实证研究,获得了翔实的调研数据。在此基础上,报告对沿海地区的小城镇的城市化进路和城市化质量的评价指标作了详细的分解和阐释。此外,还讨论了海洋意识与海洋战略的关系,认为海洋意识研究和认识上的薄弱,导致海洋战略不能统观全局,不能对我国社会发展形成应有的积极影响。
民间信仰的变迁可以视为社会发展与变迁的缩影。鲁东大学杨焕鹏副教授从个案研究入手分析了天后信仰对烟台城市社会生活空间变迁的多方面多角度的影响。该研究通过文献分析与调查访谈考查了民间信仰、市民社会与国家政权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天后宫开启了烟台城市发展的序幕,影响和决定了城市功能区的划分,拓展了人民生活空间。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天后信仰以及围绕信仰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成为市民社会的代名词。烟台天后信仰在近代的变迁也就是国家政权在基层社会不断强化过程的重要体现。
涉海旅游领域是海洋社会学作为应用社会学研究分支的重要研究领域。福建省委党校刘大可教授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就海西地区发展旅游的独特区位与资源优势、旅游业的现状与趋势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分析;并由此对进一步发展“海峡旅游”提出了若干思考,包括正确定位“海峡旅游”品牌、加强两岸旅游合作、建立海峡旅游业合作机制、海峡两岸加快构建“海峡旅游区”、突出海峡文化主题、综合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拓展海峡文化建设、发展海峡文化创意产业和加强海峡旅游人才培养与旅游人才交流等方面。
海洋社区是海洋社会、海洋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海洋社区的稳定与发展,不仅仅影响到海洋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而且对全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广东海洋大学宋广智博士对海洋社区作了界定:海洋社区是海洋社会学的一个核心的研究领域,是人类在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特殊结构的地域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分析了海洋社区与内陆社区在社会发展模式选择以及生活方式、社会关系、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该研究发展了对海洋社会概念的理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海洋世纪带来的深刻变化,并将拓展了海洋社会学的理论研究。
3.海洋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一定的社会利益结构中利益冲突和利益均衡的表现,因而环境问题可以成为社会学问题。海洋环境问题既是环境社会学研究的对象也直接构成了海洋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会议的第三单元围绕海洋环境问题展开讨论。与会代表分别就海洋环境治理、海洋环境保护、海洋陆源污染及海洋环境语境下的“海洋世纪”概念为主题进行了研讨。
在海洋环境治理问题上,中国海洋大学王书明教授在题为“渤海环境治理的博弈论分析”的报告中,以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博弈论为工具,剖析了环渤海地区治污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趋利机制(动机)及其博弈过程,破解环渤海环境“越治越污”的困境。指出了环渤海环境治理过程中的直接利益主体的基本利益关系。认为环渤海环境污染治理的不同阶段,中央政府、环渤海地方政府、企业三者作为这一事件中最主要的直接主体始终处于一个复杂的动态博弈之中。报告指出在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在不否定“经济人”假设的前提下,从“个人理性的总和合乎集体理性”这一准则入手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一准则亦应作为环境制度设计的基本理念。进而要破解治污困局、建构环渤海环境友好型社会,需以生态现代化理论为指导,制定超越所有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渤海法,从国家法律层面确定有利于环境友好型发展的博弈规则。
大连海洋大学蔡静副教授等以大连海域为对象针对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案例研究。认为在大力促进海洋经济的浪潮中绝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协调好海洋经济的发展与海洋环境的保护是关系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乃至国计民生的关键。研究进一步提出了海洋经济与环境发展的耦合机制,强调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的整体性、协调性、永续性和时空的公平性,要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既要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又要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满足后代子孙的需要。
随着人类对海洋开发的加剧,水危机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形式——水体污染问题在海水资源中越来越突出。山东工商学院唐国建博士等对海洋陆源污染的分析框架进行了建构性的研究。首先界定了陆源污染的概念,之后对海洋陆源污染可行性变量进行了操作化定义。其研究表明,地表径流入海污染和直排入海污染是陆源污染的两种主要形式。工业生产污染、居民生活污染等5个变量及其指标是考察陆源污染的具体内容。这为研究海洋陆源污染提供了一个较为清晰的分析框架。
中国海洋大学张双双在题为“‘海洋世纪’的环境社会学阐释”的报告中指出,“海洋世纪”是伴随着人类对海洋开发利用的不断深入而提出来的,是人类全面认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世纪。其基本特征也就是人们在认识海洋价值、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以及保护海洋环境等活动中所呈现出的特点。她还认为,从环境话语分析的角度看,“海洋世纪”是可持续发展话语下的一个名词。从社会成因角度看,“海洋世纪”的社会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根源在于工业化、城市化。
4.渔民问题
海洋人群研究是海洋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参会代表对此问题提交论文数量最多。论文内容涉及范围广泛,包括“三渔”问题、“失海”渔民、渔民市民化、日本海民、渔民性别角色及渔业保险等相关问题。
英国格林尼治大学赵明华教授做了题为“渔业妇女地位研究:英格兰个案分析”的报告,分析了渔业妇女地位的问题。其研究的重点在于了解当代英格兰渔业中妇女的地位所担当的角色以及所面临的困难挑战,旨在为政府在提高妇女地位进一步落实男女平等决策上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英格兰北部渔业中的妇女经历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和英国其他地区以及世界其他国家渔业中的妇女所面临的问题似乎具有共性。赵教授还介绍了英国海洋社会学的相关研究。从研究内容上看英国海洋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包括海洋历史、船相关的问题、渔港渔村、航运方面的人的因素的分析、传统的海洋研究等内容,从社会学研究的角度较少。从研究组织角度看,英国的没有海洋社会学分会,研究分散在其他的各个领域。
中国海洋大学同春芬教授在题为“社会转型时期我国‘三渔’问题的成因及其解决途径”的报告中分析了“三渔”问题主要表现及其成因。她认为,资源配置不合理损害了三渔的利益,社会结构的局部性变迁造成广大的渔民群体成为弱势群体,二元结构体制的固化阻断了渔民进入城市、改变身份的途径,使原本封闭的渔村变得更加封闭、落后,渔民权利屡遭侵害。而解决渔业问题的关键在于渔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渔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渔村投入力度,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新渔村的有力保障。此外,加强海洋环境的保护也是非常必要的措施。
“三渔”问题的解决还与渔民市民化联系在一起。浙江海洋学院王建友副教授对渔民市民化做了分析。他指出渔民在新阶段面临比农民更严峻的现实。“三渔问题”的表现是渔民的困顿、渔村的凋敝及渔业的衰落,其核心是渔民的主体性问题。从主体性来看,“三渔问题”是渔民这一特殊主体的问题,其实质是渔民这一特殊群体的转型问题;从宏观层面看,“渔民”问题已超越“三渔”时空成为一个城市问题、超出经济发展的单向度问题成为社会领域问题。因此,渔民市民化是渔民现代性转型的系统过程,是一个渐进的长期过程,是身份、职业、居住地和社会角色等各方面都在发生“再造”的过程,其转型途径包括:空间城市化、人口市民化、权利市民化、渔民的现代能力转型等。
中国海洋大学宋宁而博士通过对海洋国家日本的海民群体的概念、特征的阐释、对海民研究专题的归纳以及对海民研究所呈现特点的解析,探讨海民研究对日本海洋战略学术建构的突破作用,为我国海洋战略研究提供借鉴。该研究分析了日本文化中的海民概念,考查了海民易变性、自由性、网络性等特点,对渔民的分类进行了细致的类型划分。这为研究日本海洋人群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该研究对我国推行海洋战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上海大学郑庆杰博士使用访谈法对山东渤海沿岸四渔村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失海渔民的社会支持系统。他认为失海渔民的社会需求既包括经济物质的保障、又包括人际关系的重建和社会心理层面的自我认同的重新建构,其需求是存在层次差异并呈现多元化的。因此,对失海渔民物质和经济基础层的满足,不能替代高层次需求的解决,他们的人际互动归属和自我认同和价值实现方面同样不可忽视。他还从社会支持主体、社会支持内容、社会支持中介等维度,对构建失海渔民的多元社会支持系统及其关系机制进行分析,力图为当前对失海渔民群体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三、结 语
海洋社会学论坛的成功举办,对我国海洋社会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自觉意识。总体看,本次会议具有以下特点:
1.内容和方法多元化特点突出
从研究内容上看,围绕人海关系与海洋社会概念,与会论文涉及海洋社会、海洋意识、海洋世纪、海洋群体、“三渔”问题、海洋文化、海洋开发与社会变迁、海洋环境、海洋污染等诸多问题。从研究方法上看,多数研究实现了三结合:文献分析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
2.海洋社会学研究视角鲜明
从海洋社会学的学科归属问题到海洋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的设定,从海洋意识、海洋文明、海洋世纪的一般化阐释到特定海洋民俗信仰的具体个案分析,从海洋环境问题与海洋开发的辩证关系分析到海洋污染问题的操作化变量界定,无不体现了海洋社会学的学科意识、理论意识和问题意识。
3.研究人员构成多元化
提交论文及参与讨论的学者专家等来自国内外近30家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宣传媒体等组织。除了提交论文并参与宣读的学者之外,还有关注海洋社会事业的媒体记者、非社会学专业人员、其他分论坛学者等的参与,有多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也提交论文并参与了讨论。这说明海洋社会学的社会影响在不断扩大,研究队伍后继有人。
4.学科建设的自觉意识得到体现
文献检索结果表明,海洋社会学一词较早见于1981年《海洋政策与管理》刊物中,其后以之为题的研究论文非常稀少,相关的研究散见于各类涉海研究文献中。而我国的海洋社会学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从学科建设的自觉意识方面,已经走在了前列。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的成立以及稳定的研究队伍的形成,必然会对我国海洋社会学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C919:P7
A
1671-4970(2011)01-0020-04
2010-10-10
赵宗金(1979—),男,山东莒南人,讲师,从事海洋社会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