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义词的定义及区分
2011-08-15张伟
张 伟
(广东海洋大学 文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等义词的定义及区分
张 伟
(广东海洋大学 文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等义词是词汇意义、语法意义都完全相同的一组词。它不同于意义有细微差别的近义词。等义词离开了具体的语境仍然具有等义关系,不同于言语等义词。等义词研究的是词与词的外部关系,不是同一个词的不同书写形式,即不同于异体词。
等义词;定义;区分
语言中最活跃、最丰富、发展最快的部分是词汇。词汇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任何一种语言的丰富和发展,都无例外地需要从方言词、古语词、行业语词甚至外来语词中汲取营养,所以语言中的词汇是异常丰富和多彩的。在纷繁复杂的词语中,有一类现象值得我们注意,例如:龙眼-桂圆 番茄-西红柿 水泥-洋灰 父亲-爸爸 生日-诞辰 岔道-岔路 仿制-仿造 别离-离别 海拔-拔海。这类词意义相同但又有细微差别,就是等义词。
一、有关等义词定义的讨论
在当今的语言学界,等义词是个有分歧的概念。学者们大致上有三种说法:一种是认为理性意义相等同、附加意义有细微差别的词是等义词。比如张志公主编的《现代汉语》中说“(等义关系的词)意义几乎完全相同,所指称的事物或现象相同,不过使用起来在风格、情趣、色彩等附带因素方面有点区别。”1周荐说:“等义词语也罢,同义词语也罢。它们的‘等’和‘同’,都只能理解为是蕴涵了差异的,大致上的。”2两种说法的基本精神是相通的,都认为等义词是理性意义完全相同、附加意义存在细微差别的一组词。
第二种认为等义词是理性意义与附加意义都全等无别,可以互换而不影响表达的词。黄伯荣、廖序东在《现代汉语》中认为有等义关系的词,“不论从哪一方面来看,意义都相同,在语言中通常可以换用。”3谢文庆将外来词、方言词、词素颠倒词等三组同义词对比后说“这样的词,在理性意义、色彩意义和用法上都能画上等号,可以在任何上下文中毫无区别地互相替换。一般把它叫做‘等义词’。”4这些学者都是从言语层面来讨论等义词,认为等义词是可以在任何上下文中互换使用的。
第三种则认为词与词之间全部义项相等者是等义词。有学者说:“(等义词)不仅所有的义项都相同,而且所有的附加意义(即语体意义、感情意义、风格意义、时代意义、地域意义、语法意义)也都相同,可以无条件互换。”“具有等义关系的两个词的意义全部重合”,“即使个别的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这些义项也全部相同。”5葛本仪先生也认为“完全同义词是指词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都完全相同的词,这类同义词在语言中也被称作等义词。”6这一类观点主要是认为等义词的所有的意义、义项都必须相同。
以上陈述了关于等义词定义的三种观点。王力先生曾经提出“所谓同义,是说这个词的某一意义和那个词的某一意义相同,不是说这个词的所有意义和那个词的所有意义都相同。”7这表明判断词与词之间是否存在等义关系,也是看一个词的一个义项同其它词的一个义项是否相同。上述第三种观点认为等义词的所有义项都必须相同,这并不符合汉语实际情况。事实上汉语词汇中也存在如“功夫-工夫”、“礼拜-星期”等,在某一义项上构成等义关系的词。并且,在文中,作者认为“自行车”和“脚踏车”地域意义不同,不是等义词。但是又认为“江米-糯米”、“端午-端阳”等词存在等义关系,这岂不是自相矛盾?
上述第二种观点认为等义词是在任何上下文中都能自由替换而不影响意义表达的。这些著作中举到了这样几个例子:铁道-铁路、自行车-脚踏车、盘尼西林-青霉素,认为两个词在任何语境中都能自由替换而不影响意义的表达。如话剧《陈毅市长》中就用了“盘尼西林”,而我们现在一般只说“青霉素”,很少用前者。还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就没有使用“铁路”,“上海自行车厂”就没有使用“脚踏车”。这些说明,上述词语在使用过程中并不是任何地方都可以自由替换,它们实际上还是存在细微的差别。
所以二、三说实际上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本文赞同第一种观点。周祖谟先生在《汉语词汇讲话》中把同义词分为完全同义的等义词和意义稍有差别的近义词。对等义词的来源周祖谟归纳为:(1)书面语和口语的等义词(父亲-爸爸);(2)从方言吸收来的等义词(太阳-日头);(3)因外来语而产生的等义词(星期天-礼拜天)。在构成上,周祖谟认为构成的成分相同,但前后顺序不一样的同义词一般都是等义词,也有个别不是,如“动摇”、“摇动”等词。8由此可见,周先生也认为等义词并不是所有的方面都完全相同,也会存在语体色彩等方面的区别(如:父亲-爸爸)。在“同义词=等义词+近义词”公式中,很多人都把等义词看成了上述的第二或第三种,故认为等义词是汉语词汇中的赘疣,是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的,是非本质部分。这样的观点不符合汉语实际。
二、等义词的定义
词的意义就是词所表示的意义,而一个词所表示的意义是非常丰富的。比如“书”表示“装订成册的著作”的意义,还表示“名词,可以作主语、宾语等”意义。词义包括着词的词汇意义(也叫概念意义或理性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三个部分。词汇意义是词所表示的客观世界中的事物、现象和关系的意义,有的著作中也称为概念意义,这是一个词意义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法意义是指词的表示语法作用的意义。词的语法意义是语言中词的语法作用通过类聚之后显示出来的,所以它是一种更抽象、更概括的意义。色彩意义是指词所表示的某种倾向或情调、色彩的意义,这种意义也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词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色彩意义是互相联系,互为一体的,它们共同充当词义的组成部分。其中,词汇意义是最主要的,它决定着词汇存在的可能。
研究词语意义之间的关系,就应该从研究词义着手。笔者认为语法功能相同是词语之间具有同义或等义关系的前提,词汇意义相同是词语之间具有同义或等义关系的决定条件,色彩意义则是附属条件,不具有决定性。所以,词与词之间存在等义关系是指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完全相同。等义词即指词汇意义(概念意义)和语法意义完全相同的词。如果两个或几个词语之间语法意义不同,就不具备等义或同义关系的前提条件,如果词语的词汇意义不完全相同,那也不能构成等义关系。
三、等义词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1.等义词与同义词、近义词的区分
在同义词研究中一直存在着三个概念纠缠不清的争论。有人认为同义词既包括意义相同的词,又包括意义相近的词。有人认为真正意义的同义词是不存在的,所谓的同义词就是指的意义相近的近义词,故直接用近义词来代替同义词。还有人认为应该将同义词和近义词区分开来,划清二者的界限。以往的研究总是在三个概念之间纠缠,没有区分好各个概念的内涵。
等义词是语法意义、词汇意义完全相同的词。一般意义上的同义词就是等义词,故在文中不再采用同义词一说。近义词是语法意义相同,词汇意义相近(即大同小异)的一组词。从词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角度可以将词分成等义词和近义词两类。
等义词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都相同的词。近义词则是语法意义相同,词汇意义存在细微差别的词。下面列举几对等义词和近义词来比较它们的差别。以下各例子中的解释均来自《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版)例如:
第一组 成绩:工作或学习的收获:学习~|~优秀。
成就:①事业上的成绩:辉煌~|事业上的~。②完成(多指事业)~革命大业。
第二组 优良:(品种、质量、成绩、作风等)十分好:~的传统。
优秀:(品行、学问、成绩等)非常好:~作品|成绩~。
优异:特别好:成绩~。
第三组 仿造:模仿一定的式样制造:这些古瓶都是~的。
仿制:仿造:~品。
第四组 常:时常;常常:~来~往|我们~见面。
常常:(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而且时间相隔不久:他工作积极,而且~受到表扬。
第一组中“成绩”和“成就”都是指“做事的成果”,但是“成绩”指一般事情如学习、工作中所得到的收获,而“成就”则指重大事情上所获得的巨大进展和优异的成果。二者在词汇意义的本质方面有很明显的差异。所以,“成绩”、“成就”是一对近义词,而不是等义词。第二组中“优良”、“优秀”、“优异”都表示“好”的意思,但是词汇意义中的程度状态不同。三者的词汇意义所表示的程度呈递增状态。故它们不是等义词,而是近义词。
第三组“仿制”、“仿造”都是“模仿一定的式样制造”的意思,词汇意义完全相同,并且词性都是动词,语法功能相同。所以二者的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都相同,是等义词。还有第四组“常”和“常常”都有“事情发生的频率高”的意思,可以说“我们常/常常见面”,并且二者都是副词,语法意义相同,所以二者是等义词。从上述例子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等义词与近义词最大的区别是:前者的词汇意义一定是相同的,没有细微的差别;后者的词汇意义肯定会存在一些差别。
2.等义词与言语等义词的区分
言语等义词是指在具体的语境中,依赖于一定的上下文,而形成的所指相同的词。词所指的意义相同是言语等义词同等义词的共同点,但是言语等义词必须依赖于语境才能存在。例如:
他走了,永远地去了。一名优秀的检察官牺牲了,一位好公仆安息了。
例句中的“走”、“去”、“牺牲”、“安息”都是指的同一件事情——“死”。词所指的内容是相同的,互相之间构成等义关系,在语境中构成言语等义词。但是离开了语境,“去”与“走”“牺牲”“安息”就不能构成等义关系。再比如:他忽然倒了下去,过了一会儿又突然站了起来。句中的“突然”和“忽然”在表示“在短促的时间里发生,出乎意料”这一意义上相同,在充当状语的语法功能方面也一致。但是,“忽然”是副词,“突然”是形容词。二者在词汇意义上也有区别。二者只是言语等义词。再比如“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中“聪明”本为形容词,词汇意义为“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才智”为名词,词汇意义是“才能和智慧”,但由于“聪明”活用为名词且词汇意义向“才能和智慧”靠拢,这样二者意义是相等同的,在具体的语境中构成了言语等义词。还有一个人指着一束菊花说“这花真好看!”,这里的“花”就是“菊花”的意思,也就是说上位词借助于语境,用来指称下位词。上下位词在语境的帮助之下变成了所指相同的词。以上这些言语等义词是在特定的上下文中才存在的,对语境的依赖性特别强,如果离开了特定的语境,这种关系就不存在了,所以言语等义词具有很强的临时性。在研究等义词过程中,言语等义词因受语境的限制,不具有一般性和代表性,不纳入讨论的对象。
3.等义词与异体词的区分
区分等义词与异体词,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确定两个或几个词到底是一个词(即同一个词的不同词形变化),还是几个词(即意义相等的词)。异体词是语言中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文字形式不同的一组词。异体词的区别主要在于外在的表现形式不同,读音和意义(包括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都是相同的。但是异体词是一个词的不同表现形式,不能看作是几个词。等义词主要是语法意义、词汇意义完全相同,文字形式上肯定不同,读音上没有限制,色彩意义上也没有一定限制的一组词。等义关系是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属于一个词的外部关系的研究范围。异体关系是在同一个词内部,形体差异的表现,属于一个词的内部关系的研究范围,即异体词并不构成新词。
区分等义词与异体词是确定等义词范围的难点之一。有人认为:“要判定一组语音语义相同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形究竟是一个词(异体词)还是几个词(同音同义词),关键要看它们在意义上是绝对的相等还是仅仅相近。如果它们之间在词汇意义(包括理性意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等)、语法功能(包括词性、句法特点等)以及适用范围上存在着哪怕很细微的差别,因而在交际中各具其特有的价值,那么就应该认为它们是同音同义词。”9用这个标准确实可以将一些等义词与异体词区分开来。比如“记录”和“纪录”意义完全相同,读音也完全相同,《现代汉语词典》把它们作为一对异体词。再比如:吩咐-分付 订单-定单人才-人材 烦杂-繁杂 漂浮-飘浮 笔画-笔划 子棉-籽棉 甲克-夹克等等,是异体词。异体词的意义相同,主要是形式上的对立。等义词是研究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与异体词有着本质区别。
[1] 张志公主编. 现代汉语•上册[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2] 周荐. 等义词语的性质和类别[J]. 天津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5.
[3]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 现代汉语•上册[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4] 谢文庆. 同义词[M]. 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
[5] 侯敏. 试论等义词及其规范问题[J]. 语文建设,1991.
H03
A
1008-7427(2011)01-0089-02
2010-10-25
作者系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