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认知角度看英汉语言禁忌现象

2011-08-15张爱容

关键词:义项相似性范畴

张爱容

一 引言

禁忌在英语中叫taboo(塔布),源于太平洋汤加群岛的汤加语,意思是“神圣的”“不可接触的”或“要极其注意的事”。(陈原,1983:336)禁忌现象具有普遍性,大到一个民族,小至一个部落,都有各自独特的禁忌言行。

语言禁忌是诸多禁忌中的一种。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初期,由于文化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低下,人们的认识能力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不够,往往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不理解甚至是困惑、恐惧,因而人们通常将语言与一些自然现象、自身所经历的祸福相联系,同时赋予语言一种其本身根本没有的、超人的力量,人类以为语言本身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或是幸福,竟把人类祸福的根源归于语言。谁也不能得罪这个根源,谁得罪个根源,谁将会得到加倍惩罚;反之,谁讨好这个根源,谁就会得到庇护和保佑。这就自然而然地导致了语言的禁忌和灵物崇拜。(陈原,1983:336)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英汉禁忌语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大多局限于跨文化交际和语义学,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去阐释禁忌语的文章很少见。本文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理论和具体实例,分析英汉禁忌现象的理论源泉,探讨语言禁忌现象背后所体现的认知心理,剖析中英两种不同文化背景条件下的语言禁忌现象及人们所使用的委婉语。

二 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理论

从语言学中分支而来的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理论与认知理论是相互关联的,认为语言传递的信息并不就是关于真实世界的,而是人类大脑对真实的客观世界的反映,产生“投射世界”。由此,大脑对客观世界的自动地、无意识地重新组织才会形成我们所能感知到的世界。(赵艳芳,2001:53)人类认识的世界并非是完全客观的,也不是完全主观的,而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加工,即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因此,人类为了认识世界,必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和范畴化(categorization)。范畴化可以说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种认知活动。认知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形成概念和范畴的过程,这是一个心智过程,这个过程以主客互动为出发点来对外界事物进行类属划分(王寅,2006)。Lakoff(1987:6)认为,人类有了范畴化的能力,才有可能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赵艳芳(2001:57-58)也认为,认知语言学所研究语言的出发点是认知、人的经验以及范畴化。范畴化是人类认知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感知、思维、行为和言语的最基本能力,是认知和心理相互作用的过程。

范畴是认知主体对外界事物属性所作的主观概括,是以主客观互动为基础对事物所作的归类。(王寅,2007:96)从认知的角度来看,所有认知范畴都是模糊范畴(fuzzy categories),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1)一事物是否属于该范畴,不是看它是否具备该范畴成员所有的共同特性,而是看它与其原型之间是否具有足够的“家族相似性”。同一范畴中的不同成员的家族相似性并不是一样的,一些成员的共同特性在此范畴中要多于其他成员,这就是模糊的相似性;(2)由于范畴成员中所包含的共同特性不一致,有些成员会比其他成员更多享有共同特性,依据成员享有的共同特性,人们就可以来衡量其成员身份。与范畴中其他成员相比,享有更多共性的成员就是该范畴的“原型”,即典型的、中心的成员,原型之外的其他成员都被称之为边缘成员或非典型成员 (赵艳芳,2001:58)。因此,范畴是辐射状结构,同时具有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围绕原型(prototype)建构、边界模糊(open-ended)的特点。

世界万事万物并非只构成一种范畴,而是不同的范畴;同一事物也并非只能属于某一范畴,而是可以同时属于多层范畴,只是在不同范畴中会以不同的等级形式存在。从等级来论,同一范畴范围中的基本等级范畴能够体现范畴内成员之间的最大的家族相似性,基本等级范畴也可以最好地体现其典型的原型范畴性,因此,基本范畴明显属于原型成员。某一事物会属于一种范畴而不属于另一范畴,不同范畴又具有不同的特性,这些特性主要体现在基本范畴成员,因为基本范畴成员中的单个事物就能反映整个范畴特征,具有明显的对外区别和能被感知性的特征。

在中西语言背景和社会文化中,人们的生理功能甚至是心理功能是基本相同的,因此,原型、基本范畴和范畴结构具有大致相似性,也是是相对稳定的。但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会影响人们的认知能力,因此,范畴等级和原型又存在一定的差别。例如,说到“鸟”,英国人一般会马上想到“robin”,而中国人更多地会想到“麻雀”;汉语中“饺子”的原型和英语中“dumpling”的原型却具有很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会给我们的语言理解带来太大的障碍,在语言交际中是正常的和允许的。其实,即使在相同社会文化中,不同的生长生活环境、不同的教育程度、不同的专业知识的掌握也会影响人们对基本范畴的认识,例如,城市里生活的人将“车”作为基本范畴,偏远农村里生活的人可能会将“拖拉机”“摩托车”等种类归属为基本范畴(赵艳芳,2001:59-66)。

三 禁忌语的认知分析

认知语言学中有关基本等级范畴、家族相似性、原型理论等为我们理解英汉语中的禁忌语提供了新的视角(王永忠:2003)。

1.禁忌语是范畴中的原型。

认知语言学认为,决定范畴的是其家族相似性,而不是共同属性,当然范畴成员之间总是享有某些共同特性。同一范畴中的成员,越具有典型程度高的家族相似性的,则越接近为原型成员;反之,则越接近边缘成员。

禁忌语与委婉语同属于具有相同概念的语义范畴,可是禁忌语和委婉语的语义关系不是同义的。在该范畴中,禁忌语具有最典型的家族相似性,属于原型义项成员,能体现该范畴的全部原型特征。委婉语则是家族相似性典型程度的削弱。从认知理论看,以“突显”为特征的禁忌语这一原型从同一语义范畴基本义项向上位或下属义项演变成了委婉语。

例如,“the poor”所包含的语义有:(1)缺乏经济来源或经济来源少;(2)生活条件不好;(3)没有社会地位;(4)不受人尊重等。它包括了“穷人”这个范畴里的所有的典型特征,是原型成员。人们常用“the modest”(朴素的)这一委婉的表达来替换“the poor”,而“the modest”的意思为:(l)物质消费不高;(2)不奢侈,并没有指向“the poor”的“缺乏经济来源或经济来源少”“生活条件不好”“没有社会地位”“不受人尊重”等这些人们想尽量回避的特征。根据原型理论,the poor与the modest都具备家族相似性,都是“穷人”这一语义范畴的不同成员。当我们说一个人是“穷人”的时候,“the poor”是原型。当人们用“the poor”来表达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自然范畴中的“穷人”,而如果使用的是边缘成员“the modest”,则更不容易让人把语言学上的表达“穷人”与自然范畴“穷人”的现实联系起来。(邹静兰,2009)

2.禁忌语向外扩展产生边缘义项。

认知语义学认为,典型的个体可充当一个范畴概念的原型(章宜华,2002)。而原型具备完形结构,所以最容易被人们感知。

按照范畴理论,禁忌语属于语义范畴的原型成员,是该语义范畴的完形结构。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很容易将大脑中形成的经验范畴与自然范畴等同起来,很容易将禁忌语等同于禁忌事物。为了不冒犯别人,人们就会产生尽量去回避禁忌事物的心理倾向。在交际过程中,就会尽量减少使用禁忌语。而语义范畴会围绕原型义项向外扩展,禁忌语因其原型义项的特征,便会向上位义项和向下属义项演变。通过演变,禁忌语的家族相似性的典型程度会变得越来越弱,从而使大脑经验范畴与自然范畴间的等同关系变得越来越模糊,使禁忌语与禁忌事物间的等同关系减弱,这样便产生了委婉语的表达。

例如,“the old”(老人)的语义特征为:(1)年龄大;(2)行为能力不够;(3)健康状况不佳;(4)精神状态不好等。它包括了这个范畴里的所有的典型特征,是典型成员。当人们提到“the old”这个原型时,就很容易把语言学的词语与自然范畴的老人本身联系起来,在交际过程中,随便将对方称为“the old”会使人产生很不舒服的感觉。因此,人们常用“the advanced”来代替“the old”。因为“the advanced”的语义特征是:(1)年龄稍大;(2)辈分较高;(3)经验丰富;(4)社会地位较高;(5)受到尊敬;去掉了“the old”中的“行为能力不够”“健康状况不佳”“精神状态不好”等人们不想提及的特征。根据原型理论,对这个边缘成员“the advanced”的感知不是完型感知。比起“the old”这个原型,“the advanced”更不容易把语言学中的词语与自然范畴中“老人”联系起来。这样就拉开了距离,产生了委婉的效果。(邹静兰,2009)从中可以看出原型义项“the old”向边缘义项演变产生了“the advanced”这一委婉表达结果。

3.禁忌语的时代变化。

认知语言学认为,原型会因不同的社团、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产生差异,也会因不同的时代而有较大的变化。例如,19世纪的汽车原型样本与今天的已大不相同,它们或许已成为今天的边缘成员(王寅,2007:115-116)。

禁忌语也会随使用群体的变化而变化。在某些群体中可以接受的一些表达方式到了另外一个群体就变成了禁忌语。每个时代的禁忌语言都是不同的,一些在过去被认为是禁忌的词语在现在变得能够被接受。例如,黑人和妇女的地位提高时,以前的称呼也应发生相应的改变。随着人类对自然的了解深入,曾经对自然现象的忌讳也慢慢销声匿迹。在过去神的名字受到法律保护,而现在人们几乎可以用神的名字来表达任何的惊讶或者愤慨。在19世纪,让人难堪的是一些亵渎宗教的语言,而到了20世纪中叶,一些与性有关的咒骂语言成了禁忌语,而现在人们比较忌讳的是如nigger,mad一类的词语。

同样,一些在过去被接受的词语很可能变成禁忌语言。现代社会,人们追求“自由”、“平等”,西方国家还推崇“人权”,英语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禁忌表达方式,尤其是那些与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宗教歧视及残疾人歧视有关的禁忌表达。如“race”(种族)的表达越来越没有了地盘,在不同的语境中相应被“ethnic origin”“people”“community”等更委婉的表达方式所取代,以消除其种族歧视之嫌,为回避性别歧视,体现对女性的尊重,人们更趋向于使用“people”“person”“men and women”“women and men”等来代替“man”的表达。(王威,2007)

四 结束语

依据认知语言学基本范畴理论中的原型特征和范畴的模糊特性,通过具体分析常见的禁忌语和其对应委婉语,找出其中存在的原型成员和其对应的边缘成员,我们可以得出:1.禁忌语和其对应的委婉语都归于同一语义范畴。在这个范畴范围中,属于原型义项成员的是禁忌语,包含该范畴的原型特征,具有最典型的家族相似性,在使用过程中容易被感知,也容易使人们产生敏感、强烈的认知心理反映,在交际过程会让人听了产生不快。2.相对来说,委婉语的家族相似性较低,被视为边缘成员,其边缘属性更容易与相临的其它范畴交叉。委婉语引起人们的认知反映相对比较模糊,没有禁忌语那么容易被感知,使用委婉语就可以拉开大脑经验范畴与自然范畴之间的距离,达到消除禁忌语与禁忌事物之间等同的效果,不容易使人产生不快。3.原型会因不同的社团、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时代而产生差异。由于受到基于各自特定文化、价值观的认知模式的影响,禁忌语也会随使用群体、历史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1]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王寅.解读语言形成的认知过程—七论语言的体验性:详解基于体验的认知过程[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

[4.]Lakoff,G.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6.

[5]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Lakoff,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123 -125.

[7]陆杨.语言禁忌现象的认知心理探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1).

[8]王永忠.范畴理论和委婉语的认知理据[J].外国语言文学,2003(2).

[9]邹静兰.委婉语的语义认知范畴研究[J].读与写杂志,2009(11).

[10]章宜华.原型释义问题探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2):84-86.

[11]王威.从nigger一词看近年来现代英语禁忌语的变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

猜你喜欢

义项相似性范畴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一类上三角算子矩阵的相似性与酉相似性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浅析当代中西方绘画的相似性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低渗透黏土中氯离子弥散作用离心模拟相似性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V4国家经济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Enhanced Precision
不能把范畴不同的两个问题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