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探微
2011-08-15李淑惠
李淑惠
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下,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别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奠基性、开创性工作而形成的,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转轨转型的关键时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时期,研究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对于正确把握社会管理的规律,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的理论来源
1.中国古代的社会管理思想。
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而不曾断裂,经历过“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具有丰富的社会管理思想。
(1)以“人”为核心的儒家社会管理思想。
以“人”为中心的儒家社会管理哲学是建立在以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取向的基础之上的。它强调社会管理应以人的整体性发展开始,以“修己”作为自我管理的起点,推己及人,进而达到“安人”的效果,最终实现人的社会性发展,即实现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治理。另外,以“三纲五常”为规范准则的家规家训、以“仁”为重的乡约及以民本主义为指导的士绅自治等儒家社会管理思想都突出了以“人”为核心的特点。
(2)以“道”为核心的道家社会管理思想。
道家社会管理思想以“道法自然”、“有所为,有所不为”、“无为,无不为”的柔性管理为特色。认为社会管理者必须遵循社会管理的客观规律,顺其自然,便是无为而治。通过最少的、必要的、有效的措施抑制违反自然的行为,以实现自然和谐与个人自由的整体协调发展。
(3)以“教化”为核心的佛教社会管理思想。
在佛教看来,众生平等、人性本净,但是由于受到贪、慎、痴三毒之染,产生了生理和心理上的各种欲求,造成了社会不平等所引发的社会混乱。要保护弱势群体,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实现管理有序,社会和谐,必须从“因果报应”角度,通过教化或教育消除不平等。
2.中国近代的社会管理思想。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促使人们用新的眼光、新的思维方法寻求社会管理理论,影响较大的有:
(1)理想天国的社会管理思想——《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英雄洪秀全从打破封建制度的愿望出发,提出建立一个地上“天国”的治国纲领。它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涉及到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内容有: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平均分配土地,土地所有权收归国家所有;②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③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因,无人不保暖”的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
(2)开眼看世界的社会管理思想——林则徐、魏源。
林则徐、魏源作为统治阶级中比较开明的代表,对清末社会矛盾激化和统治危机深有感触,鸦片战争之“千古奇变”使其意识到传统的治术已经行不通,必须“睁眼看世界”。林则徐向西方学习的社会改良思想主要体现在研究西方之事、翻译西方图书、改进军械等方面。魏源的社会管理思想集中体现在《海国图志》一书中,强调人才的作用,关注西方政治文明,主张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紧密结合。
3.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社会管理思想。
由于历史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尽管对社会管理都没有进行直接深入的研究,但其相关论述,对我国探索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关于社会管理的重要性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从国家理论出发,强调社会管理的重要性。认为国家除了政治职能外,还有社会管理职能。恩格斯通过波斯和印度历代政府都要经营或管理河谷灌溉的例子说明了这一点,“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1]列宁也强调社会管理是国家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关于人民主体性是社会管理的最高原则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国家制度如果不再真正表现人民的意志,那它就变成有名无实的东西了。”[2]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探讨了人民主体性的实现途径可以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参与到社会管理中。通过这种管理模式,在未来高度民主化的共产主义社会中“社会的每一成员不仅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生产,而且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分配和管理,并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全部生产,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成果不断增长。”[3]列宁也相信人民能够管理好自己的国家。
(3)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管理的最高目标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管理的最高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共产主义社会管理为社会成员自由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5]
此外,关于社会公正思想、社会保障思想、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思想等,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和谐社会提供了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管理问题的认识论和科学解决社会管理问题的方法论。
二 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管理的探索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工作,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1.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管理理论的初步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在探索社会管理思想时,毛泽东吸收和运用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基本思想,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尽管这些社会管理思想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但仍有积极性意义。
(1)重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毛泽东认为既要处理好国家、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中央统一领导和地方独立自主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处理好社会管理中的各种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2)重视社会管理中的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
毛泽东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解决人民群众就业和生活问题对巩固新生政权、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提出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就业方针,形成了国家统包统配的就业机制。
(3)重视社会管理中的稳定问题。
毛泽东认为消除官僚主义是实现社会稳定的关键。应采取坚决革除体制上的弊端和着力解决思想作风问题等有效措施,从根本上予以克服。
2.第二代领导集体对社会管理理论认识的深化。
邓小平社会管理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产物。
(1)坚持以人为本作为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手抓”的思想。
邓小平把稳定作为社会管理的重心之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6]
(3)坚持社会稳定的社会管理目标。
邓小平一直高度重视社会稳定的问题,把其作为压倒一切的大局,提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7]。指出了维护社会稳定的途径,有力地进行了维护社会稳定的实践。
3.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管理理论的发展。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高屋建瓴地提出社会管理的重要思想。
(1)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江泽民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要坚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比阴柔审美更可怕的是“精神娘气”,缺铁缺钙,失去阳刚,羸弱无力。人们重视阴柔审美的问题,希望荧屏硬朗一点,其实也是担心阳刚之气成为新一代身上的稀缺品。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荧屏作出努力,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重视这个问题,让我们的孩子“保持着元气淋漓的气象”(梁启超语)。
(2)基层民主管理的思想。
以江泽民强调通过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3)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思想。
江泽民系统论述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并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把法治划入政治文明的范畴,第一次将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列起来,放在同等的地位。
4.新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管理理论认识的升华。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社会管理思想主要集中于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中,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丰富的社会管理思想的发展和深化。
(1)高扬“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胡锦涛强调,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子孙后代。要把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强调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相统一统领社会建设。
以人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和价值目标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处理以人为中心的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自身的各种素质的关系,促进“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建设。
(3)重视调节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都重视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三 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的辩证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难曲折的探索,在长期的社会管理实践基础上逐渐总结出来的理论结晶。具有的主要特征:
1.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
(1)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具有理论性。
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的理论性在于其以理论形态存在,植根于中国社会土壤中。它是在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管理思想,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管理的实际并吸收借鉴国外社会管理理论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2)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具有实践性。
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管理思想运用于中国社会管理的实践当中,以中国特色社会管理实践为理论基础,并以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通过中国特色社会管理实践检验理论的正确性,进一步发展理论。
(3)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理论通过中国特色社会管理实践得以产生和发展,并发挥自身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管理实践获得正确的理论指导后,反过来又为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
2.科学性与人民性的辩证统一。
(1)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具有科学性。
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科学的理论指导,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社会主义社会管理实践经验并借鉴西方国家社会管理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符合时代的需要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具有人民性。
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的理论出发点在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宗旨,旨在通过健全和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发展各项事业,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3)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的科学性与人民性是辩证统一。
科学性集中体现于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的理论本性,人民性则突出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的实践本性。科学性是人民性得以实现的基础,只有坚持科学性才能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人民性是科学性的目的,科学性通过人民性进一步表现出来。二者相互渗透相互统一。
3.时代性与民族性的辩证统一。
(1)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具有时代性。
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是时代的产物。它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进入了现代化建设阶段的快速发展时期,社会管理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管理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管理实践,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以解决时代课题为主要历史使命。
(2)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具有民族性。
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它从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营养,在中国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升华,逐步形成具有中国品味、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打上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烙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3)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的时代性与民族性是辩证统一的。
时代性是建立在民族性的基础上的,只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才具有“中国特色”,也只有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才具有现实意义。同时民族性要以时代性为导向,只有紧扣时代的脉搏,保持时代的发展步伐,才能永葆时代的精神本色。
4.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1)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具有继承性。
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批判地继承了中国古代社会管理思想、近现代社会管理思想、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地进行探索的智慧和心血,以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为理论旨趣。
(2)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具有创新性。
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是一种动态的理论体系。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的四代领导集体的社会管理思想的丰富和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情况的变化,已有的管理方法和经验并不能解决一切管理实践问题,管理者只有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对其不断创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注重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3)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的继承性与创新性是辩证统一的。
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是在继承中创新,又是在创新中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实践将继承与创新有机的结合起来,不断发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党的四代领导集体的社会管理思想。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面对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能够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充分证明了我国社会管理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总体上是适应的,初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的重要作用。但同时也看到,新形势下我国社会管理领域依然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因此,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3,29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16.
[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6,633.
[6][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2,284.
[8]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9]卢正言.中国历代家训观止[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4.
[10]论语·颜渊[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11]龚剑飞.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管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兼析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社会管理思想[J].江西社会科学,2008(1):170-175.
[12]白琳.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管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社会主义研究,2009(1):1 -5.
[13]伍後斌.马克思恩格斯论国家与社会[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4):37-42.
[14]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OL].新华网,2011.02.20.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13959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