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二五”期间河北省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

2011-08-15李克荣安立峰王鹏燕

关键词:十二五就业指导河北省

李克荣,安立峰,范 伟,王鹏燕

(1.河北科技大学 文法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8;

2.河北科技大学 学生处,河北 石家庄 050018)

“十二五”期间河北省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

李克荣1,安立峰2,范 伟1,王鹏燕1

(1.河北科技大学 文法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8;

2.河北科技大学 学生处,河北 石家庄 050018)

“十二五”期间,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原因在于其就业意愿、知识结构和技能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要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根本出路在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因此,政府应努力构建面向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就业政策体系;高校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力;大学生应瞄准未来发展,全面提升就业力。

大学生就业;就业政策;高等教育改革;就业力

大学生就业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不仅关系到千百万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关系到人才强省战略部署的实现,还关系到高等教育能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十二五”期间,河北省高校将有170万大学生走向社会,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一、“十二五”期间河北省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二五’期间,河北省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处于向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目标跨越的发力期,面临着既要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又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双重任务。”“十二五”期间,面对我省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大学生就业总体形势依然严峻,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十二五”期间河北省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机遇

1.实施“四个一”战略,重点带动劳动力需求

“十二五”期间,河北省把加快优势地区率先发展作为战略重点,强力推进“一圈一带一区一批”建设,即加快构筑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加快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加快发展冀中南经济区,加快培育千亿元级重点园区和大型企业集团。打造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形成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四个一”的战略重点将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也必将同时带动对劳动力的需求。

2.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增加了对高技术人才的吸纳能力

“十二五”期间,河北省把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主攻方向,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跨越。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必然会使劳动力结构和技术结构出现一系列变化,促使劳动力就业产生新组合。一是大规模改造提升制造业,加大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度,需要注入新的高技术含量的劳动力因素,增加了对高技术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二是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产业、新一代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海洋经济等。上述这些新型产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大学生在这些行业领域,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拓展了大学生就业空间

“十二五”期间,河北省将构建具有河北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城镇建设上水平。这个变化要求加强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建设,也对公共财政、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城乡基础建设等领域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必然需要数量众多的掌握先进知识和一定管理经验的大学毕业生。因此,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建设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4.社会保障体制和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机会

“十二五”期间,河北省“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为基础养老金纳入全国统筹创造条件”;“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基层倾斜,力争农村卫生服务全面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街道覆盖率达到100%”;“加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能力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要实现上述目标,河北省需要大批社保、医疗方面的管理型和服务型人才,这有利于解决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5.建设文化强省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了新途径

“十二五”期间,河北省将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实现这个历史性跨越,就要推进文化创新,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文化设施网络,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加快培育文化支柱性产业。建设文化强省,人才是关键。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急需“掌握先进技术的信息服务人才、善于文化市场运作的经营管理人才、具有前瞻意识的高端创意人才、熟悉国际贸易的文化商务人才、精通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的专业人才、深谙文化投融资的资本运营人才等6支专业人才队伍。”文化产业人力资本短缺,文化产业人才紧缺,为大学生开辟了新的就业途径。

6.较为完善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为大学生就业保驾护航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仅在2009年就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9]4号),国务院有关部门迅速贯彻国务院精神,已出台了15个配套政策文件,基本形成了一整套高校毕业生政策体系。河北省委、省政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依据国家政策,从河北省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北省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冀政[2003]35号),《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冀办发[2006]7号),《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冀政办函[2007]38号),《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发[2008]5号文件有关问题的通知》(冀政[2008]90号),《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冀办发[2009]16号)。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职业介绍规定》、《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等法律法规,为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法律保障。

(二)“十二五”期间河北省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

“十二五”期间,河北省预计城镇新增就业335万人,比“十一五”期间城镇新增劳动力略多一些,而大学生就业预计有170万人,大学生就业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1.从供需角度看,巨大的竞争压力依然存在

“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虽然会拉动劳动力需求的增长,但是,劳动力市场供需总量矛盾依然存在,原因在于,一是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毕业生数量逐渐增大。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篇年,大学生毕业生人数为321 095,到2015年,预计增加到363 927人,增幅为13.3%。二是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就业能力却有可能下降。三是为了保持社会稳定,优先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四是河北省的城镇化进程虽在不断加快,但需要在城镇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数量仍然较大。五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劳动力过于集中向大城市转移,增加了大学生就业难度。

2.从人才需求角度看,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短期内难以消除

河北省大学生就业市场调查数据表明,2011年与2010年同期相比,进场用工单位提供就业岗位数量增加了20.6%,但进场求职毕业生人数却下降了25%,出现“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现象。主要的原因来自于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结构性就业矛盾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关键所在。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失衡主要体现在学科专业结构性失衡、层次性结构失衡和地区结构性失衡三个方面。一方面,工程、技术类的岗位需求量很大,但毕业生“供应量”少;另一方面,管理、文秘类岗位需求量小,却出现毕业生供应的大量过剩。而高等学校的学科设置、各学历层次比例、区域布局的调整是个比较缓慢的过程,“十二五”期间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难以在短期内得以解决,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3.从就业观念角度看,大学生的就业意愿与市场不对称问题愈加突出

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受家庭背景、社会舆论、传统观念、就业市场现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十二五”期间,随着河北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就业形势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与此形势不相适应的是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滞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及其家长仍停留在过去传统的就业观念上,对自己定位过高,在选择职业时理想化成分过重过浓,期望值偏高;在具体的择业过程中,关注工作的报酬、工作地点和条件等,较少关注社会需要,不愿选择到城乡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不愿从基层做起,从操作工、职员做起,表现了择业价值取向的务实化、功利化。一方面,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有很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毕业生在择业时对专业对口、企业前景、薪酬待遇等都有高期望值,形成了就业市场的“双高”倾向。这种“双高”倾向,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4.从就业质量角度看,大学生的就业力亟待提高

“就业力”,即求职者或就职者获得新岗位和保持所从事工作的综合能力。[1]“十二五”期间,大学生就业质量将成为关注的重点,而就业力不足成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所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大学生就业力不足主要表现在:职业规划能力比较欠缺,职业方向不明确,职业价值观模糊;职业素养和个人素养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差,团队意识薄弱;知识结构单一,知识吸纳力不足,缺乏创新活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欠缺,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求职能力欠缺等。面对社会需求和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大学生就业力亟待提高。

5.从就业指导角度来看,就业指导的实际效果有待提高

许多高校虽然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并已建立了大学生就业和指导专门机构,着手开展了就业指导方面的教育,但缺乏长远的就业指导规划,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培养缺乏前瞻性、系统性;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和规范的就业指导教育,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局限于政策宣传、信息发布等工作,而对学生所学专业的行业就业前景介绍甚少;没有建立全程就业指导体系,就业指导仅限于毕业生群体;对就业指导的投入经费不足,指导设备和设施不完善,指导手段比较简单,不能为毕业生提供全面、高质量的就业服务。就业指导的实际效果有待提高。

二、“十二五”期间河北省大学生就业对策

(一)政府:努力构建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就业政策体系

在“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就业政策,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政策保障。但这些政策大多是针对高等教育过程之外制定的。进入“十二五”,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了新变化,长期困扰并被作为大学生就业政策重点的就业总量问题正逐步转化为就业结构性问题。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在于其就业意愿、知识结构和技能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要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根本出路在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因此,应努力构建面向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就业政策体系。

1.完善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政策

探索建立符合高校特点的管理政策和管理制度,更多地利用政策法规导向、经济杠杆调节、检查监督和信息服务等手段来管理大学。进一步扩大高校招生的自主权,落实学科与专业设置的自主权、课程体系设置的自主权、培养方案设计的自主权和高校对外合作办学的自主权,使高校的招生名额、师资、课程、学制学位能够弹性调整,为高等教育和产业人才需求的互动发展提供空间。

2.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和省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从实际效果看,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其主要原因是,创业资金缺乏,创业项目少,大学生创业所需的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申请银行贷款、工商注册、减免管理费等各种手续繁琐,令初试创业的大学生举步维艰。建议河北省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多渠道融资,为大学生提供强有力的创业资金支持;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减化各种手续,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和保障;有效利用当地资源环境,创建一批大学生创业实习和孵化基地;开发大学生创业服务网,依托网络平台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创业指导服务;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成功创业人士,为大学生提供创业项目;召开大学生创业经验交流会,评选、表彰创业先进典型。

3.完善高等教育评估体系

高等教育评估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保证高等教育质量重要措施。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评估模式逐渐由针对院校认定和课程认定转移到关注体现就业力的学生学习成果评定。学生学习成果主要包括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还包括获得良好的职业、高额的收入、对社会的贡献、享受良好的生活方式、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等多种成果。英美等国经验表明,将高等教育评估体系与大学生就业力提高紧密结合,有利于促进高校在自主办学前提下提升就业力教育水平。[2]

4.制定激励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的政策

大学生就业力不足的体现之一是实践经验不足和缺乏实际操作技能,其原因既在于学校实习场地不足,设备技术滞后于企业发展,也在于大学生缺乏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大学生到企业实习难成为各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近些年来,企业顾及自身效益,缺乏接受大学生实习的责任感、积极性和主动性。建议省政府制定激励企业接纳大学生实习的政策,将企业接纳大学生实习与提供金融服务、给予税收优惠等挂钩,一方面强化企业将接纳大学生实习作为企业应承担的社会义务,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将实习学生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储备,纳入企业整体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使企业成为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

5.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促进就业是政府的责任。从劳动力市场来看,公共就业服务比较薄弱。建议政府建立就业力信息平台,为人才供需对接提供信息支持;设立大学生就业专项资金,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免费就业指导、就业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建立和推广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探索网络远程面试、网上办理就业手续等新的服务形式,为毕业生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就业信息服务;逐步建立和完善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体系,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学生等尽快实现就业;重视做好女大学生就业帮扶工作。

(二)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力

1.调整专业设置和优化课程体系

高校要紧紧围绕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适应河北省“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新要求,超前部署对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所需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学科、专业方向的调整与建设,积极推进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规划中听取用人单位意见,增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实现高校与市场、与社会需要的“无缝”对接。要加强创新教育和就业力教育,将创新教育和就业力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教育中。要打破专业、系、科、校际间的隔阂,开设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专业课程,促进文理学科知识渗透,创设学科综合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较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技能的培养,一是建设高标准的校内实验室,配备先进的实验设施和足够的实验场地,为学生提供校内实习保障。二是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稳定的实习基地。三是充分利用专业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设置开发型、研究型的设计项目,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四是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通过派教师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和到企业、社会科研单位定岗挂职锻炼,提高现有的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引聘结合”,吸引企业优秀技术和管理人员到校任教,聘任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作为对专职教师队伍实践知识和技能不足的必要补充。

3.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

高校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科学理念,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中融入分析问题、表达沟通、团队合作、问题解决等核心就业力的培养,打破传统的线型单调的程序教学,应用现代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师生互动,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教会学生思维、表达和沟通,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4.建立全程化和全员化的就业指导格局

高校应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努力做到就业指导工作专业化、市场化、全程化和全员化。所谓就业指导的专业化,是指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建立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设立专项就业经费,配备专门的设施和场地,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集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为一体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所谓就业指导的市场化,是指就业指导工作能与时俱进,根据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对应聘人员的要求,及时调整指导内容和就业技巧等,使学生所学就业知识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所谓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就是要把就业指导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在一年级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指导,引导大学生确立职业意识和职业目标;在二、三年级开展职业发展能力指导,提高核心就业能力;在四年级进行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和方法、就业礼仪等方面的指导,提高求职能力。所谓就业指导的全员化,即高校全体教职员工都参与就业指导工作,形成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抓就业政策引导,专职人员队伍抓规划设计指导和技术指导,教学单位抓专业设置、课程调整和知识传授,广大教职工提供信息服务的工作格局。

(三)大学生:瞄准未来发展,全面提升就业力

就业力是大学生就业的一张特别通行证。大学生要提高就业力,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转变传统观念,科学定位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心态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摒弃“精英”意识,将自己定位于普通的劳动者。及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以社会需要作为就业的主要参照系,努力完成从“城市”向“基层”的转变,从“公有”单位向“非公有”单位的转变,从“专业对口”向“通用人才”的转变,从“打工”向“创业”的转变,理性和务实地选择职业。

2.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

优良的道德品质是从事任何社会职业所必备的素质。大学生要注重培养诚信品质,以诚待人,恪守信诺,知恩图报,从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实践诚信品质的严格要求:在学习中讲诚信,在考试中讲诚信,在交往中讲诚信,在申请助学贷款中讲诚信,在学术研究中讲诚信,在毕业求职时讲诚信。要团结同学,宽容待人,热情助人。要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多参加社团活动和集体活动,增强团队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服务大众的情操。

3.加强身心素质修养

身心健康是成就事业和幸福生活的基础,是进行一切职业活动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身体、心理及对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大学生要自觉坚持各项体育锻炼活动,锻炼坚强的体魄,培养勇于拼搏和战胜困难的顽强的意志品质,保持旺盛的精力和体力;要培养自信、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与人和谐相处,培养应对挫折的能力,不断增强生命的活力、张力和效力。

4.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增强就业力的基础。大学生要遵循构建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比例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充分利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网络和图书馆等教育资源,储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储存精深的专业知识,积累广泛的邻近学科知识,掌握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并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使自己的知识结构达到广博性和精深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静态与动态的统一。

5.提高专业技能

培养专业技能最根本的途径是强化专业生产实践,把握好 “实验课、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三个环节,重视实验课和实习课,严格完成实习大纲的技能规范要求,在反复练习、反复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长专业才干。在校学习有余力的大学生,应多学一门应用技能,可以通过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拿到职业资格证书,来增加就业竞争力;也可以通过课题调研等探究型活动来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还可以做社会兼职来丰富自己的经验和阅历,提高实践能力。

6.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高层次的思维和行动能力,是保持就业力持续发展的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夯实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创新知识和创新方法;其次要培养创新的欲望和兴趣,培养好奇心、自信心和想象力,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批判的精神,大胆质疑,不依附,不盲从,逐步养成自主、进取、勇敢和独立的人格;第三,培养协作精神,学会与别人合作和进行“信息共享”;第四,积极参加科研创新实践活动,在创新实践中提高科研创新的能力。

7.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一个人适应能力的重要标志。大学生要掌握人际交往的平等原则、尊重原则、真诚信用原则、互利互惠原则、遵纪守法原则;要掌握恰当的交往技巧,如学会表达、记住姓名、学会微笑、善于倾听,给人重要感,给人鼓励与赞美等;要克服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如自卑心理、羞怯心理、猜疑心理、嫉妒心理等;要积极实践,从宿舍交往、班级交往、课堂交往、社团交往、社会交往做起,在反复实践中练就与同学、同事、上级、老师、熟悉的人、陌生的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8.提高求职能力

首先,要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特点确定就业期望值和就业目标,避免理想主义、从众心理和依赖心理;其次,保持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竞争,自信、不怕挫折,勇于自我激励;第三,培养职业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掌握信息收集的多种渠道,运用有效信息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第四,参加必要的求职培训,如企业知识、职业心态和求职技巧的培训,基础职业素质的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全面掌握就业知识和技巧;第五,掌握就业的法律知识,了解就业过程的基本权益和义务,掌握就业权益保护的途径和方法。

[1]米衣军,李琳琳.大学生就业力的调查与分析——基于石家庄市200家用人单位的调研[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0.

[2]张体勤,于洪良,江 岩.基于就业力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J].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2009,(1):70~86.

A Study on the Graduates'Employment Policy in Hebei Province during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Period

LI Ke-rong1,AN Li-feng2,FAN Wei1,WANG Peng-yan1
(1.School of Humanity and Law,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ijiazhuang 050018,China;
2.Student Office,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ijiazhuang 050018,China)

The graduates'employment situation remains grave during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period.The main reason is that the willingness,structure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graduates do not match the labor demands.To solve this problem effectively,as well as to improve the graduates'employment,the fundamental way out is to enhance the employability of graduates.Therefore,the government should construct employment policy to enhance the graduates'employability;the colleges ought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system to cultivate the graduates'employability and the graduates must aim at the development to improve the employability.

employment of the graduates;employment policy;higher education reform;employability

G640

ADOI10.3969/j.issn.1671-1653.2011.03.018

1671-1653(2011)03-0103-06

2011-08-26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1SH011)

李克荣(1950-),女,河北雄县人,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2010~2014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十二五就业指导河北省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河北省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