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互文性理论对英语翻译教学的影响①

2011-08-15李红梅曹晶田冬梅朴春宝康海燕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互文互文性译者

李红梅 曹晶 田冬梅 朴春宝 康海燕

(1.华北科技学院外语系,北京东燕郊 101601;2.河北三河市第七中学,河北三河 065200;3.河北三河市燕郊中学,河北三河 065201)

谈互文性理论对英语翻译教学的影响①

李红梅①②曹晶1田冬梅2朴春宝3康海燕3

(1.华北科技学院外语系,北京东燕郊 101601;2.河北三河市第七中学,河北三河 065200;3.河北三河市燕郊中学,河北三河 065201)

互文性理论在本质上是在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互文性理论对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带来了许多启示:翻译教学应强调要让学生认清翻译互文性的意义,注重提高学生的母语和外语运用能力,扩展学生跨文化知识面,强调学生作为译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引导学生利用互文优化翻译效果。研究互文性理论对翻译教学具有实践性的指导意义,有利于突破当前翻译教学的模式的局限。

互文性理论;语境;翻译教学

0 引言

长期以来,翻译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由教师单向地向学生传授翻译理论与技巧并进行一定量的翻译练习。这一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影响了高质量翻译人才的培养。翻译学科是跨领域和跨学科的一门课程,翻译研究也是从静态向动态转变,从单一走向多元,研究者不再单纯就翻译而研究翻译,而是从其本质和功能出发,对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提供了诸多启示:它打破了传统翻译的意义观,丰富了现代哲学的理解观,一方面对译者的主体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为翻译研究的宏观构建找到了新的理论依据,将互文性理论与翻译教学和实践结合起来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门主题。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通常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1966年至1968年间,法国当代文艺理论家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先后在《巴赫金:词语、对小说》、《文本的结构化问题》和《封闭的文本》这三篇论文中使用了一个由她自己根据最常用几个法语词缀和词根拼合成的新词—互文性。她认为,“语词(或文本)是众多语词(或文本)的交汇……任何文本都是引语的镶嵌品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文本的吸收和改编。”[1]互文性理论的运用使英语翻译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虽然它不能解决翻译过程中的所有问题,但因为翻译本身也是一种互文活动,对翻译研究的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1 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研究

互文性理论突出地强调文本内容之间与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突出了文本与文化表意实践之间的关系,对翻译有着深远的影响。翻译是一种特殊的再创造,在互文性理论语境下,需要对原文与翻译,翻译与创作之间或内在、或外在的关系进行交互式探究。因此,无论是原作者、译者、读者,还是语言、符号、文本,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等,都是文本中的一员,所有这些因素之间是互为文本、互为主客体的关系。纽马克(Newmark)指出:“这个原则被广泛地称为相似、等回应,或效果原则,或者是功能或动态对等原则。”[2]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的过程同样也是一种原文和译文之间的互动关系。

美国文论学者往往把法国结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的解构哲学与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糅合在一起,认为“踪迹”、“差异”、“散播”、“互文”这些术语是可以互相阐释的概念。他们认为文本并非是具有固定内容和意义的成品,而是一个差异化的网状结构,它由各种踪迹交织而成,但这“踪迹”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指示功能,而是具有某种弱指示作用,因为“踪迹”虽然在先,但却不是固定的文本源,每篇文本都是一次新的书写,所以不同的“踪迹”必然相互重叠,“踪迹”的意义就永远处于“延宕”、“缺席”的而非“在场”状态,这也就是所谓“延异”。在《文字学》一书中,德里达指出“文本之外无他物”。[3]这就是说整个世界在文本中,作为再创造过程的翻译也不例外。而译者,首先是原文的读者。根据罗兰·巴特的观点,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是在不断地解开原作品的结构,并对其进行重新组合,从而使得文本获得了新的意义,在解构和重组中,意义必然会发生变化。翻译的过程,也是译者对原文进行理解并解构重组产生新文本的过程。

国内学者秦文华认为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互文性活动,“翻译实践的过程不仅包含着语言之间、文本之间、意义之间的转换,而且诸多原文和诸多译文还在更广阔的时空进行着互相补充、互相指涉,从而创造出比单纯的翻版或是复制更为丰富的意义,翻译理论的建构也不例外……众多的文学文本、翻译作品、批评论著,似乎构成了一个巴特所说的万花筒,随着不同的摇曳,形成斑驳杂糅的所谓‘互文性景观’。”[4]

2 互文性理论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2.1 在翻译教学中要让学生认清翻译互文性的意义,注重培养学生的母语和外语语言水平

在翻译中,互文性意味着译者对原作的延续和创造,也是读者解读的无限性和翻译的多元性。翻译是一个意义不断修正再创造的过程,这为译者主体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为其主体创造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互文研究为翻译作为等同于原作的创作活动提供了理论根据。黄文英指出,语言水平的局限将影响作品意义的重构,在英译汉中,英语语言水平互文本的储备是进行翻译的前提,词汇知识掌握不够,句法结构了解不清惯用法知之不多都会造成理解困难直至误解。[5]在翻译中,指导学生的互文意识对搞好翻译这项创造性的活动至关重要。首先,要指导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必须能够敏锐的识别原文中的互文运用,这需要学生具有广博的语言文化知识,通过大量阅读和实践来增强这种敏感性。在一般情况下,指导学生要探求语源,以弄清它们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正确估计目的语读者的文化预设和语用知识创造性地理解原文,在译文中充分利用互文手段表达出来。如果译品的互文性越强,互文内涵越丰富,就越容易为读者所喜闻乐见。互文表达越简洁凝练,译文会越品越有味,译者通过互文和读者之间可以达成某种默契(tacit agreement)。成功的互文译文会使译者从中享受创造的乐趣,读者也得到一种意会的享受。

原文与译文互文关系的假设预设出原文词、词组、句子乃至整个语篇各个层次上的表达都成为互文符号,成为译者通往译语语篇世界的切入点。它们激活了译者所经历的译语语篇世界,在其头脑中实现了语篇的超级链接,即从原文语篇链接到译语语篇世界,这样便不会将翻译看成一种简单的语言转换,或是为原文在译语中寻找一一对应物的机械过程。如果学生对原文本的熟悉程度和语言水平的局限将影响作品意义层面的建构,在英汉翻译中,英语语言水平互文本的储备是进行翻译的前提,词汇知识掌握不够,句法结构了解不清,惯用法知之不多都会造成理解困难直至误译,所以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头脑中必须有待被激活的译语文化的相关语篇储备。只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合格的译者是既精通两种语言,又熟悉两种文化的人。

2.2 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互文性作为立足于更大的意指实践和文化符码系统的文本分析,它将我们的注意力从作者一作品一传统组成的三元结构转向了新的三元结构;文本一话语一文化。互文性认为一个文本无法离开其他文本独立存在,该文本与其他文本、现在的文本与过去的文本一起构筑起文本的网络系统,每个文本的意义总是超出其自身所示,表现为一种活动与一种重构过程和对一种文本与文本之间的相互作用。文本演变成为包括文化在内的泛文本,所以作为一个出色的译者,翻译不是简单地阐释一个已经存在的文本,而是需要辨析多个文本构成的关系网络。

目前,翻译课作为外语院系的一门主干课程,翻译课的教学主要着眼于语义语篇对应层次,文化的层次极少被涉及。应提高翻译课师生对跨文化因素教学的重视,提高他们翻译实践中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对跨文化内容的敏感度。引导学生注意源语和目的语读者产生的互文联想的差异,由于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同的风俗差异,每种风俗都存在自己的禁忌和偏爱,源语和目的语读者对于同一事物的互文联想也存在的差异,要想识别那些几乎无法追溯其来源的互文本,译者不仅需要精通原文本的语言、文化内涵、作品所属的时代背景,对原作者的生活观念、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还要具备足够的、与原文本有关的知识结构。译者通过积累的丰富知识,即互文本与原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达到与原作者交流的目的,从而建构原文本的意义。翻译时,译者应该灵活地处理各种问题,并采用多种多样的有效的翻译方法,通过翻译实践中遇到的具体实例来引导学生重视翻译活动中的文化因素。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译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范畴也属于相关互文本,为了能让译文读者充分理解和接受使译文有效地发挥交际功能翻译表达应该充分考虑译语的表达习惯,在译语文化中寻求与原语文化相似,充分体现译文的可读性、易接受性充分,体现译文的可读性、易接受性,使译文忠实又流畅。

例如:

再如:对于商品品牌名“海燕”的英文翻译。在中国人眼里,往往把海燕看作是学习的榜样。高尔基的《海燕》的诗中,海燕象征一种不畏艰难,奋勇拼搏,勇往向前的精神,因此有许多商品以海燕命名,但《朗曼现代英语词典》中说明暴风雨中的海燕“预示灾难纠纷,暴力行为即将出现的人或幸灾乐祸的人”,西方文化对海燕并不崇敬,因此英语是没有以Petrel命名的品牌。所以,源语和目的语的读者对于海燕产生的互文联想是有差距的,甚至有可能产生负面的效果,因此译者在翻译这样的名词时,应该以汉语拼音代替。这就要求译者非常熟悉本民族文化通晓相关的互文本,翻译时能灵活调用,因此教师在翻译教学中也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表达方式。

2.3 翻译教学中要强调学生作为译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互文性理论认为,文本意义并非永远不变的,其中蕴涵着多重对话主体,即“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主体间性主要讨论一个主体另一个主体相互作用的,这与对话理论的观点是相通的。文本不是一堆无生命文字符号的堆砌,而是体现作者的心声,作者和读者两个主体通过文本客体的对话而获得相互理解,因此作品的意义在于对话关系中不断被商讨、理解和深化。不同的读者在这一过程中自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而且常会生成超越原作的意义。若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和读者是通过与文本对话来理解其意义的,理解的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通过对话,文本的潜在意义就可能从作者的意图背后体现出来,被解读出多种含义。而理解从根本上说来是一种对话事件,具有主体间性。因此,翻译首先要打碎原文语句,在重新拼凑这个打碎的事物,它在理论上就不可能被还原为百分之百的事物,翻译自然也就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了。翻译教学应该在动态中进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突出学生作为译者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指的是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材料的选择,一直到课堂教学、作业评估等环节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因素。具体表现在:让学生参与教学内容和翻译与材料的取舍;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学方法与手段应侧重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不迷信任何参考译文或译者;评判学生译作时,在充分肯定优点后,注重分析和挖掘误译或错译的原因等。翻译课堂教学的主要功用,在于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逐步形成自己严谨的翻译观。因此,突出学生作为译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非常重要的。

2.4 翻译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引导学生利用互文优化翻译效果

互文性是一种整体性的大语境,如果译者不熟悉译语的语篇世界,只关注字面上的转换,是很难成就好的译语语篇的。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在翻译中创造性地运用他人的表达方式能够在新的语境中构建新的意象,充分利用译语优势,借用互文使译文更精彩。例如:汉语的俗语“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可译作“An after-dinnerwalk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译文与英语俗语“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有互文关系,译文采用这种互文手法更具美感,更有新意,更能引起译文读者的共鸣。例如:居祖纯在翻译作品《丑妻》时,提到运用互文的重要性,原文是这样描述的:“S君有妻,丑,为此颇感自豪,常于有靓妻之友面前夸口:丑妻是宝,见了恶心,不见省心,出门放心,免得有第三者插足。”这里把“丑妻”翻译成“An Ugly Wife”,字面是对的,但是译者在英语经典文学作品中发现,描述人物常用委婉语,所以翻译成“homely(美语,不好看的)或unprepossessing(不迷人的)”,使译语更地道、自然。这里“省心”是“不操心”可以借用英语的谚语(out of sight,out of mind.(眼不见,心不想)这样译:but(she is)out of mind(the moment she is) out of sight。这样译应更符合英语习惯。读者心中容易引起共鸣,能够产生很好的语用效果,其表达简练、准确,构思精巧。

3 结束语

翻译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特殊交流。翻译的文本性及翻译研究的历时性、共时性与互文性在理论上得到了契合。将互文性理论引人翻译学科领城,为翻译教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为多元化的大理论背景增添了一种新的元素,从而使翻译理论与实践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1](法)朱丽娅·克里斯蒂娃·符号学:意义分析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2]Newmark,P.翻译问题探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Derrida.Of Grammatology[M].spivak trans.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6:159

[4]秦文华.在翻译文本新墨痕的字里行间从互文性角度谈翻译[J].外国语,2002(2):54-59

[5]黄文英.互文性与翻译教学[J].东南大学学报,2006(3)108-111

[6]居祖纯.新编汉英语篇翻译强化训练[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Influence of theIntertextuality Theory on Translation Teaching

LI Hongmei,1CAO Jing,1TIAN Dongmei,2PIAO Chunbao,3KANG Haiyan3

(1.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of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Yanjiao Beijing-East 101601;2.No.7 Middle School of Sanhe,Sanhe Hebei,065200; 3.Yanjiao Middle School of Sanhe,Sanhe Hebei,065201)

Intertextuality theory belongs to a textual theory based on post-modernism.It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translation teaching in many aspects:helping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of intertextuality theory and improving their mother tongue and foreign langue level;broadening students’cross-cultural knowledge;strengthening students’subjectivity and initiative;focusing on students’contextual awareness and leading them to optimize translation effects.The research of the intextuality theory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ranslation teaching and help break the limitation of current translation teaching mode.

Intertextuality theory;language context;translation teaching

H315.9

A

1672-7169(2011)04-0096-04

2011-05-13。项目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名称:《英语翻译的互文性研究》项目编号08-3-3。

李红梅(1969-),女,河北三河人,大学毕业,华北科技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与教学法。

猜你喜欢

互文互文性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略论饶宗颐古代“语— 图” 互文关系研究
互文考论
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