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屏“东北风”与区域文化电视传播
2011-08-15李景刚
李 彬,李景刚
(1.吉林摄影出版社总编办,吉林长春130011;2.吉林省辽源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吉林辽源 136200)
荧屏“东北风”与区域文化电视传播
李 彬1,李景刚2
(1.吉林摄影出版社总编办,吉林长春130011;2.吉林省辽源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吉林辽源 136200)
二人转表演艺术的“活性”应变能力,使它能够在对“原生”的保护传承中,释放出超越的潜能;二人转“活化”的兼容特点,使它可以在对未来的“再生”创新发展中,表现出洒脱的品性。“东北风”所以能够形成,是因为它的内涵适应了不确定性变化过程中的所有变化;东北区域文化之所以能够形成电视文化传播的热门景象,是因为二人转表演艺术契合了电视传播所营造的特殊语境。
荧屏;“东北风”;区域文化;二人转表演艺术;电视传播
现实是客体存在的结果,现实是主体建构的产物。充满时代气息的新的“东北风”拂面而来,在荧屏上产生了颇具影响的“气候”;东北区域文化电视景观,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中显露,在电视媒体传播中展示出一道独特的风景。“东北风”并非空穴来风。“东北风”是东北区域的传统文化和新时期文明通融圆润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的动力与东北区域文化的创造活力,借助现代传媒的先进手段凝塑而成的结晶。
一 二人转的旋转之功,“转”出了“东北风”
二人转表演艺术,作为东北地区一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车轱辘菜”的顽强生命力,经历了300多年的风雨洗礼而经久不衰。如今,她又借助于电视传播的力量,越“转”越出彩、越“转”越迷人。
(一)二人转的“自转”强势,“转”出了东北地域文化火爆的场景
从坐落在北京、沈阳、长春、哈尔滨、天津的“刘老根大舞台”和“东北风剧场”、“和平大剧院”等大、中型演出场地,到遍布在东北各地车站码头的“小剧场”,二人转天天“转”天天满的盛况无处不在。这种不同寻常的景象,一方面既见证了二人转牢牢地占据着演出阵地的现状,也见证了东北文化活力继往开来的现实;另一方面,从活跃在民间的二人转艺人迎来送往的演出安排,到至今依然火爆异常的东北地区各地方电视台的“二人转选秀”活动,所有这些,既印证了今天二人转依然紧紧贴近人民大众、根植民间沃土的现状,也印证了东北文化生命力与时俱进的现实。
不仅如此,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吉林省民间艺术团东渡日本引起的轰动,到2006年赵本山率团飞跃大洋彼岸受到的欢迎,时空随着地球处在不停的“转”动之中,而二人转的魅力也随之“旋”出无尽无穷。二人转新老艺人、甚至学员,不仅可以一路绿灯地频频走进荧屏,而且一经亮相便大放异彩。这一切都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了二人转处在从未停止的转动之中,不断地转出了自己的青春活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二)二人转的“活态”品性,“活”出了东北区域文化与时俱进的生命
“‘活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然形态,也是其生命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之一。”[1](P45)二人转表演艺术的本质,兼备了“活态”表现体的全部特征:首先是它开放灵动的“民间”艺术结构,在继往开来的历史承载过程当中,广纳有机成分,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她的旺盛活力;其次是它兼收并蓄的“土野”艺术风格,在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当中,以其“能化能解”的广阔胸襟博收先进因子,最大可能地蓬勃其鲜活的生命力;最后是它亦庄亦谐的“亲和”人性品位,在完善圆满的求进求变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创新能力。
(三)二人转的“建构”能力,“构”建了东北地域文化热门传播的佳境
今天的二人转所以还能够保持它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是因为它能够将其艺术本体的有机成分同先进客体的能动活力融会贯通、吸纳消融的结果。比如它以积极适用电视传播需要的姿态,将二人转“角儿”的演艺程式,“说”的语言艺术、“学”、“逗”的形体功夫、“唱”的地域韵致等等,在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积极磨合、认真消解的过程中,有机地衍化出并最终形成了既凸现时代先进文化要素,又极具传播视听元素的特殊“编码体系”。
在这个过程里,二人转表演艺术不露声色地将它的视听编码体系不断地放大,并且不露痕迹地把它同化在某种新的艺术文本里。这样,它才为自己创造了走出东北,走向全国的机会,它才有了在本土之外的地域去检阅新文本的可能,并使不断优化的文本在不断传播中不断地完美,直至为广大受众所接受。“东北风”在国内吹动起来蔚为壮观的景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 电视媒介的传播之力,“传”出了“东北风”
“媒介文化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过程,将每一个人裹挟其中。于是,媒介文化变成当代日常生活的意识和景观。这就是人们所面临的现实的文化情境。”[1](P41)如果说二人转的“旋转”之功,是“转”出“东北风”的动因所在,那么,电视媒介的“传播”之能,正是形成“东北风”的动力之源。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东北风”是东北的区域文化同电视媒介在互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一种文化情境。
(一)媒介的“授予功能”,打造了“东北风”的大众明星
“东北风”是伴随一支“东北军”劲旅的挥师而起,才逐渐生成和日益显形。这支劲旅的领军人物就是赵本山。“大众传媒具有创造深入传播对象人心的特殊能力,这在传播学上称为‘授予功能’”。[1](P57)赵本山从当年的《摔三弦》等几出舞台样式的拉场戏走进电视,走出铁岭,到他继续凭借含有东北地方戏元素的舞台小品《十三香》《征婚启事》《老蔫相亲》等冲出辽宁,走进中央电视台,完成了舞台文本(即经过电视化处理的舞台样式的地方戏)通过电视媒介的“再现式”的传播过程。
随着《三鞭子》等真正电视化了的小品,连续在历届春晚上热播并且接踵获奖,通过媒介的“授予”作用,初步形成了赵本山这个代表东北文化品牌的明星效应。接下来他又借助这个效应乘势而起,继续依托央视“春晚”这个平台,接连推出了一部部获奖作品,如《卖拐》《功夫》《说事》等等。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授予功能”的更大效应。
与此同时,随着《男妇女主任》等电影的问世和《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等电视连续剧在全国热播,“赵本山热”终于形成了不可抗拒之势。不难设想,假如不凭借电视媒介的传播优势,赵本山的明星地位也就不会确立;若是没有赵本山所承载的地域文化视听元素,赵本山也就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如此之“热”。赵本山“热源”的实质,正是东北地方文化,通过电视媒介的“授予功能”之后,所产生强大生命力的辐射效用。
其实,赵本山的“热”不仅“热”在他本人的艺术品位上,也不单“热”在他作品的审美价值上,更多地是热在由媒介授予的赵本山式的东北地方艺术这种文化符号特征上,热在电视终端所形成的特殊编码上。
由此可见,赵本山的明星地位与一般意义上的明星不同,他首先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东北区域文化的传播明星,然后他才可能成为拥有大量“粉丝”的大众明星。
(二)影像的“叙事特征”,成就了“东北风”的文化情境
首先,当今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元共存的文化生态,为东北区域文化朝着“影像叙事”的文本转换提供了空间平台:一是凭借其与时俱进的活力,高起点的吸纳主流文化优良养分,进而保持其与时代同步的先进性;二是依靠来自民间的旺盛生命力,高站位的兼容大众文化的有机成分,进而保证了它与大众文化“通趣”的适应性;三是东北地域文化的特点同影像叙事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东北区域文化朝着“影像叙事”的文本转换提供了内在根据。
以二人转为标志的东北区域文化的通俗品格和大众化品质,与影像叙事的强叙事弱表意的特征,建立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联系;电视剧作为家庭介入式、自由观赏式存在的一种大众艺术,影像叙事的平民化、平和化风格与东北区域文化的地方性、民本性,连接了“你可接纳于我,我可兼容于你”的通道。因此,东北区域文化自在的优势,不仅可以使它自如地完成了自身的文本转换,而且也自主地营造了“东北风”的文化情境。
(三)传播的“文化语境”,建构了“东北风”的景观现象
如果没有通过电视媒介的建构之力,将东北地域文化的“编码体系”传至大江南北,如果不依靠“传媒技术操演审美”而构建起某种文化情境,就很难想象“东北风”能够似今天这般地深入人心。
影像叙事的镜头所创造的空间感觉,不同于人们眼前可见事物感觉到的空间,它们之间的区别就是让人产生“异样”感。正如安德斯·史蒂芬森所说,“摄像机凭借一些辅助手段,例如通过下降,通过分割和孤立处理,通过对过程的拉长或压缩,通过放大或缩小进行介入,摄像机从现实中所摄取的各个方面大都存在于通常的感觉世界之外。”影像叙事的造化之功,就是它创造了“与通常的感觉世界之外”的“异样空间”。
影像叙事所提供的这种“异样空间”,为建构和产生“偏爱符号胜过符号指示的事物,偏爱复制本胜过原本,偏爱表象胜过现实”[2](P381)的文化语境成为可能和现实。在这种电视媒介建构起来的文化语境里,为抢占先机的东北区域文化,在电视传播在线造就了相对强势的“东北风”。
总之,以二人转表演为标志的东北区域文化的活力与电视媒介的建构动力相辅相成,推动了“东北风”电视文化景观的凸起与显形;东北地区文化创新的整体实力与业已定型的“东北风典型文本”的引力相生相长,在方兴未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大潮中,将发挥出越来越深广的历史作用。
[1]周鸿铎主编.文化传播学通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2]吴飞.传媒.文化.社会[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Folk Art in Northeast China”on TV Showing and Regional Culture through Television Publicizing
LI Bin1;LI Jing-gang2
(1.Photography Publishing of Jilin,Jilin 130011,China;2.Liaoyuan City Broadcasting,Liaoyuan 136200,China)
“Active”feasible ability of Song-and-Dance Popular Duet Art can release its overestimated potential on the basis of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for its historical“original”feature while compatibility of Song-and-Dance Popular Duet Art will show its freedom feature in future“Regeneration”development.The reason why“Style of Northeast China”formed is that its connotation fits all changes in the process of unsure changes,and hot TV transmission phenomenon for Northeast China Region culture results from special TV language environment fitted by Song-and-Dance Popular Duet Art.
TV showing; “Folk Art in Northeast China”;Regional culture;Performance art of Songand-dance Duet Popular Art;Television publicizing
J 9
A
1009-9743(2011)01-0042-03
2011-02-12
1.李彬(1977-),女,汉族,吉林辽源人。吉林摄影出版社总编办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影视剧作品出版策划与电视传播媒介的特点;2.李景刚(1951-),男,汉族,吉林东辽人。吉林省辽源市辽源电视台台长。主要研究方向:区域文化创新与电视传播融合的特点。
(责任编辑:张玉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