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风险社会视域下科技新闻人才的培养①

2011-08-15魏婷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科技专业

魏婷

(华北科技学院校报编辑部,北京东燕郊 101601)

论风险社会视域下科技新闻人才的培养①

魏婷②

(华北科技学院校报编辑部,北京东燕郊 101601)

在风险社会背景下,科技传播要进一步促进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在现阶段,我国从事科技传播的名记者屈指可数!科学技术类的新闻报道从内容到形式、从表象到深度都有待进一步提高。科技新闻传播专门人才的社会需求量很大、培养难度很高。借助风险社会视域来观照我国科技新闻人才的培养显得刻不容缓。高风险之下,科技新闻人才培养应该如何创新?1、在地方高校中,加大设置科技新闻专业的力度;2、完善科技新闻专业课程设置,培养复合型人才;3、在突出专业特色的基础上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

新闻;科技;人才

1986年,德国著名学者乌尔里希·贝克在其德文版的《风险社会:迈向一种新的现代性》一书中首次使用“风险社会”(risk society)的概念,用来描述当今西方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从社会学层面反思、批判现代性出现以来风险因素日益突出的社会现象。

风险社会作为一个概念并不是历史分期意义上的,不是某个具体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阶段,而是对目前人类所处时代特征的形象描绘。真正使风险社会理论为人知晓,并成为学者研究热点和焦点的是由于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英国疯牛病事件、“非典”、雪灾,以及汶川大地震等一系列地区性甚至世界性危机事件的爆发。这些事件既为风险社会理论提供了佐证,也证明了它的前瞻性。

高度不确定性的“风险”有赖于媒体的呈现,但受制于传播机制与风险语境的信息传播本身,也可能牵动风险或危机。现代科技传播既要追求对人类传播经验有更加客观、更加丰富的科学认识,又要在批判中对于传播环境有更深的洞察以拓展人类的自由。因此,借助风险社会视域来观照我国科技新闻人才的培养显得刻不容缓。

1 风险社会与科技传播的内在联系

所谓风险社会,其实是对当前和未来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境遇的一个描述性的概括。在这样的社会中,源自自然和社会各领域的那些不可确定、不可预估、不可掌控的危机性事件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而科技传播则是传播、交流和分享科学技术信息及其相关行为范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该活动,在层次上主要指向需要科学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和精神内涵的社会大众;在目的上是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实现科技信息和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并通过这些来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进而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风险社会理论看来,风险乃是由科技促成并界定的。在风险社会中,科技风险的实质是人为的不确定性或人造风险,即风险主要来源于人类自己的决策,或更确切地说来源于现代科技的发展。而且,科技风险具有“不可感知性”和“知识依赖性”。而也正是这两大特征,决定了风险社会和科技传播之间内在逻辑。在风险社会背景下,由于传播科技在其社会使用层面上的高度多元化和科技之社会功能的高度复杂化,导致科技传播内部各要素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等诸多方面的关系建构上都与先前大为不同,进而各要素在科技传播内部的结构性地位也显得变动不居。这些变化,给新时代的科技传播及其内部各要素带来了结构性重组的契机,从而也给相关领域带来诸多值得深入研究、深入思考的现实问题。

在风险社会情势下,科技传播之于社会的功能正在发生改变。这一改变表现为,科技传播既是社会风险的再现机制,是帮助人们完成风险定义重要帮手;也是观测社会风险发生、化解、规避的监督员,是社会各阶层及时而又多样地沟通关于风险的相关感知、判断等知识和资讯的管道。而另一方面,饱含风险意识的科技传播,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人类自我反省精神的高度成就。而这,也正是风险社会视野下的科技传播之于人的功能——深掘和不断完善建构人性的功能。

在风险社会背景下,科技传播要进一步促进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就必须坚持历史的、辩证的“人”的观念。毕竟,现代化的社会只能由现代化的人创造出来,而现代化的人又只能在创造现代化社会的活动中去培养、锻炼和成长。

2 中国进入“风险社会”,但我国的科技新闻人才培养现状并不理想

根据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提供的材料,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公众对科技新闻的需求越来越大。据中国科普研究所2005年进行的第六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抽样调查,中国公众对科技新闻很感兴趣,其中最感兴趣的是科学新发现、新技术的应用和医学新进展,比例分别达到54.5%、50.9%和45.9%。作为参照的是,公众对国家经济发展感兴趣的比例为53.5%。根据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等九地的公众进行的电话调查,2005年公众心目中的热点事件有20余件,其中公众最关心的前三件大事是禽流感疫情、“神舟六号”发射成功、“苏丹红一号”事件,都是科技新闻。科技新闻承担着将科学发明、现象、问题通过新闻报道传递给公众的使命,科技新闻的选题是否恰当、报道是否及时、准确、通俗,关系着其传播效果。在科技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只有在政治素质、传播素质和经营素质等方面训练有素的专业人才,才能具有科学新闻的敏感性,捕捉有价值的科技新闻信息,发现最新科技发明的意义,形成一种科学的眼光,并以科学的眼光观察社会现象,用科学的思维解读世界变迁,把最重要的和对人们日常生活最有用的科技新闻奉献给受众。

在现阶段,我国从事科技传播的名记者屈指可数!科学技术类的新闻报道从内容到形式、从表象到深度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技类节目显得非常幼稚和不专业;对于日渐频繁的科技危机、健康危机和自然危机的深度报道、调查分析和研究都显得力度不够。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国科技新闻传播和普及远远落后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导致我国科技传播实力较弱的深层原因之一就在于我国的科技传播人才培养存在不足。长期以来,新闻传播院校通常培养的是以文科为主的通用型新闻传播从业人员,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新闻传播院系,也通常局限于某种相对单一的专业层面,如体育新闻、财经新闻等,而对于领域广宽的科技新闻则很难进行专业培养,更没有教材能够涵盖各种科技领域的新闻报道及其它传播形式。因此,科技传播专门人才的社会需求量很大、培养难度很高。具体说来,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科技新闻专业设置缺失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办有新闻传播类专业的高校已达700多个,绝大多数新闻学院只招收文科学生,大多从未开设过科技新闻相关课程,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设有科技新闻章节的院校都为数不多。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著名的理工类大学如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都陆续办起了新闻学院,但科技新闻专业并没有随之蓬勃发展。1989年,中国科技大学设立了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这是我国第一个以专业化培养科技新闻人才为重要任务之一的高校院系。至今,在我国高校院系(中心)的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培养科技新闻人才的仅有5所高校,分别是: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农业大学、湖南大学、北京大学。这硕果仅存的几所高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显然不能完全承担起我国目前“风险社会”中的科技传播重任。

2.2 文理分科,导致科技新闻生源“先天不足”

科技传播的专业性极强,要求记者有一定的理工科知识基础,不然科技类的新闻报道写不到位、写不深入、更写不活。在美国,《纽约时报》的著名科技记者中,既有拥有医学博士学位、具有行医执照的专家型医学记者,也有连续跟踪采访多个科技主题、跑遍五大洲的“探险采访专家”型记者。在日本,《读卖新闻》、《每日新闻》、《朝日新闻》等主流大报都有科技部,专职科技记者达到30人左右,其中约有一半人拥有科学技术相关专业的教育背景。

而在我国则恰恰相反,我国的科技类新闻记者大多出身文科。由于我国教育体制长期沿袭前苏联模式和计划经济的模式,在高中阶段就文、理分叉,高考硬性文、理分科考,进人大学后一般文、理就从此分家,特别是文科学生学习理工科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这是因为文科生一般而言数理基础薄弱,难以从“文”到“理工”的顺向学习的缘故,而不敢选学理工课程所致。可想而知,缺少数理、工程知识基础的文科生,要担当科技新闻报道并对科技成果进行二度创作,无疑难度很大。知识准备不足、采访深度不够、技术术语和数据使用不当、描述不够科学等现象会经常出现,缺少理工知识基础和扎实的数理基础,先天不足是我们科技传播人才培养中的一大硬伤。

2.3 科技新闻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

当代新闻专业走向小众化成为媒体发展的新趋势,因为受众爱好的广泛性、知识的多学科性,新闻教育不可避免地要向小众化和深度化发展。科技是专业性非常强的行业,不同行业领域不仅需要不同的知识背景,而且运营、管理及与社会和公众的关系等多方面问题差异巨大。比如美国的科技新闻人才培养进行了进一步的目标细分,主要培养方向是3个,综合性科学新闻、环境新闻、医学健康新闻。美国设立科技新闻人才培养项目的52所高校中,有32所开设有环境新闻专业的课程或相关培养计划,29所开设有医学健康新闻专业的课程或相关培养计划。而在我国旗帜鲜明地扛着科技新闻大旗的那5所高校中培养目标定位在科技新闻应用型人才,在科技新闻方面均未进行进一步的专业细分。近年来,我国公众对医学食品安全等健康新闻、环境新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健康、环境新闻报道的专业要求也很高。但我国高校至今没有细化的健康、环境新闻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显然难以适应科技新闻实践发展的需要。

3 高风险之下,科技新闻人才培养应该如何创新

3.1 在地方高校中,加大设置科技新闻专业的力度

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1999年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共124个,2008年增加到878个,分布在全国近400所高校。另据统计资料显示,新闻学类专业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地方院校。全国每年毕业的新闻学专业人才中,地方院校的毕业生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地方院校新闻学教育已成为一支重要力量。然而,地方院校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与传媒市场不对接现象,以理工科为主的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应依托理工科优势,着重培养擅长科技报道的新闻人才。

3.2 完善科技新闻专业课程设置,培养复合型人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接受教育和接收信息的方式的多样化,决定了科技新闻传播的形式也必须多样化(用数字媒体的三维技术虚拟天地万物及其运动状态,以建模的方式构建物质的分子、原子的结构,微米、纳米材料,以及模拟生物的运动状态和自然灾害等等)。这就需要完善课程设置,根据变化的传媒市场,随时对课程进行微调,删除过时的课程,增添新的课程,培养懂得用各种方式和高科技手段进行科技新闻传播的具有人文知识、写作知识、影像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理工知识的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和综合性的驾驭现代传播能力的人才的集群。

3.3 在突出专业特色的基础上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加强与医学、环境及其他理工、自然科学学科的合作,突破单一学科(新闻传播或科技哲学)基本封闭地组织教学的现状,增加科技新闻专业科学课程的数量,细化科学课程的专业分类,加强人才培养的专业针对性。比如我校作为一所地方高校,主要特色又在安全,就可以培养安全科技新闻人才,为我国的科技新闻人才培养填补一项空白。

[1]邱沛篁.新闻教育的现状与前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1):80

[2]赵玉明,郭锁之.中国新闻学教育和研究80年[J].现代传播,1999,(2)

[3]何梓华.新闻教育的四大问题及对策[J].中国记者,2005,(6)

[4]李希光.新闻教育改革的希望在哪里[J].新闻与写作,2008,(5)

The study of the cultivation of specialists on teachnological news resort ti the theory of risky society

WEI Ting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Yanjiao Being-East101601)

In the risky society background,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nsmission need to further promote the modernize of mankind and society.At the present stage,there are just few famous journalists engage in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in our country! From the content to the form,from the image to the depth,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yet to be further improved.The specialists on technological news are in great demand in our society,and it is difficult to cultivate the specialists.It is at the drop of a hat to study the cultivation of specialists on technological news resort to the theory of risky society.In the primary risks,how to innovate the cultivation of specialists on technological news?1、In the loc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to promote the momentum to se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professional;2、To impro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professional training curriculum to cultivate mixed mode talents;3、to increase talent training provided in a prominent feature of the basis of professional.

journalism;technology;talent

G214.2

A

1672-7169(2011)01-0112-03

2011-01-03。基金项目:华北科技学院科研基金自主课题jyzd2010-24。

魏婷(1981-),女,重庆人,硕士,华北科技学院校报编辑部讲师,中国科技传播专委会会员,研究方向为新闻写作、科技传播、安全生产传播。

猜你喜欢

科技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笔中“黑科技”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专业修脚店
科技助我来看云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