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理论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011-08-15曹盛华
曹盛华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45)
自主学习理论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曹盛华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45)
国内外有关自主学习的理论纷繁复杂,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该理论的产生、发展、运用和完善是和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高校实施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的教学实践密不可分的。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有目标的学习,是学习者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学习过程。对该理论的研究和探讨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和推广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自主学习理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影响;
当今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周期也越来越短。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学教学只有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学会如何学习、怎样自我应变和调节学习策略,掌握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学习目标、独立安排和掌控自主学习时间,才能为他们今后的继续学习和高效学习打下基础,为其个性化发展提供保证。
一、国内外自主学习理论研究概述
(一)国外自主学习理论的发展状况
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 or Learner Autonomy,简称AL或者LA)一般是指个体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行为负责,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1](P48-50)。20世纪以前,国外自主学习思想的萌芽最早以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为代表,他曾经对教师的职责进行过这样的论述:“教师的任务并不是创造和传播知识,而是要做一名‘知识的助产婆’,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之积极主动地寻求问题的答案。”这里,其自主学习的思想已初见端倪。20世纪初至50年代,以杜威为代表的教育家所倡导的做中学、设计教学法及相关理论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随着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及发展,国外又出现了众多自主学习研究流派,到20世纪60年代,国外自主学习研究主要分为七个流派,各流派无论是以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ygotsky,L.S.)、美国罗杰斯(Rogers,C.R.)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还有以麦臣鲍姆(Meichenbaum)为代表的言语自我指导学派,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aulPiaget)、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Jerome S.Bruner)等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派,都从不同角度对自主学习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究[2](P54-56),“自主学习”这一概念正式产生。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自主学习的理论,而且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二)我国自主学习理论的发展
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学习思想史可以发现,自主学习的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产生。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主张学习要“自动”、“自学”和“自觉”。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外自主学习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我国许多研究者对自主学习进行了大胆的思考与构想,并将国外的自主学习理论与课程改革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进一步深化了研究范围和研究深度。自从“自主学习”研究被确立为国家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后,人们对“自主学习”理论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富有独创性。很多专家学者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习主体自立、自为、自律的学习。学习的自立性、自为性和自律性是自主学习的三个基本特征。其中,自立性是自主学习的基础,是指学习是学习主体“自己的”事、“自己的”行为,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自为性是自主学习的实质,是指学习主体将学习纳入到自己的生活结构之中,成为其生命活动中不可剥夺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的自为性蕴含着学习者的自我探索性、自我选择性、自我建构性和自我创造性四个层面的渐进过程[3]。自律性则是自主学习的保证,是学习主体对自己学习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它规范、约束着学习者的行为,促使其持之以恒、不断进取。这三个特性充分说明,学习者是自己学习的主人,学习归根结底是由学习者自己主导和完成的。承认并肯定这一思想,对于改革和矫正曾有的诸多不合理的教育教学手段,探索创立崭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学习和研究以上定义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他们的独立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是一种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创新、乐于获取新知识、与同伴积极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是一种主动地建构性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习动机,制定学习计划,培养自信心和成就感,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总结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促进其自觉、自主地学习。
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的设计首先要关注学习者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够主动运用和调控元认知行为和方法,随时随地学习。其次要关注学习者的自我导向,自主地选择学习进度、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等,使学习彰显个性化色彩。具体来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明晰学习能力的成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能力一般是指人们在正式学习或非正式学习环境下,自我求知、做事、发展的能力。而学生的学习能力通常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学生只有懂得“会学”,才能实现“学会”,才能不断提高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的形成取决于多种因素,简单地说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种因素。同一个班级,相同的任课教师,同样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业成绩却相差甚远,可见学习能力的形成关键在于内因。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教育实践和教育心理学实验都表明,学习动机推动着学习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保持长久的求知欲望。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并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满足,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喜欢创新,勇于挑战。奥苏伯尔把成就动机概述为三个方面的驱动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其中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在学习中是一种最重要、最稳定的动机,它对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4](P68-72)。因此,注重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培养,使其产生主动学习的强烈欲望是高校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
(二)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
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缜密的学习计划是学习策略设计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开展学习活动,除了学习主体要有学习的需要外,还要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目标。因为学习目标指引着学习的方向,同学习需要一起,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一个不知道具体学习目标的学生是很难充分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然而,目标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不少心理学家认为,中等程度的目标更能激发或唤起学习者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对学习具有最佳的效果。学习者只有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形成与获得预期成果相应的期盼时,才可能是成功的学习。明确而富有操作性的学习目标,可以使学习者减少盲目性和焦虑感,从而有计划、有条理地完成学习任务。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量研究证明,成功的学生并不只是等待老师安排学习任务,讲授学习内容,传授学习技巧和方法,他们往往能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寻找相关的学习材料,提前探究学习任务,自我寻找学习方法,发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因此,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引导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
(三)正确认识挫折与失败,培养自信心和成就感
作为学习个体,我们每个人几乎都会面临因计划不周、方法不当、自信心缺失而导致的挫折与失败。著名教育学家马斯洛认为,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首先要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公正的,是爱护和尊重自己的,不会因为自己出差错而遭到嘲笑和惩罚。面临挫折与失败,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从惧怕和缺乏自信的心理障碍中解脱出来,从失败和挫折中总结教训,从自身微小的进步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成败得失,从有利于学生今后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归因。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及时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帮助他们乐观面对失败和挫折,使他们永远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对自己充满自信,对学习充满向往。
(四)学会反思总结,客观评价自我
了解自己学习活动的进展情况,反思总结学习活动的得与失,对自主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及时反馈总结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并改正错误,调整学习进度和策略,而且能够再次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领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采用更合适的学习策略来完成学业。如果学生在很长一段学习后,仍不了解学习进展和所取得的成就,就不可能继续保持巨大的学习热情。自我反思可采用“自我提问”、“评估问卷”、“学习日记”等方式,也可以章节测验、学业考试、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鼓励学生尝试自我识别、自我评价,了解自己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认识到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存在的差距,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的进度和方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高效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
三、结语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当学生具有大胆质疑的精神、主动求知的意识、答疑解惑的能力时,可以说已达到了教育的更高境界,即“无为而教”。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应该传授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之外,还应该有步骤、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1]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McDonough SH.Strategy and Skill in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M].Edward Arndd,1995
[3]王笃勤.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2002,(5).
[4]Chamot A&JM OMalley.The CALLA Hand-book:Implementing the Cognitive Academic Language Learning Approach[M].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Inc.,1994.
On the Autonomous Learning Theory and Fostering Learner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CAO Sheng-hua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 Power,Zhengzhou450011,China)
Research on autonomous learning theory is quite complicated at home and abroad,but we can not separate its emergence,development,practice and perfection from the social progress,economic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strategy of fostering learner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step by ste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Autonomous learning is an active,targeted learning.The learners are able to set their own learning goals,choose their own methods,monitor their own process,and evaluate their own learning outcomes under the instruction of their teachers.The research and study on this theory has an important inspiration and guidance in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of students self-learning capacity-building strategies in teaching practice.
Autonomous learning theory;Strategy of fostering learner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Influence
G640
A
1008—4444(2011)05—0179—03
2011-06-01
第五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中标课题,受到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第五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资助(批准文号:[2010]54)
曹盛华(1965—),女,河南平顶山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宋孝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