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国GDP总量世界第二”的客观分析

2011-08-15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

当代经济 2011年4期
关键词:社会保障经济发展

○方 倩(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

对“中国GDP总量世界第二”的客观分析

○方 倩(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

本文在对“中国在2009年以5.2万亿美元的GDP总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一经济发展成果给予高度认可的前提下,站在有利于中国今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中国的这一经济发展成果作出客观的分析,对中国当前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社会保障发展水平、城乡差距等四个方面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揭示中国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对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

GDP 经济发展问题 客观认识

对“中国在2009年以5.2万亿美元的GDP总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一发展成果,国内外学术界、政治界等有不同的评价,褒贬不一。面对这样的讯息,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对13亿中国人来说,无疑是一件令人鼓舞的事情。这既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的肯定、对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艰苦努力的认可,也是对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追求创新精神的最好的肯定。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短短60多年的努力,中国就从一个饱经外国列强侵略和内战破坏的废墟中坚强的站起来,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进,在改革中不断积累建设社会主义的各种宝贵经验,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成为了今天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中国人民的努力下,我们创造了“中国式的发展奇迹”。

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在改革中不断地发展完善的,我们的发展也不例外。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此时,我们的国家富强了,但人民却没有强大起来、富裕起来,我们的经济发展了,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却存在着许多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质量过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城乡差距过大,等等。这些,制约着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也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中国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经济协调发展

从中国三大产业所容纳的就业人员来看,第一产业容纳的就业人员数一直是最多的,在40%以上,而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消化能力却增长缓慢,2000年到2007年,第二产业所容纳的就业人员数从22.5%增加到26.8%,只增加了4.3%;2000年到2007年,第三产业吸纳的就业人员从27.5%增加到32.4%,也只增加了4.9%。可见,中国当前三产业结构布局是不合理的,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大,劳动力绝大部分集中于第一产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充分利用,人力资本没有充分发挥效用,而第三产业却由于没有充足的劳动力的投入,长期得不到发展,虽然第三产业容纳的就业人员在逐年增加,但其增长幅度缓慢,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趋势,中国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缺陷已经日趋明显。中国当前售后服务业的落后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中国要想彻底从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大国,必须加快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强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消化吸收能力。这样,在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又可以提高劳动力的就业水平,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现代型的就业结构模式,应该是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占15%左右,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占35%左右,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占50%以上。显然,我国的经济结构离现代型的就业结构模式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加快对中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中国要想成为世界真正的经济强国,光靠GDP的总量是不够的,必须看重GDP的质量。

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过低。

作为发展中国家,2007年中国碳基燃料二氧化碳排放量居全球第二,2008年中国、美国的排放量大体相当,2009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排放大国。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来,中国就开始着力提高中国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但由于中国目前侧重于经济的增长速度,其增长质量和效益至今仍是值得我们忧虑的。2008年中国排放二氧化硫为3151万吨,远远超过了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我们都知道,煤炭的大量消费,对环境的破坏是非常大的,煤炭消费所排放的各种有害气体,对大气、水体等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中国在过去的4年里(2006—2009年),能源消耗超过了之前25年能耗的总和,我国的发电能力从2亿多千瓦增加到7亿多千瓦,煤炭的消耗从15亿吨上升到了27至28亿吨的标准,大大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钢铁业、建材业、化工业也随之飞速发展,这些工业部门,都是我们熟知的高耗能部门,由于受我国工业技术水平的限制,这些部门的生产能力都是落后的,其都属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工业部门。但是,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人口大国,各种资源本来就很紧张,而这些高耗能工业部门却至今仍然没有转变发展方式,仍然是粗放的发展,高耗能的发展,这就是我国GDP高速发展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这与我国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是背道而驰的。

中国的经济发展,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不仅消耗了过多的能源,其对环境的破坏也是不言而喻的,中国成为温室气体第一大排放国,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我们应该对“中国在2009年以5.2万亿美元的GDP总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一经济发展成果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对能源的消耗。我们当前的经济发展,更应该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而不应该过分看重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速度。

三、社会保障制度缺陷大,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国家国民的安全网,其为国民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化解国民遇到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社会风险,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为国民提供稳定的社会预期。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制度,是关系到我国人民稳定、安全的重要保障。

由于户籍制度的长期存在,我国形成了明显的城乡二元经济发展模式,社会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形成了城乡分割的发展模式,城市和农村各自有独立的社会保障体系。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使城镇职工享受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得到了城市社会保障的各种制度保障,而那些城镇失业居民、灵活就业者,就无法享受城镇社会保障的待遇,各种社会风险只能靠自己及其家庭来承担,即使得到一些制度的保障,待遇也是非常低的。又由于中国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农村经济长期得不到充分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农民长期得不到相应的制度保障,养老困难,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经常发生。

新世纪以来,我国在农村的社会保障方面做了许多努力,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开始试点,到2010年逐步实现覆盖全部农村居民;2009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在全国开始试点,预计2020年实现全覆盖。这些制度的逐步试点和推广,为今后农村居民的基本养老和医疗提供了制度保障,使农村居民对今后生活有了较稳定的预期。但这些制度在覆盖面、待遇水平、保险费征缴、基金保值增值、待遇发放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农民还没有真正享受到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巨大成果,还没有得到全面的社会保障,各种社会风险还需要自己来承担。

中国的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当用13亿做分母时,就显得有点儿不堪承受了。我国虽然GDP总量这些年来一路攀升,但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随之升高,反而在应对各种社会风险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所以,中国的GDP总量只能说明国富了,但民并没有真正强。所以,要想真正提高GDP的质量,还需要多从人民的切身利益出发,构建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生活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四、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较低

中国的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用较快的速度缩短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显示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方式巨大的优越性。中国,成为了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我们也清醒的看到,中国在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也随之生出了许多的问题,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不仅没有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公平发展,反而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只要用国际通用的衡量贫富差距的指标——基尼系数,就可以看到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已经达到了必须给与高度重视的程度了。

基尼系数,它是一个用来描述收入整体差距程度的重要指标。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的基尼系数是0.475,国际警戒线为0.4,显然,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超过了一个合理的界限。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说:“一个社会的消费者穷人太多,富人太富,迟早要出问题”。中国作为一个至今仍拥有72750万农村居民的人口大国,必须对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较低这一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如果超出了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低收入群体就会对整个社会、对政府产生不满,社会矛盾将会不断激化,从而影响社会的凝聚力。所以,我们必须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高度警惕。因为贫富差距问题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还会影响甚至危害一个社会的稳定。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应该将经济发展的目光和重心转移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来,因为“国富民强”是一个整体的目标,我们不能一味地去追求GDP的总量上升,而应该把今后工作的中心转向提高人均GDP上,转向提高那72750万人生活质量上来,这样,我们的GDP世界排名第二才会有更加实际的意义。

五、结束语

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就会变成一个小数目;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就会变成一个大问题。面对“中国在2009年以5.2万亿美元的GDP总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一经济发展成果,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我们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实。我们能够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时间里取得这样的发展成果,说明我们我们的执政党的领导是正确的,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必须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贫富差距扩大化等问题有清楚的认识,必须对经济总量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既要肯定我们的发展成果,同时,也要对高速发展背后存在的各种问题给予高度的警惕。强国之路走的不易,但我们更应该明白,富民之路才真正任重而道远。

[1] 陈昕晔:中国离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多大[J].新华月报,2010(10).

[2] 胡守勇、杨盛海:“十二五”期间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J].中国国情国力,2010(11).

[3] 刘雪颖、曹新:着力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J].中国国情国力,2010(11).

[4] 茶洪旺、王亚男:城乡居民收入扩大效应分析[J].中国国情国力,2010(11).

[5] 韦森:中国GDP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在哪里?[N].新华月报,2010(11).

[6] 贺铿:中国即将开启“国富民强”新时代[N].新华月报,2010(11).

[7] 李琴:低碳消费——科学消费的必然选择[J].中国国情国力,2010(6).

[8] 徐匡迪: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低碳经济[J].新华文摘,2010(20).

[9] 李仲生:中国的人口与经济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0] 张彩峰:权威访谈:怎样看待中国GDP跃升世界第二[DB/ OL].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08-25.

猜你喜欢

社会保障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