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家创新的问题意识
2011-08-15丁玉昆
○丁玉昆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北京 100102)
论企业家创新的问题意识
○丁玉昆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北京 100102)
问题意识在思维活动乃至人的认识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企业家成功的因素诸多,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基因”或“密码”是他们与众不同的创新的问题意识。培养和激发非常规、非线形的创新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僵化的心理定势和认知习惯的改变,有助于企业家个性特质的形成,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
企业家 创新 问题意识
一、企业家创新源于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实践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去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现代思维科学将这种问题的心理品质称之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在思维活动乃至人的认识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先贤孔子就要求自己的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提问的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当代著名学者张中行先生生前曾对北京某著名大学提出批评,早年该校曾把“疑”问作为自己最显著的校风之一,培养了一大批蜚声中外的“大家”,后来有一段时间“疑”少了,“信”多了,培养的创新和杰出人才也就少了。
创新问题意识是企业家取得成功的重要“密码”。率先提出创新概念的美国学者熊彼特曾指出:“创新是企业家特有的工具”。问题意识不仅给企业家创新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独辟蹊径的窗口,也给众多创造创新者点亮了一盏又一盏明灯。世界著名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曾提出疑问:“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一个人成为尚未被发现之物的发现者,而很多聪明人比那些发现者要聪明很多,却没有多少创新之举?”后来,他们终于发现,对于创造创新,不仅需要深厚扎实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更需有创新的问题意识。
创新的问题意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待问题的态度。创新不是把问题当作一种消极因素,不是把造成问题的原因简单地归咎于外部环境或自然环境,而是赋予问题以积极意义。创新问题意识认为发现问题就是发现自身的局限,解决问题是一种完善自我的积极追求。企业家对待问题常常表现出三种态度:一是积极活跃型。他们在问题面前无所畏惧,勇于挑战,其座右铭是“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二是超前活跃型。他们总是立足未来,不停地预测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并做好应对准备。其座右铭是“快,赶在问题之前”。三是创新型。他们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思维能力,促使自己不断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产生新的发现——创新。其座右铭是“成功始于问题,成功重在创新”。第二,思考问题的方式。企业家的创新往往发韧于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问题与思路。问一个“为什么”,将有效地促使对隐藏在现象背后规律或缘由的探索,问一个“怎么样”,常常引起对事物过程机理的思考。如果缺乏深层的逆向的分析,往往不容易解开问题的死结,造成隐性问题变成显性问题,小问题酿成大问题,新问题变成老问题,老问题又还原成新问题。企业家之忌就是没有问题,没有问题就是最大问题,没有创新的问题意识便没有创新。
二、企业家创新的问题意识
企业家创新的问题意识主要表现在对战略、对市场、对竞争、对创新、对管理、对变革、对客户、对危机等一系列问题的审视、判断与决策、实施上。他们常常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独占先机。
1、战略创新的问题意识
企业战略是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的“制胜之道”。企业战略的本质是制造差异不同的定位及出奇制胜的战略战术。中国企业战略的最大问题有三:第一,认识上的误区,表现为战略无用论、制定战略无时间论、战略与己无关论、战略只是一种宣传口号论。第二,制定过程中的误区,表现为似曾相识、千企一律、大同小异。跟着感觉走,跟着政策走,跟着别人走,跟着媒体走,缺乏独特和差异。第三,定位与实施上的误区,表现为四论:一是摸论——摸着石头过河,有的“一失足成千古恨”;二是猫论——迷信“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不少企业“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三是龙论——信奉“产、供、销”上下一条龙,结果有的成为庞大臃肿的没有生命的“恐龙”;四是蛙论——即所谓学青蛙跳跃式前进,欲速则不达,摔了一个又一个跟头。
企业家对待战略主要表现在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赢,想法、做法不一样,结果就大不一样。企业战略创新要有愿景问题意识、差异问题意识、博弈问题意识、结构问题意识、成本问题意识、文化问题意识等等。
2、市场创新的问题意识
企业家创新的市场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目光敏锐,把握市场机遇的意识。市场机遇具有极强的渗透性、隐蔽性和不可逆转的即时性。渗透性表现在市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企业家要学会“无孔不入”;市场隐蔽性重在识别,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偶然看必然,透过假象看真象,不断地发现问题,发现机遇;市场不可逆转的即时性表现在“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二是运筹帷幄,开拓市场的意识。商海无涯,市场有边,谁赢得了市场,谁就站稳了脚跟。通过资源开发、产品开发、技术开发、客户开发等一系列措施占领市场。三是抢占先机,快速反应的意识。《孙子兵法》云:“凡善者,以正合,以速胜,动莫神于不意,谋莫善于不识。”意思是说,打仗要兵贵神速,同时不能没有谋略。中国企业家,尤其是国有企业,由于体制、机制改革尚未完全到位,在市场拓展意识方面似乎要比非公经济企业慢半拍,但可以借助创新的问题意识打破市场问题的“瓶颈”。
3、竞争创新的问题意识
“并逐为竞,对辩为争”。竞争是指一个生物个体或社会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为获得某种利益或达到某种目标,与另一个或若干个生物个体或社会组织,即竞争对手的角逐或较量。竞争具有两大特征:一是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二是排他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企业家创新的竞争问题意识主要表现在:一是竞争力意识。许多企业家只注意硬竞争力、单项竞争力,忽略软竞争力、综合竞争力。如只注意产品力、忽视营销力、品牌形象力、科技创新力等。二是核心竞争力意识。企业家抓机遇固然很重要,但没有核心竞争力做支撑,往往是“今日明星,明日流星”。时下,企业家比较重视成熟的核心竞争力,如质量管理、成本管理、供应能力管理方面的问题,却忽略了新的核心竞争能力,如企业的快速发应能力、把握顾客潜在需求的能力、活用公司以外资源的能力、企业家突变的能力等。三是竞争优势意识。所谓优势是比竞争对手有更多的有利条件或“强项”。但优势是可以转化的,企业不仅要重视“硬”优势,还要开发“软”优势。比如开发人力资源,建立人才优势;优化组织结构,创造组织优势;重视竞争情报,增强决策优势;发展外部合作,赢得联合优势等。
4、管理创新的问题意识
管理作为一种人类的实践活动虽然古已有之,但形成一门系统学科还是在工业革命以后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事。传统的管理含义主要是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激励等环节,以争取有效地使用人力、财力、物力、技术、信息、时间等资源,以期达到组织目标。
管理创新的问题意识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管理本质的理解;二是对管理方法的应用。管理的本质是一项协作性的劳动,管理是让别人去把事情完成,而非事必躬亲。同时管理也是一种生产力,离开管理,即使有再多的人力,再先进的技术,再精密的设备,再充足的资金,也难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管理方法问题对企业家而言,主要是企业再造,包括产业重组、结构重组,技术创新建立扁平化组织、虚拟化组织、学习型组织、战略联盟等。同时也包括职能管理的更新。如人事管理要从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能本管理、情感管理转变;生产管理要从粗放型向精益型生产,敏捷制造转变;成本管理要从生产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财务管理要从筹资管理型向资本经营型转变;物料管理要从采购库存管理向供应链管理转变。
5、变革创新的问题意识
哈佛大学著名学者汤姆·彼德斯指出:“企业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变革,一条是死亡。”美国惠普公司创始人之一惠立特对变革曾总结出两条“秘诀”:一是努力提高对变革必要性的认识,千万不要阻挡变革潮流;二是当你发现新的机遇与思路时,立即做好45°的大转变。变革是一种特殊能力,它常常在面对变化时显露出来,在人生的关键时刻迸发出来。
企业家创新的变革问题意识主要反映在如何认识变革和实施变革两个方面,通常人们对待变革持三种态度:第一种是以不变应万变,雷打不动;第二种是以变应变,人变我变,比较被动;第三种是以变制变,主动出击。企业家创新的变革意识主要体现在三种方式:一是成功企业的重新定位;二是危机公司重获生机;三是进取公司的创新变革。变革除要有主动意识外,更需要勇气。勇气是一个哨音,是一声呐喊,一个命令,它能调动起人们的全部能量一致向外迎接挑战。一位哲学家讲得好:“善于变化的人越变越好,而不善于变化的人总是越来越差。”
6、客户创新的问题意识
企业经营的目的在于创造满意的客户。早在上个世纪中叶,有企业家就指出:“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目前正在发生一场悄悄的革命。这场革命不是别的,而是你与你的同事及竞争者如何看待客户和客户如何看待你们及其自己”。客户迁就产品的时代已经过去,客户选择的自由早已到来。据社会学专家调查,当今社会最缺的东西是什么,排在前面的竟然是信誉和关注度。这两项都与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有关。
客户创新的问题意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客户的态度和需求。客户的需求就是市场机会,客户的每一次不满意也是市场的机会,客户是可以开发的特殊资源。二是要重视客户关系管理。包括建立架构、建立关系、建立对话、酬谢顾客的忠诚度、恰当处理好顾客的投诉等等。客户关系管理不仅仅是一种意识,更重要的是要行动。这里面的问题众多,企业家不可等闲置之。
三、创新问题意识的培养与激发
首先,培养“另类”思维的探索习惯。人的思维活动从内容划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不产生新思想、新问题的习惯性思维,如定势思维、直线思维、从众思维、经验式思维等;另一类则是产生新思想、新问题的思维,如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想像思维、灵感思维等等。超常思维的问题意识主要是建立在“另类”思维的基础上,绕开定势思维的陷阱,打破日常经验的框框,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比尔·盖茨之所以取得骄人的成就而成为世界首富,首先是来自他的思维创新。他从小就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想多种多样的怪问题,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他最喜欢读拿破仑、罗斯福及一些发明家的传记,这些名家创新思维的问题意识给他以极大的影响。当个人计算机还刚刚问世的时候,作为美国计算机盟主的IBM公司不屑一顾,认为它只不过是儿童们的一种玩具而已,而盖茨则异想天开,预示着个人计算机革命的到来,并立志要让台式计算机进入千家万户。为此,他不惜停学,不顾一切地献身计算机开发,他的这一创举改变了如今的我们,改变了市场,改变了世界。企业家创新要养成“另类”思维的特别习惯,并加强这方面的专门训练。
其次,要“善待”问题。现实生活中,人们把问题当作一种被动的、不得已的负担,而没有把问题发生与解决当做追求的目标。其实,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认识的局限。当人处在一种自认为无问题的自我满足时,反映的只是人丧失了对自身局限的清醒认识,失去了完善自身的欲望和动力,是生命活力的枯竭。没有问题反而是最大的问题。有鉴于此,创新问题意识不再是一个让人焦虑、紧张的斗争过程,而是一个自由发挥创造力的充满乐趣的提高自己的过程。只要坚持创新,许多问题也许不是问题,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最后,培养好奇心和质疑精神。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过去,人们都把这句话理解为科学家的谦虚,其实,这一语道破了发现问题和创新的“天机”。好奇心与质疑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强烈的好奇心能导致问题意识的产生,它既是一种寻根问底的求知情感,也是探索未知的钥匙,能激发进取的欲望。当人们寻求真理的好奇心受到传统习俗的压制时,好奇心就要转化为质疑精神。这种质疑精神便成为一种超常思维的问题意识。一个人有了问题意识的好奇心和质疑精神,就会充分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动手能力等多种能力,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企业家便逐渐学会探究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各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便得到培养和发展。
创新思维的问题意识将伴随企业家从创业成功直至永远。
[1] 李启明:成功始于意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 李启明:善待问题[J].人民日报(理论版),2003(11).
[3] 杨艳萍:创造中的问题意识[J].新华文摘,2001(12).
[4] 彼得·克里斯:问题管理[M].金城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