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过程及决定因素

2011-08-15刘笑瑜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当代经济 2011年17期
关键词:重商主义经济秩序布雷顿

○刘笑瑜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0)

国际经济秩序是指在某一时期内,国际行为主体以国际经济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国家之间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力量对比关系或权力均衡状态。研究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是研究国际经济秩序的基础和出发点。国际经济秩序从产生到建立,历来都是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体现的是发达国家的意志,维护的是西方大国的利益。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是一个渐进和复杂的过程,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是根据不同的理论基础和不同的决定因素来划分的,它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重商主义时期的国际经济秩序

重商主义是近代为了适应商业资产阶级成长和强化民族国家权力而出现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理论,其实质就是经济民族主义。17至18世纪的重商主义时期的国际经济秩序是欧洲民族国家之间相互制衡而形成的权力均势体系。

1、国际经济秩序确立的理论基础:重商主义思想

重商主义思想萌芽于14世纪,15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在经济学发展史上占据主导地位。重商主义者把金银货币等同于社会财富,国库和王室成员拥有的贵金属的多寡是衡量国家繁荣与否的最重要标志。从这一观点出发,一国只有对外贸易出超才能增加该国的社会财富。因此,重商主义者主张国家必须干预对外贸易,实行奖出限入的保护贸易政策,以保证本国的对外贸易出超,增加国民财富。这一思想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对货币或贵金属的认识。

2、国际经济秩序形成的决定因素

国际经济秩序的形成和建立起源于欧洲。17到18世纪的重商主义时期是国际经济秩序形成的第一个阶段。

重商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反映的是欧洲国家的商业发展和掠夺殖民地的需求,这个时期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在西欧诸国对亚洲和美洲的资源进行掠夺的基础上。西欧的英国、法国、荷兰、葡萄牙和西班牙五国为争夺亚洲、美洲的财富展开了激烈的战争。最后,英国和法国在战争中获胜,法国取得了欧洲大陆的控制权,而英国则占据了海上的统治地位。英国是拉美世界最早迈入重商主义时代的国家。

德国历史学派认为,重商主义代表了民族国家的利益。施穆勒认为重商主义的实质在于社会和制度的整体转型,由民族国家的经济政策代替地方和领地的经济政策。18世纪在大卫·休谟(David Hume)的经济学著作中,他认为相对收益对经济行为者和各国统计具有的重要性。与休谟同时代的重商主义者认为,每个国家应当设法做到有贸易盈余和国际收支盈余,他们的论点是以只有相对收益这个假设为基础的。从博弈理论分析,重商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属于零和博弈,一方所得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休谟利用其价格—铸币—流动机制理论首先对重商主义的贸易思想提出质疑。休谟认为,一国不可能永远保持贸易盈余,价格—铸币—流动机制会自动调整,实现贸易的均衡。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肯定了贸易是双赢的经济行为,从而否定了重商主义对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的观点。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国际经济秩序

19世纪到二战之前的国际经济秩序是由英国缔造的开放的、相互依存的国际经济秩序。

1、国际经济秩序确立的理论基础:自由贸易、非歧视性和平等待遇

二战之前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在帝国主义国家对其殖民地及其附属国进行残酷掠夺、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上。英法战争中,英国在拿破仑战争中大败法国是国际经济秩序形成的第二个阶段。

2、国际经济秩序演变的决定因素:由生产力变革引起的国际生产体系的演变、世界经济中心权力的转移和英镑体系的确立

19世纪末,英国凭借其海上霸权,占领了大面积的殖民地,成为日不落帝国,英国经济处于有史以来的全盛时期,处于国际分工中的核心地位。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确立了以英镑为中心的金本位制,金本位制作为一种固定汇率制度,它通过英镑与黄金比值的稳定来实现国际货币比值的稳定。英镑的国际地位是与英国的国力相匹配的,英镑体系的确立标志着英国霸权地位的确立。从1816年实行金本位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英镑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

英国维持着国际货币秩序是因为它有能力对国际收支逆差国的出口商品提供一个开放的市场。英国的霸权体系诞生后,一直到19世纪后期,英国仍掌握着世界经济和军事霸权。国际经济秩序的总体结构是由英国缔造的,它强调一种开放和相互依存的国际经济秩序。

“大英帝国时代”的英国是个自我中心论者,这个时期的国际经济关系是中心国与卫星国之间的关系(英国与其殖民地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英国一统天下的统一的国际经济秩序,帝国主义国家直接对其殖民地及其附属国进行统治和剥削。英、美、法、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崛起,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形成了战后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历史上第一个全球性的国际经济秩序。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的国际经济秩序

1946—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的国际经济秩序是以美国为主导的规则霸权体系。这种规则霸权体系出现于冷战期间,主要是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崛起而形成的。

二战期间,国际经济秩序陷入混乱,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战后,美国凭借其庞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导者,又通过“凯恩斯计划”主宰了国际金融秩序和国际贸易秩序,建立起由美国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取代英镑成为世界货币。作为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行因其自身存在的制度缺陷而陷入“特里芬两难”的困境。

1、国际经济秩序确立的理论基础:霸权稳定论

罗伯特·吉尔平(Robert Gilpin)在《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中提出“霸权稳定论”,他认为在国际竞争中权力最大限度地集中于一个或两个国家,国家就拥有了支配国际体系的垄断权力,那么这种霸权体系就形成了。霸权国家必须控制原料、资本的来源、市场以及在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竞争优势。霸权稳定论的中心命题是国际经济秩序的维持需要霸权国家的存在。

2、国际经济秩序演变的决定因素: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美元霸权

(1)经济全球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产资源、技术、劳务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资本流动性和投资效率不断提高。而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给各国带来利益的同时,又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凭借其有利地位,利用冷战后许多国家处于经济转轨的有利时机,向全球推行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力图通过维持现行的国际经济秩序,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利益,将广大发展中国家纳入他们主导的国际经济体系之中。

(2)区域经济一体化。20世纪90年代后,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最显著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组织中的地位,享有更多的主动权和发言权,不断消除市场和体制障碍,减少国家之间的经济矛盾和贸易摩擦。然而,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世界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控制,许多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动或不利地位。发达国家利用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有利地位,与发展中国家争夺世界市场和全球资源,其消极后果是使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发展中国家更加“边缘化”,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3)美元霸权。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金融霸主地位。布雷顿森林体系促进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第一,由于美元是全球外汇储备、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主要货币,美国通过输出美元向其他国家征收国际铸币税。第二,由于美元的霸权地位,美国可以通过无限制发行美元来弥补其巨额贸易赤字。美国通过增发美元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将国际收支失衡的压力转嫁给其他国家,而自己坐收渔翁之利。第三,美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资本市场和良好的投资环境,美国政府能够以较低成本获得国际融资。总之,美元霸权战略已经渗透到世界各国,美元霸权已经成为美国维护其世界霸权地位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四、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的国际经济秩序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有所削弱,欧元、日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不断提升,逐渐形成了由多种强势国家的货币充当世界货币角色的时代——牙买加体系(又称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的实质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延续。

在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美元霸权并未消失,反而得到了加强,美元仍作为世界经济中主要的储备货币。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美元大幅贬值,2008年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严重依赖美国经济的新兴经济体国家损失惨重。美国虽然在金融危机中遭受巨大损失,但它通过美元的大幅贬值从全球攫取了大量财富。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对国际政治格局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全球的经济运行体制和发展模式,影响了国际经济秩序的稳定性。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暴露出美元本位制的弊端及其调节功能的失灵。

五、总结

从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国际经济旧秩序是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产物,它建立在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基础上。这种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严重限制和阻碍了世界经济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要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实现全球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各国要加强金融、粮食、能源方面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加强南南合作、南北对话,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

未来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趋势,就是被掠夺者提出改变规则,积极增加参与规则的制定,实行多边参与管理,倡导全球性和区域性的调整与协调,充分发挥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作用。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路径应当由强权型秩序向多国互动协商的民主型秩序的方向演变。

[1]阿瑟·刘易斯著: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M].商务印书馆,1984.

[2]罗伯特·吉尔平著,武军等译: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李素琴:全球经济失衡下国际经济秩序演变路径[J].领导之友,2011(3).

[4]贾林娟、杨宏哲:大国能源博弈与国际经济秩序[J].北方经贸,2011(2).

[5]罗肇鸿: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秩序的变化[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1(1).

[6]李向阳: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演变与美元霸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10).

猜你喜欢

重商主义经济秩序布雷顿
从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企业家群体与英国工业化时期贸易政策的转型
有效应对新数字时代意味着改变世界经济秩序
螺旋压缩膨胀制冷机制冷循环热力性能分析
以年表说逻辑——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背景的教学思考
美国重商主义的重新兴起及其影响研究
从中国视角看未来世界经济秩序
G20缘何比G7更能代表未来
会计造假的原因分析及应对
新重商主义的影响分析
让细节点亮课堂——“布雷顿森林会议”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