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2011-08-15叶红明梁家豪
○叶红明 乔 翔 梁家豪
(1、广空后勤部 广东 广州 510052
2、广空95133部队 湖北 武汉 430013 3、广空95178部队 广西 南宁 530048)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实践获得反映会计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经济信息。会计信息失真,就是会计核算与制度的符合程度低,不能如实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是一个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的经济信息系统,会计人员的思想状况、能力水平、经验做法等都对会计信息地披露起到一定的影响,甚至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
1、记账凭证信息失真
记账凭证是用来确定经济业务性质和分类的,即会计分录的一种凭证,会计人员必须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凭证填制不合格、手续不严密的现象。如当原始凭证不慎丢失采用替代凭证时,无相关责任领导签字;按原始凭证记账时,由于会计人员粗心大意导致记错金额,从而使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不符;个别部门以假发票、编造假工程决策报销入账等,将非法的支出以“合法”的形式出现,而财务审核未发现;使用“白条子”报销经费,使用“笼统”发票报销经费等等。
2、会计核算内容失真
在个别单位的会计工作中,会计科目运用有些混乱,会计核算也不够规范。如会计法规要求预算外经费开支一般应转入预算经费相应科目列支,但在实际操作中,个别单位把本该在预算经费科目报销的开支列入预算外经费直接开支,甚至放在其他科目中直接报销支出,造成经费的体外循环;有的会计人员任意设置或删除《会计规则》规定的会计科目,直接影响了核算的准确性;任意调整科目核算内容,改变经费归属关系等。
3、会计数据信息失真
会计业务处理是一项时效性较强的工作。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个别单位出现了出纳记账不及时,日记账变成了“周记账”,甚至“月记账”,当天发生的经济业务当天得不到反映,影响到资金现状分析;会计记账不及时,对上级下达的项目经费未根据文件及时记账,上报各类决算时未凭汇总表主动记账,造成账实不符,有的甚至出现当天现金业务出现“负数”的不合理现象;业务收支未通过法定的会计账簿核算,私设“小金库”、账外账,部分经费收支游离于单位会计监管之外。
4、会计报表信息失真
财务报告应当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会计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做到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说明清楚。然而,一些单位为了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任意伪造、变造虚假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造成会计报表信息不真实;粉饰报表内容,如通过往来科目,调减预算外经费收入金额,延缓预算外经费上缴时间;遗漏重要信息,对大额往来款项及非正常的科目结余未作出说明,对单位存在的大额未结工程经费,未作出附注说明等。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因素
制度的不完善必然使会计信息失真有机有乘。首先,法规体系不够完善。目前,除了《会计法》这部根本法之外,用以指导会计工作的法规及其他一些相关的财务法规制度较少。同时,现有法规体系中的法律条文拟制得过粗,致使执行起来有一定难度,而对具体操作性的事务,不同的单位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规定,从而使会计工作难以达到较高层次的规范化管理。其次,制度刚性不尽人意。会计制度一旦制定就应不打折扣地落实,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单位和部门在执行会计规定时要求不高、落实不到位、处罚不严,致使违规者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而使个别会计人员不惜以身试法。再次,会计监督存在疲软。会计监督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既包括上级业务部门的监督检查,也包括本级财务部门监控制度的落实。外部监督是指对会计组织系统外的机构、单位和人员进行的监督,包括财政监督、银行监督、审计监督和群众监督。从当前会计工作现状看,在监督执行的过程中,各单位在履行其监督职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经济、权力等因素的制约,其效力大大降低,甚至出现走过场的现象,发现问题也不按规定加以报告、处理。
2、会计工作固有的局限性因素
会计是经济活动的晴雨表,其本身的特性却在无形中影响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一是会计确认计量中存在局限性。会计活动归结起来就是对经济事项的确认、计量,并在此基础上对事项进行记录、反映和控制。然而,会计确认和计量本身就存在着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会计信息基本上是面向过去的,是已经发生的事项或交易,会计计量采用的历史成本原则使会计不能真正反映价值的运动。如在固定资产核算中,对老旧报废的资产残值的计算本质上是一种估算,况且由于存在着多种折旧方法,每一种方法对经营绩效的评价都会有不同的影响。二是会计假设存在局限性。人们在运用数学方法试图精确地描述原本“模糊的”事物时,往往附上若干假设的前提,而这本身就是不确定的。会计假设即持续经营、货币计量、会计分期,这也是会计人员结合工作需要而作出的假设,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和人为成分,而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并不是绝对符合会计假设,这就很可能导致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并没有反映真实的经济情况。三是会计一般原则存在局限性。会计计量采用历史成本,资产一经确定就不再随物价变动而调整变化,而物价的变化会导致入账的价值与实际的价值脱离,使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大大降低。此外,全面及重要性原则,它要求会计报表应当全面反映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及结果,在会计核算进程中对业务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但是对“重要程度”的区分是没有明确界限的,主要还是人为主观的判断。
3、会计信息失真的人为因素
人是会计工作的主导因素,会计人员的素质、水平、操作方法等都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甚至加剧会计信息失真。一方面账务处理不及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决算或报销时间不及时等原因,会出现已开支经费尚未记账虚增家底,或决算未报而经费出现负数,由此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是隐性的,但显然与经费实际开支不符。另一方面操作不规范引起信息失真。完善的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合理、合法、有效的重要保证。由于会计人员变动频繁、业务能力不强等原因造成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有的原始凭证不真实、不合法、不完整,有的记账凭证填写不规范,有的随意更改会计处理方法,有的会计核算手续不健全,有的不按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直接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三、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措施
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的工作,需要各方面密切配合、综合治理、扎实推进,确保取得实效。
1、以制度为纲,强化会计工作的刚性约束
加强会计制度建设,就要将会计工作的全过程制度化,使会计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规范有序,保证会计工作在单位的经济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要建立完备的会计制度体系。会计制度的建立必须符合和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规定,符合单位的实际,内容要全面,要便于操作执行、控制和检查。会计制度不仅要涵盖管理体系、岗位规范、内控制度,而且要包括账务处理程序、稽核、经费审批、财产清查、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分析等内容。加紧具体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出台步伐,以尽早形成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会计准则体系。应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程序和方法,减少对同类或相似业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明确各种处理方法的场合和弹性区间,以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从而强化制度的钢性。此外,要切实加大法规执法力度。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漏洞,要根据其性质按照法规采取相应措施,不科学的要研究解决,不合理的要指导纠正,违法乱纪的要严惩。
2、以监控为主,堵塞会计工作的管理漏洞
要建立内外结合、防治相辅、标本兼治的会计监控体系。要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落实会计内控制度,落实会计出纳对账制度,严格执行现金点验制度,完善资产、物资账实核对制度,建立抽查检查制度等。要进一步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健全群众经济监督组织,制定各种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政策,使得会计的群众监督真正落到实处。要加大上级财务部门对所属单位会计工作基础工作检查的力度,检查工作要经常化,检查中发现和暴露的问题要认真研究和解决,保证监督效力的发挥和检查结果的落实。要奖惩结合地落实责任,责任到人,对屡查屡犯的,要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直至追究其法律责任。
3、以人才为本,提高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
从人抓起,是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最基本的环节。一是要掌握扎实的知识基础。随着会计工作环境的不断变化,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既要具备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艺术知识、外语等基础知识,又要掌握组织行为、经济管理,社会经济、会计、财务、信息技术等专业知识。二是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知识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发挥其作用。在掌握丰富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会计人员重点要提高沟通及协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决策能力等。三是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基本内容应包括会计人员处理经济业务时所采用的基本原则、基本范畴、基本要素和基本规范。财务人员要有真实性、公证性、忠诚性和正义感,还应具有会计职业理想、会计职业责任、会计职业技能、会计工作纪律等。会计人员在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工作能力外,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只有将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1]吴联生:会计信息失真的分类治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王顶柱: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的若干问题探讨[J].会计之友,2004(6).
[3]刘泉军、张政伟:新会计准则引发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