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2011-08-15黄用良
黄用良
(大庆高新区管委会,黑龙江 大庆 163316)
浅谈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黄用良
(大庆高新区管委会,黑龙江 大庆 163316)
盈余管理是指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从本质上说,盈余管理本身是法律和会计准则所允许的,或者说,盈余管理应该是“中性”的。然而在实践中,许多企业对盈余管理的利用超过了正常的范围,使得盈余管理成了利润操纵的一种手段。通过分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原因,以及上市公司超越正常盈余管理范围进行利润操纵的常用方法,剖析这种非正常现象存在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必然性,进而提出减少上市公司不正常盈余管理的四项对策,主张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控制在一个适度范围内,最大限度地规范市场秩序,最大限度地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策
从一般意义上讲,盈余管理是指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层,它包括经理人员和董事会。尽管经理人员和董事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对企业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都有重大影响,企业盈余信息的披露由他们各自作用的合力所决定。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即会计收益)。盈余管理不仅仅指对会计收益的调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对其他会计信息的披露的管理,但是对会计收益以外的财务数据的操纵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它所具有的经济后果相对而言要小得多。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它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应计项目的管理,交易时间的改变,交易的创造等。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中又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董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从以上对盈余管理本质的讨论中可以看出,盈余管理本身是法律和会计准则所允许的,或者说,盈余管理应该是“中性”的。然而在实践中,许多企业对盈余管理的利用超过了正常的范围,使得盈余管理成了利润操纵的一种手段。更为甚者,一些企业超越了盈余管理的正常边界,进行恶意利润操纵。以至于在许多人看来,盈余管理已经不再是“中性”的了,而带有一些道德危害的潜在意识。
一、盈余管理存在的原因
盈余管理之所以能够存在,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信息不对称,二是会计准则的灵活性。
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代理人拥有私有信息,占有信息优势。而代理人和委托人之间又存在着沟通阻碍,代理人不能将他们所掌握的全部信息传递给委托人。而盈余管理行为是管理人员所拥有的一种内部信息,委托人很难了解管理人员的盈余管理行为。即使能够了解,也要花费很大的成本。
会计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其灵活性一直是会计实务的一部分。会计准则本身的制定就是一个政治过程,涉及到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所有这些团体在对会计和审计程序作出选择或提出建议时,都是为了尽可能维护自身利益,为了作出有关会计报告的决策,这些团体或个人都需了解被选报告程序对其利益的影响程度。所以会计准则是不同的利益集团斗争折衷的结果,必然会考虑到各种利益集团的利益而留有很大的灵活性。从而,会计准则的灵活性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
二、上市公司超越正常盈余管理范围进行利润操纵的常用方法
利润操纵是指上市公司通过各种方式隐瞒或粉饰真实的经营业绩,超过法律法规允许范围进行利润调节。在我国,一些上市公司为了向行政管理部门显示所谓政绩、为了避免由于连年亏损而造成的壳资源丧失、为了追求一定的净资产收益率而保留配股资格或甚至为了配合二级市场炒作,往往超出正常盈余管理的范围,进行恶意利润操纵。
总的来说,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方法一般可以归结为关联交易和利用会计政策两大类。
(一)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
1.增加收入,转嫁费用
不少上市公司在上市改组时是由母公司中某一块优质资产为主整合的,与母公司存在着供、产、销及其他服务方面的密切联系,尤其是大型原材料行业的上市公司,其原材料来源为母公司,而产品销售对象也为母公司。在上市公司面临亏损时,母公司会解囊相助,即使在市场不旺的情况下,也会购买大量上市公司产品,同时以较低的价格向其销售原材料。如某上市公司2007年一笔对母公司关联公司关联交易的销售收入高达1.6亿元,销售成本1.4亿元,净利润则达2000万元,仅此一笔就占2007年利润总额的235%。可见上市公司的利润有很大一块是来源于关联交易所作的账面调整。
在费用负担方面,上市公司与母公司在上市公司改组之初便确定有关费用支付和分摊标准,但在上市公司业绩不理想时,母公司或调低上市公司应交纳的费用标准,或承担上市公司的管理费用、广告费用、离退休人员的费用,甚至将上市公司以前年度交纳的有关费用退回,从而降低当年费用,以达到转嫁费用的目的。
2.资产租赁
许多上市公司由于发行额度限制,母公司只有部分而不是整体进入上市公司,许多经营性资产甚至经营场所往往采用租赁的方式,而租赁数量、租赁方式和租赁价格就是上市公司与母公司之间可以随时调整的阀门。有时上市公司还可将从母公司租来的资产同时转租给母公司的子公司,以分别转移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利润。
3.计受资金占用费用
按照我国现有法规规定,企业之间不允许相互拆借资金,但实际情况是关联公司之间的资金往来和拆借现象比比皆是,两者之间也难以严格区分。上市公司与关联公司发生的资金占用的金额、收费标准均未事先公告,投资者无法对此合理性作出恰当的判断和预计。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向母公司计受资金占用费用。名目繁多,金额巨大,在账面上可以反映出一大块营业外收入。例如某上市公司2008年中报实际净利润2837.3万元,应收母公司资金占用费559.73万元,应收母公司资金占用费滚存利息就达2916.52万元。
二是向被投资公司计受资金占用费用。其目标往往是以下两种被投资企业:(1)虽拥有被投资企业20%以上的股权,但该企业已转由他人承包经营,企业失去控制权,可以不进行权益法核算。(2)占股权20%以下采用成本法核算的被投资企业。当上述两种企业严重亏损,即使上市公司存在着实质性的投资损失,但通过计受资金占用费的形式和利用长期投资会计核算方法本身的缺陷,在会计报表上却虚增了一块利润。
4.委托或合作投资
如果上市公司面临投资项目周期长、风险大等因素,则可将某一部分现金转移给母公司,以母公司的名义进行投资,将投资风险全部转嫁到母公司头上,而将投资收益的回报确定为上市公司当年的利润。
一旦上市公司发现净资产收益率难以达到配股的要求,便倒推计算利润缺口,然后与母公司签订联合投资合同,投资回报按测算的缺口利润确定,由母公司让出一块利润,上市公司自然不便在公告书中向投资者披露投资何项目及短期有如此高回报的缘由了。
5.托管经营
在目前中国股票市场上,由于托管经营方面的法规及操作规范不够完善,托管经营的操作普遍偏离惯例,纯属利润操纵的工具。
一种方式是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委托母公司经营,定额收取回报,上市公司既回避了不良资产的亏损或损失反映问题,又凭空获得了一块利润。
此外,母公司将稳定的高获利能力的资产以低收益的形式委托上市公司经营,也可以直接增加上市公司利润。
6.资产转让置换
通过资产转让置换,从根本上改变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长期拥有“壳资源”所带来的配股能力,对上市公司及其母公司都是一个双赢战略。但是,由于公司并购的法律和财务处理尚不完善,加上地方政府部门、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主观上的刻意参与,使得资产转让置换得以通过不等价交换来操纵利润。其主要表现形式有:
(1)违背市场原则,不考虑资产真实质量和获利能力,将公司价值等同于按成本法评估公司的净资产。公司价值评估基于购买者持有资产的用途、企业是否持续经营、资产的获利能力等情况而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并进行比较,主要有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不分具体情况统一采用成本法评估不能反映公司的实际价值。
(2)购买母公司优质资产的款项挂往来账,不计利息或资金占用费,上市公司自然一方面获得了优质资产的经营收益,另一方面不需付出任何代价,而实际上转嫁给母公司承担。
(3)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和等额的债务剥离给母公司或母公司控制的子公司,金蝉脱壳,以达到降低财务费用、避免不良资产经营产生的亏损或损失的目的。为了达到支持上市公司的目的,母公司将优质资产低价卖给上市公司,或与上市公司的不良资产(特别是长期投资的购买和置换方面)进行不等价交换成为资产转让置换的主要手段。
(二)利用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并操纵利润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但是由于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具体执行时的人为性,仍给上市公司极大的利润操纵余地。主要方法有以下三种:
1.变更会计核算和会计估计方法
一种方法是改变折旧政策。利用政策规定的模糊性,延长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使本期折旧费用减少,相应减少了本期的营业成本,从而增加了本期账面利润;同时还可以通过高资产价值达到同样的目的。对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大的企业,折旧政策的调整对当期的利润影响重大,而成为某些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重要手段。
此外,也有的公司利用计提四项准备金进行盈余管理。由于坏账损失、存货跌价损失、短期投资跌价损失、长期投资减值损失的确定由“董事会认可”就可以了,因此很多上市公司根据需要将其认为的坏账、跌价损失、减值损失计提各类准备金,至于来年其认为不是坏账、不是损失,那自然又可以确认来年的收益了。1998年所有上市公司要求统一执行《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使很多上市公司找到了操纵利润的借口。根据上市公司所批露的1998年年报,47家公司改变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148家公司计提存货跌价准备,62家公司计提短期投资准备,96家公司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因提取以上准备金而减少的利润占本年度利润减少数的近1/2。那么,这些公司以后年度利润的额外增长也就不难想象。
2.利用时间差跨年度调节
利用时间差进行跨年度调节,具体的操作方法包括提升当期业绩的潜亏挂账和提升未来业绩的巨额冲销两种。在企业的资产账户中,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及待处理财产损失基本上已不具有赢利能力,资产质量一般较差,属于不良资产。上市公司为提升当期的经营业绩,都不愿处理不良资产账户的余额,使其长时间挂在账上,我们把以上行为统称为潜亏挂账。有时,某些上市公司甚至通过潜亏挂账将原本属于当期的费用记入上述某类账户中留待以后处理,造成大量不良资产挂在账上,使得上市公司资产出现严重“虚胖”,利润水分极大。
巨额冲销就是利用会计期间假设及应计制,通过操纵可自由控制的应计项目,把有可能在以后期间发生的损失提前确认,使利润在不同的会计期间转移,以提高以后年度的业绩。特别是当上市公司出现连续两年亏损后,公司为避免第三年继续发生亏损而导致被摘牌时,就会广泛采用本办法,从而使某些上市公司当期的净资产收益率大幅度下跌,以后期间却出现反弹。
3.收益性支出资本化
利用权责发生制、收入和成本配比等会计原则,对已经实际发生的费用或损失,本应为收益性支出,却通过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开办费、在建工程、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或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等科目予以资本化,形成大量虚拟资产。利用虚拟资产作为“蓄水池”,不及时确认、少摊或不摊发生的费用和损失,成为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常用手法。
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利息费用资本化。上市公司通过利息费用资本化来操纵利润的表现有两种:(1)以某项资产还处于试生产阶段为借口,甚至拿出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对“在建工程”的定性,利息费用年年资本化,虚增资产价值和利润。(2)在建工程中利息费用资本化数额和损益表中反映的财务费用,远远小于企业平均借款余额应承担的利息费用,利息费用还通过其他方式被消化利用,最终都被拐弯抹角地资本化并形成资产。
三、减少上市公司不正常盈余管理的对策
上市公司超越正常盈余管理边界的利润操纵行为,既扰乱了市场秩序,更是严重侵犯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因而值得谨慎对待。
在实践中,人们无法彻底消除盈余管理,但采取相应措施将盈余管理控制在一个适度范围内尽可能减少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是十分必要的。要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高资金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的有效性
20世纪60年代学者法玛提出有效市场理论,并将有效市场划分为弱式、半强式和强式市场,该理论不仅是我们进行相关研究的前提或假设,还为我们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减少盈余管理提供了思路。企业管理层盈余管理的最大受害者是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如果所有的外部利益相关者都是理性的,并且具备了辨析财务报告及其附注的能力和知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取信于外部相关利益者,企业管理层就会减少盈余管理。
2.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公司的治理结构的实质是对相关权利、责任和收益的安排。国内外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企业管理层之所以能够进行盈余管理,这与公司治理结构有关,而董事长与总经理分离以及设立外部董事的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要比其他公司轻得多。另外,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管理层进行的盈余管理其实是短期行为的一种表现,因此,企业在进行报酬安排中可以运用一些长期酬劳计划。
3.完善会计准则与方法
目前大多数会计准则及相关制度给管理层提供了较多的判断空间,对此准则和制度的制定者可以通过更清楚地设定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估价方法的运用条件加以完善。同时,在成本效益原则的基础之上,增加会计信息披露的数量,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也会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
4.加强外部监督,主要是证券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和外部审计监督
一方面,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应从企业信息披露的相关性、可靠性以及披露的信息含量上加强管理与监督,并对违规的公司进行严惩。另一方面要在加强对外部审计机构审计责任的管理和监督的基础上,通过审计准则的安排,由外部审计机构提供被审计企业盈余管理的评价报告,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
〔责任编辑:王乐群〕
F830.42
A
1002-2341(2011)06-0059-04
2011-11-02
黄用良(1965-),男,黑龙江大庆人,上市办主任,高级会计师,高级工商管理硕士,从事企业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