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应把握的几个原则
——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体会
2011-08-15李抒望
●李抒望
(中共山东临沂市委党校 山东 临沂 276005)
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应把握的几个原则
——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体会
●李抒望
(中共山东临沂市委党校 山东 临沂 276005)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作为方法论,坚持核心与多样的统一、人文与科学的统一、整体与具体的统一、传统与时代的统一、民族与世界的统一、稳定与发展的统一,并在各种价值取向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
核心价值体系 文化建设 十七届六中全会
二、坚持人文与科学相统一
所谓科学精神,就是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客观规律,以科学的立场、方法想问题办事情的思想和态度;所谓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及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最终目标,坚持和体现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思想,以及尊重和维护人权、尊重和保护社会成员个人的合法利益,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有机统一起来的价值导向。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推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两大精神支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与此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并不能解决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尤其是精神领域的问题。因此,要在努力弘扬科学精神的同时,大力倡导与人类文明进步方向、趋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一致,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适应的社会主义人文精神。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个层面都体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根本要求。
三、坚持整体与具体相统一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成要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了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更为重要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不是单一的价值观,而是对不同层次的价值观念进行整合的结果。这种整合,既能标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又能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较之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差异所在。同时,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又是层次分明的,各自有具体的内涵规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居于最高层面,是指对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强大思想武器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从根本上说是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指对国家、民族追求的未来美好发展前景的价值认同,体现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团结奋斗、克服困难的强大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指对实现共同理想的动力之源的价值认同,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指的是对公民思想行为选择标准的价值认同,是对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思想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和应该养成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高度概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这四个方面,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社会的多元诉求,在各种价值取向之间保持了适当的张力,因而更加贴近百姓,也更容易为全社会所接受和认同。整体和具体的统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能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和精神感召作用,又能转化为全社会认同和践行的行为规范。换一句话说,包括四个方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国家整体、民族整体的价值诉求,也是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价值诉求,是每一个个体、每一个公民的价值诉求。为此,《决议》强调:必须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
四、坚持传统与时代相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文化建构。从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规律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同样离不开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长期以来,我们在文化建设上,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采取“古为今用”、“去糟取精”的做法,取得了重要成就,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最主要的就是我们所倡导的理想信念等价值体系没有很好地与中国传统的优良价值观念相衔接,因此这种价值体系与普通百姓的生活还有一定距离。今天,我们要完成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任务,必须克服这些不足。比如,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特别重视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逻辑,它把个人、社会乃至人类的发展较好地结合起来,主张人的理想目标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又以孝悌为本,尔后才谈得上做一个好学生、好朋友、好人乃至好官员、好君主等等。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很好地与这些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衔接起来,才能植根于中国深厚的社会土壤,才能获得人们的广泛认同而富有生命力。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必须立足时代发展要求,反映时代发展特点,才能真正发挥其主流导向、价值引领作用。传统与时代的统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承接了传统的精华,又富有时代生机与活力。
五、坚持民族与世界相统一
当今时代,全球化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一方面促进了各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也使各国面对着不同文化的碰撞。中国社会由封闭到开放,由农业文明走向现代文明,必须构建新的核心价值体系。但同时应当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既要坚持本民族价值观的独特性,又要以某种为各民族公认和接受的价值观为基础和前提。要在人类文化中发掘中华文化的特殊性,在中华文化中提炼人类文化的一般性,在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上把民族性与全球性协调统一起来。对于民族文化,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增添新内容,培育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建立既顺应全球化的大趋势,又合乎自身国情的价值观念;对于外来文化,要尊重不同民族国家的价值观,倡导以对话、交流与合作等手段消解和调适价值冲突,促进人类多元价值体系的共同进步,注意防范民族虚无主义和国粹主义两种风险和错误。
六、坚持稳定与发展相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最基本的东西,具有稳定性的一面,其基本方面是不能随意放弃的,也是难以改变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也会发生变化。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和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一些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要求、新的社会发展阶段的价值内涵,将会不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随着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也将不断深化,由此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得到扩展和完善。总之,实践无止境,思想无止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探索和创新也永无止境。在这个历史进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至少还有待于从两个方面吸收新的营养:一是从亿万人民群众的新实践新创造中吸收营养,二是从借鉴当今世界一切先进文化成果中吸收营养。稳定与发展的统一,既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地位的确立与价值坐标的树立,也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时俱进,成为开放的、创新的、发展的体系。正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诞生在实践中一样,它的发展和生命力也离不开实践,它还有许多内容,还要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在实践的检验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这正是我们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N].人民日报,2011-10-26.
[2]胡锦涛.十七大政治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9-9-28.
责任编辑 刘遗伦
G12
A
1009—5381(2011)06—0004—03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它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灵魂所在。正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指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创新,也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我国社会长治久安的战略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在思想认识、理想信念、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多样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和碰撞的局面越来越明显。同时,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将长期面临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特别是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播其意识形态、进行文化扩张和思想渗透的压力。在此情势下,为了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六中全会《决议》强调: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作为方法论,坚持核心与多样的统一、人文与科学的统一、整体与具体的统一、传统与时代的统一、民族与世界的统一、稳定与发展的统一,并在各种价值取向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只有这样来认识和把握,才能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并形成长效机制。
一、坚持核心与多样相统一
在意识形态问题上,如果总是以二元的价值观念判断事物,并且囿于情感左右理性,将难以适应新的时代,甚至是寸步难行。今天,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范畴,既然是讲“核心”,就隐含了“非核心”的前提。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正常状态。就其作用来讲,价值观的多样化,一方面有利于解放思想,促进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突破陈规,大胆创新,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另一方面也为丰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提供了深厚的思想文化资源。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团结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前进。所以,绝对不能以“核心”否定或取代“多样”。然而,必须看到,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逆反性和无序性,要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又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统摄、整合多样化的价值观,通过倡导积极的,支持有益的,改造落后的,抵制腐朽的,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下的社会思想文化的和谐。一个社会,越是呈现出价值多样化,就越应该重视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和引领作用,这正是辩证法的精妙之处。在当前矛盾凸显和风险多发的时期,情况错综复杂,各种非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形成了严峻挑战。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起不到应有的主导和统领作用,整个社会就会陷入无序甚至混乱。对此,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努力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的和谐思想文化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能保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国家的文化安全,又能赢得全社会广泛而深刻的认同,形成社会思想领域既百花齐放又主旋律鲜明的生动局面,从而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
李抒望,男,中共山东临沂市委党校教授,法学学士。主要研究方向:邓小平理论、政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