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科信息·

2011-08-15

大庆社会科学 2011年6期
关键词:现代性现代化马克思主义

·社科信息·

中国现代化的新贡献

郭定平撰文认为,中国进行的现代化和追求的现代性是当今世界多元现代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特别是中国开辟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和形成的独特发展模式已经为反思现代性问题提供了重要参照和鲜活案例。中国现代化进程和成就对世界多元现代性发展的贡献多种多样,择其荦荦大端略述如下:第一,实事求是的基本理念。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当然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第二,渐进积累的改革路径。面对不断深化的全球化进程和日新月异的信息化革命,世界各国面临不同程度的改革任务。在当代中国现代化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继承中求发展,在稳定中求改革,在坚持中求创新,其内在机理表现为一种制度积累与渐进替代。第三,博采众长的开放机制。在现代化浪潮席卷世界各地的历史进程中,一个普遍规律就是开放则进步,封闭则落后。在新的历史时期,正是因为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形成了博采众长的开放机制,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中华文明才能焕发新的光彩。第四,协调平衡的发展战略。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无一例外地面临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化两大课题,但是,中国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发展与民主在后发现代化国家中虽然不能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齐头并进,但仍然可以调和共存,相互促进。第五,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和谐社会非常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与此同时,和谐社会也包含了几乎所有的现代价值,理所当然应该是现代性的重要内容,具有相当深远的普遍意义。

摘自《学习与实践》2011年第6期

现代性的创新与新启蒙

卢风撰文指出,现代性既想拒斥人的“自然本性”问题,又想把无限追求物质财富界定为人的“自然本性”。它认为人是处于不断的自我创造过程中的;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人的本质,从个人的角度看人的本质就是他一生选择和创造的总和;从社会的角度看,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又总是处于不断的创新之中。强调创新固然不错,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注重创新,如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是现代性的创新根本不同于中国传统所重视的创新。现代的创新是物质主义指引下的创新,如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而中国传统重视的创新是精神创新、品德创新、人格创新。现代性夸大了人的物质创新能力,误导了科技创新的方向,忽视了大自然的创造性。现代性盲目地认为,人类凭借征服性科技进步可无限满足人的不断膨胀的物欲,只有人具有创造性,而自然不过就是物理实在的总和。“新启蒙”要求我们找回人的“自然本性”,要求我们安于人的本分,要求我们重新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理解人在自然秩序中的地位。生态学、耗散结构论、复杂性理论等可为“新启蒙”提供科学方面的支持。

摘自《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

要重视理论创新中的话语和话语权

李亚彬撰文指出,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曾经被表述为两种对立的样式:在教条主义话语体系中,马克思主义主要以“本本”形式出现;实事求是话语体系中的马克思主义则主要体现为立场、观点和方法。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不难发现,在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初创时期,我们党内发生过实事求是派和教条主义者之间围绕马克思主义话语和话语权的尖锐思想斗争,其结果是实事求是派从教条主义者手里取得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发生根本转换,党的理论创新走上正确轨道,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两次围绕话语和话语权展开的思想斗争,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以及自身发展中,话语和话语权至关重要:一方面,它左右着理论指导实践的方式,另一方面,框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方向。要使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沿着正确轨道发展,实现指导实践的目的,必须掌握和用好理论话语权,使科学理论在正确的话语体系中发挥指导实践的功能,同时获得真正的发展。

摘自《红旗文摘》2011年第13期

加快完善社会管理手段

叶庆丰撰文指出,社会管理是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运用法律、法规、政策等国家政治工具,直接或间接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社会管理方式主要指政府机构或社会组织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管理目标的采取的一系统方法、途径和手段。我国现行社会管理方式存在“五轻五重”:第一,在管理主体上,重政府、轻社会;第二,在管理支点上,重管制、轻服务;第三,在管理组织上,重机构、轻整合;第四,在管理方法上,重专项、轻常态;第五,在管理过程上,重要求、轻投入。为此,必须完善社会管理手段。第一,推进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发挥互联网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第二,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加快社会管理方面的立法进程,才能有效地提供社会管理方面的法律援助、法律服务和司法救助。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维护法律的权威,提高干部群众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引导公民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摘自《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年第3期

理解文化生产力的六个维度

陈虎撰文指出,文化生产力的核心是“力”,具备两种属性。一是直接的物质属性,即通过文化企业直接增加的物质财富,可称作直接生产力;二是通过文艺作品的宣传,塑造人们的灵魂,激励人们的精神,鼓舞人们的斗志,从而在更广阔的范围生产更多的财富,这可以叫做间接生产力。塑造人的灵魂,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激励人们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才是真正的文化生产力。在这个前提下多出好书、好电影等文艺作品产生的GDP则是文化的直接生产力。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1.正确处理文化之化人和化钱的关系,把化人放在第一位。为了正确处理化人和化钱的关系,就必须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坚持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2.在作品的创作上要坚持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的统一。3.正确处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关系。百花齐放要以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4.正确处理宣传人的本性和人性的关系,把塑造人的灵魂,提升人的品质放在第一位。5.正确处理文艺创作源与流的关系。6.正确处理经济政策、社会政策、文化政策的关系,制定和完善符合文化特点的文化政策。

摘自2011.8.29《学习时报》

警惕文化变质

周倩云撰文指出,只要企业文化与企业各项战略、管理制度相匹配,并能影响员工的工作和行为,对员工起激励、凝聚、调适和限制作用,并落实到人力资源及各项工作中,都是优秀的企业文化。它可以是关爱型企业文化、服务型企业文化、责任型企业文化、团队型企业文化、创新型企业文化等等,只是偏重的东西不一样。但企业文化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要进行创新,最后发展一定是创新型企业文化。好的企业文化应该要做到:关注客户界面的事件文化,关注员工界面的成果文化,关注执行界面的过程文化,强大的文化关联意识群体,形成文化归属意识。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在这项工程中一定要打实根基,逐步推进。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当我们的文化建设出现小的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予以足够的重视,防微杜渐。好的企业文化一定有好的文化积累,这非常不容易,而好的企业文化变质,却非常简单。警惕文化变质,领导者需要从企业文化的宏观方向去规划;警惕文化变质,管理者更需承上启下,做好文化规划和文化落地的纽带;警惕文化变质,员工要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以积极饱满的工作态度和激情去完成文化落地过程。当然,这不仅仅是说说而已,更需要企业各层团结一致,才能将文化建设进行到底。

摘自《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第8期

中国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王鸿生撰文指出,在一定意义上,城市的发展最能表现人类文明的发展,或者更确切地说,人类文明发展的核心舞台就是城市。城市作为文明发展的核心舞台,首先是集聚了大量的人口,其中包括各类社会精英人才;同时,城市中大量人口形成了巨大的消费需求,这就产生了市场,为货物的交易提供了稳定的场所,还促进了贸易、商业和各类制造业的发展。其次,城市集聚了社会的财富,为部分人提供了闲暇,这促进了科技和文化的繁荣。当然,作为首都的城市还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有的还是经济和文化中心,这样的城市在一个国家中有特殊的地位。根据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坐标,可以把中华文明史上的城市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传统农业社会的城市;晚清至民国时期的转型城市;20世纪50—70年代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现代城市。这四个阶段的中国城市,能反映中华文明不同的空间布局形式和中国人不同的生存方式。将这四个阶段串连起来,就是一部简明的中华文明空间布局形态演进史。

摘自《西北师大学报》2011年第4期

猜你喜欢

现代性现代化马克思主义
边疆治理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