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湖北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与县域工业化
2011-08-15唐建军1吕宗熙2
○ 唐建军1 吕宗熙2
(1、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81 2、大冶有色建筑安装有限公司 湖北 大冶435005)
近年来,湖北省的县域经济有了很大发展。2009年,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208.57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56.2%,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3%。工业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2009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363.75亿元,占县域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32.8%,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为23.0:43.4:33.6,县域工业化率达到38.5%,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从总体上看,县域经济已占到全省经济总量的一半,已成为湖北经济的重要支柱。但从全国范围的横向比较来看,湖北县域经济仍处于落后的位置。国家统计局2010年公布的全国经济百强县排名中,湖北无一上榜,这说明湖北县域经济实力不强,没有真正起到顶梁柱和加速器的作用。因此,培育县域经济发展的后劲,增强湖北经济总体实力,促进湖北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是湖北未来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一、湖北县域产业集群现状
近几年来,湖北县域经济产业发展特色化和集群化更加明显。2009年,61家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66家,实现销售收入2941亿元,上交税金115.2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3.6%和12.1%。其中,销售规模过50亿元的产业集群19个,过100亿元的4个,最高的十堰市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达到552.7亿元。宜昌磷化工和仙桃无纺布2个产业集群入围“第三届中国百佳产业集群”。
近些年来,湖北省各地抢抓沿海产业升级的大好机遇,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着力引进了一批行业领军型企业和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强、具有产业集聚效应的大项目。2009年在建的亿元以上项目达到642个,比上年同期增加230个,增长55.8%,完成投资额766.3亿元,增长43.4%。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企业纷纷到湖北省县域发展,投资160亿元的全通极薄涂镀板项目落户宜昌,投资过30亿元的铝涂板在谷城启动,投资62亿元的惠州工业园在仙桃开工,投资32亿元的华中家具城在潜江落户,福建晋江、广东佛山的知名陶瓷企业向当阳聚集,方圆8平方公里、77条生产线、生产潜力可达80亿元的“三峡瓷都”初具规模。
产业聚集度在不断提高的同时,增长质量也在改善,从而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群。各地以园区为载体,依托资源优势,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进企业向园区聚集,培育和壮大产业集群。据调查,目前全省已形成各类产业集群206个,关联企业1万多家,其中全省40家重点产业集群,聚集相关企业近3000家,资产总规模达到600亿元以上。一批特色产业在县域崛起,如仙桃无纺布、鄂州的金刚石刀具、京山的轻工机械、曾都的专用车改装、通城的涂附磨具、宜昌的磷化工和化成箔、荆州的石油机械、谷城的蓄电池、大冶的保健酒等产业在同行业具有较强的优势和竞争力。
目前,湖北大多数产业集聚还只是靠低成本来获取竞争优势,这种低成本一方面是通过集聚本身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及外部经济获得,另一方面,亦是通过廉价劳动力、便宜土地供给、宽松税收政策及低环境保护成本等因素形成。但是靠消耗廉价要素和环境谋求经济发展并不是长远政策。
二、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是县域工业化的重要形式
一般而言,中小企业集群是指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的相关产业,或某个特定领域内大量相互联系的中小企业及其支持机构在该区域空间内的集合。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有助于降低集群内企业间的交易费用;提高集群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市场应变能力;有利于形成聚集经济效应,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有利于集群内部企业建立共享基础设施,构建营销网络,形成区域品牌。
企业集群是若干厂商与机构集中于某一特固定地域共同发展的群体,它可以提升地方经济总量,拉动就业,增加税收,推动服务产业的发展,是地方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方式。充分发挥企业集群所具有的较低成本优势、外部经济优势、内生增长优势、技术创新优势、市场开拓优势、规模扩张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促进县镇一级的经济腾飞,是各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方式。
企业集群是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先天不足是因企业规模小、市场势力弱、融资渠道少、人才储备不足、信息资源欠缺等所导致,而企业集群的网络化正是把大小不等的各厂商和各类机构联成一个有效的网络,面对市场首先是企业集群本身,其次才是各具体企业。集群整体的规模很大,市场势力很强,集群内的人才丰富、信息多、资源共享等特点,有效地避免了中小企业发展的先天不足。同时,在企业集群内专业化的分工,使中小企业更容易找到发展的空间和位置。依托企业集群实施中小企业政策、建立各类服务体系,对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十分有利。因此,发展企业集群,是加快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集群优势是中小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外部来源,它表现在:一是群内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能够增强群内中小企业的低成本优势,群内中小企业能够廉价共享整个基础设施,从而降低一般经常性开支成本。二是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我国集群内中小企业过于依赖模仿创新,除了本身自主创新能力有限外,还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集群创新支持系统、创新型人才密切相关。集群系统内形成公共行业专有知识、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等都是群内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外部来源。集群创新支持系统使群内中小企业能更容易找到创新所需的知识、技术、人才、设备、市场和合作伙伴。三是提高群内中小企业品牌竞争力。集群拥有的品牌、信誉、地理标志、产地标志、市场地位和专业化水平等为集群内的所有中小企业无偿共享,具有显著的外部效应,属于一种无形公共资产。对没有自主品牌或很难建立自有品牌的中小企业,如果置身在集群内,则会自动获得产地标志效应,从而使集群内中小企业很容易获得上下游供销厂商和消费者认可。
在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要逐步引导县域产业向县城集中,走“小企业、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引领之路。在县域内按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原则,依托本地资源和产业基地,每个县市重点发展两至三个带动力强的产业集群,形成特色板块经济,创建区域品牌,将大量的生产同类产品或生产产品某个部件的同类型中小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在集群内运行实现规模经济。
形成县城产业集聚的有效机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要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要按照发挥优势和差异化发展的原则,确定本地的优势特色产业,并使当地的经济资源集中投入使用,全力培育和壮大骨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上下游配套企业和相关服务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其次是大力发展专业市场。专业市场与产业集聚有着内在的共生关系,要通过发展专业市场带动产业链延长和产业集聚,加强场地、仓储、信息、质检等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市场规模,增强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同时开辟专业生产园区,大力发展市场,实现交易产品的本地化生产及初级产品的精深加工生产,逐步完善产业配套和服务体系。再次是要继续实施招商引资,扩大工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渠道。外来企业新建的厂房,水、电、煤、气等设施建设可以为县城的产业集聚提供便利,一些能源基础设施可以实现共享,通过产业集聚还可以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县域经济运行效率。
三、大力发展工业园,促进中小企业产业集聚,推进县域工业化
工业园区(开发区),是一种由政府为实现工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有地理界限的特殊环境,由政府主导,给予包括用地、税收、金融、财政、海关、外经贸、人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从而形成一种快速吸引外资或建立地区龙头产业的政策工具。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建立开发区的做法被广泛采用。它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首先,工业园区一般强调土地、水、电力、能源等生产要素的集约利用程度,使园区内的单位面积土地利用效率、万元产值耗水和电力能源达到最大效率,同时亦可以统一综合处理污水等“三废”问题,降低治理成本,促进对环境的保护。以宜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其工业用地容积率从0.6—1.2提高到0.8—1.5以上,可建设用地的建筑密度从45%提高到55%。武汉江夏工业园区亦积极探索“清淤、治水、取土、扩地”相结合的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新模式,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确立“绿色招商”理念,坚持环保部门“一票否决”制,从源头控制污染项目的进入。
其次,工业园区具有较为高效的管理模式。以宜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其用小政府来营造大市场环境,率先推行市政基础设施的社会融资,打破垄断,弱化传统的政府行为,精减机构,简化办事程序,设立招投标中心、政府项目评审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实现统一财务监管,避免政府经济行为暗箱操作,推进体制创新。现如今,企业进入开发区的平均周期由一个月缩减到10个工作日,最快可以5个工作日领到批准证书,7个工作日领到营业执照,在审批制度改革方面,取消了所有行政性收费项目,只保留14项资源性收费项目。当阳在行政提速上出台了加快项目建设行政审批的若干规定,明确规定27个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办结时间,项目审批流程当合则合、能并则并,电子政务、网上审批相继推出,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审批环节和时限,既依法依规、又打破常规。行政审批流程再造,深受投资者好评。
获得优质的公共产品是企业在工业园区集中创业和企业迁移集聚的基本动因之一。量多、质优、价廉的公共产品与服务能够大大提高企业集中创业投资和企业迁移集聚的预期收益。进入企业集群的企业能够获得集群外难以获得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如处在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区的中小企业能够获得政府优惠的科技与财政政策支持,在水资源和电力能源紧缺的条件下,能够获得稳定的有保障的水资源、电力和能源供给。园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和产业配套越齐全,就越能吸引外地企业集聚,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创业者来集中创业,吸引国内外战略投资者来投资。
对中小企业而言,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的集群本身就是一个公共产品。群内中小企业将随着集群发展壮大而分享更多的集群利益。集群具有递增报酬效应,即集群公共产品供给能使群内中小企业获得某种区位优势,提高产业内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和交易费用。集群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公共产品。如果没有行业专有知识创新、集群创新体系、产业基础科学研究、关键技术攻关、中试实验中心等集群创新体系的强力支持,很难实现集群技术升级换代和全球产业价值链上下延伸,群内中小企业只能停留在技术含量低、低水平循环重复、依赖于简单模仿创新的低价值环节上,集群优势难以持久。
发展县域中小企业应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建设中小企业孵化基地。目前,各县发展工业园区、开发区的积极性很高,应在规范完善、调控指导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一是坚持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统领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二是坚持多元化投入,配齐配好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三是坚持市场化运作,把园区当作企业来运作,由独立的法人对园区实行统一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对进区项目,企业实行“一条龙”的管理和服务,做到以园哺园,滚动发展,实现投入和产出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就业弹性高、就业容量大、就业形式灵活、就业门槛低的特点,重点支持创业孵化基地型园区建设,引导有条件的个人和群体进园创办各类中小企业。
转变招商引资观念,强化产业集群意识,在招商过程中应始终以建设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为目标。招商前的规划布局要突出空间集聚特征,不能到处“撒胡椒面似的”或“星星点灯似的”设厂投资。要积极扶持现有的产业集群区(如工业园区),不仅要从基础设施等硬件上创造条件,还要从企业的产权机制、融资渠道、人才吸引等软件上予以支持。完善集群区的企业和机构网络以降低企业间的贸易成本,促成更大规模的产业集群的形成,按照工业园区—产业功能区—制造业基地—区域经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方向,逐级推进,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集聚,吸纳生产力要素,充分发展制造业,带动产业化、工业化和城市化。
(注:基金项目:中国县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一般项目 《湖北县域经济与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研究》(批准号:ZXJ 09Y002)。 )
[1]黄玉书:中小企业集群发展问题探析[J].云南社会科学,2006(1).
[2]杨树旺、易明、王文成:影响产业集群的因素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6).
[3]王鑫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07(1).
[4]吴振华、钟城、赖景生:湖北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主成分分析[J].经济分析,2008(3).
[5]何振翔: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的比较及其良性互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