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项制度对群众工作方法的创新
2011-08-15张孝卫
□ 张孝卫
三项制度对群众工作方法的创新
□ 张孝卫
胡锦涛总书记在 “七一”讲话中强调:“要把联系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进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必须坚持工作重心向下移,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求。为此,重庆市通过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农村和社区大力实施以书记接待、成员走访、办理答复为主要内容的“三项制度”,创新了党的群众工作方法,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牢了党的执政基础,增强了群众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一、新时期群众工作方法亟待创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制度变迁的加速,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政治自觉和人权意识不断提高。尤其是,利益主体、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和发展中积累起来的贫富差距、就学就业、生活医疗、拆迁征地、企业改制、涉法涉诉等方面的社会矛盾,使广大群众没有同步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发展的困惑大量存在,缩差共富的任务繁重,群众工作日益复杂多变。
(一)群众工作呈现的新特点
首先,市场经济下劳动力流动频繁,流动人员脱离基层党组织的现象大量存在。城市里,社会组织和经济成分多元化导致游离出公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私企工作人员、个体户、农民工等,有的甚至与基层党组织若即若离。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以往通过集体活动动员组织群众的基础被打破,村组、街道干部走家串户的传统群众工作方式也遇到困难:群众工作对象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部分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村干部经常碰到是老幼妇孺。特别是城乡之间社会人员大量、频繁流动,党组织难以掌握其去向和职业,仅在重庆2350万农村人口中,就有800万人在外打工。
其次,群众利益日益多元化,利益诉求更加强烈多元。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不断涌现,整个社会呈现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经济利益来源多样化、经济利益差距扩大化的特点,群众的利益构成复杂化。随着经济地位提高,群众的自我意识日益强化,越来越多的利益主体趋向于通过传统或新兴舆论媒介甚至采取直接或间接的行动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
再次,社会矛盾高度集中于基本民生。市场经济的推进导致企业改制减员,大量原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下岗失业;城镇化的推进,导致大量农民失地特别是土地补偿不到位,使各种矛盾彼此交织、相互纠结,群众工作难度增加;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处于被雇佣地位的劳动者迅速增多,由于我国还处于市场经济初期阶段,难免出现“强资本弱劳工”的现象。近年来全国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每年增幅在20%以上。解决这些问题,已超出传统群众工作的范围。
(二)群众工作方法的新要求
首先,群众工作方法滞后。由于基层工作繁琐而艰苦,不少干部不愿走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现状、群众愿望、群众疾苦,不研究群众工作规律,在工作中,只讲文件怎么要求,怎么应付上级检查,群众工作成为了文字工作、场面工作;不少干部不会化解矛盾,不敢接触矛盾,在各种矛盾和群众诉求面前毫无作为;有些干部工作方法粗暴,态度恶劣,导致一些简单问题复杂化,个别问题社会化;最恶劣的是某些干部依法行政意识淡薄,习惯于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社会影响恶劣。
其次,维护群众利益的意识薄弱。现在许多社会问题都根源于利益问题,如果利益问题不解决,措施就发挥不了作用。然而问题恰恰在于,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都是因为一些党员干部在群众利益受到侵害时,不是站在群众的立场上积极维护群众利益,而是漠视和剥夺群众利益。在这种情况下,群众工作难以开展的,更不要说成效问题了。
再次,群众工作边缘化。由于一直以来政绩考核重经济发展,轻民生,与之呈正相关的是“重经济建设轻群众工作”、“重个人政绩,轻服务群众”。一些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后,由于缺乏长期的基层锻炼,群众感情淡薄,不了解群众,不愿做、更不会做群众工作,这就必然导致做群众工作的意识逐渐淡薄。
二、三项制度是崭新的群众工作方法
做好群众工作是党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基础的基本条件和力量源泉。面对以上实际问题,重庆市委结合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在全市村(社区)探索建立党组织书记每周一次接待群众、党组织班子成员每年两次进家入户走访每户群众、群众意见定期办理反馈制度,简称“三项制度”。
(一)“三项制度”的主要内容
“三项制度”包含了三个环环相扣、密切关联的环节。
第一环节,党组织书记每周一次接待群众制度。其接待的主体除书记之外,还包括“两委”班子所有成员。党组织书记每周接待1天,其余4天由“两委”班子成员轮流值班。接待地点固定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并设立“书记接待室”,采用现场接访、热线电话、远教平台、书记信箱等灵活多样的接待方式。同时,通过党务公开栏、“党群连心卡”等形式,向群众公布接待时间、地点和接待人。
第二环节,党组织班子成员每年两次进家入户走访每户群众制度。按照全员参与、每年遍访两次的要求,将村和社区划分为不同片区,由党组织班子成员分片包干、分片走访。在走访方式上,利用节假日、下雨天、农闲季节等时机,深入田间地头、居民楼栋走访,逐项登记群众家庭的重要信息和反映的问题,建立民情档案。每月召开一次民情分析会,汇总梳理并研究解决群众问题,对普遍性问题和影响全局的重大问题及时上报。
第三环节,群众意见定期办理反馈制度。对咨询政策的,由接待人即接即办;对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在办理时限内全程代办;对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经营发展等重要事项,村(社区)无法解决的,填写《群众意见交(转)办单》,交由上级职能部门解决;对不符合政策规定及暂不能解决的,做好解释答复工作。同时,每月向群众送达反馈办理结果,建立群众意见办理情况登记及销号制度,并纳入村务公开内容,向群众公布。
(二)“三项制度”的主要方法
“三项制度”坚持把基层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工作作为推进科学发展、促进安稳和谐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创新了群众工作思路,做实了基层党建工作。
第一,“三”字工作法深化三项制度内涵。我们在实施三项制度联系服务群众过程中,以“三定三入三问三建”为根本方法,进一步深化和扩展了三项制度的内涵。一是“三定”落实书记接待。按照“定人定点定具体时间”原则,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每周固定一天接待群众,其余时间由班子成员轮流接待,确保群众诉说有路、反映有门、办事有人。二是“三入”深化成员走访。实行入院入户入田间地头“全覆盖”走访,将村(社区)划分成不同片区,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分片负责、分片联系、分片入户走访,同时张贴走访明白卡、建好走访联系册。三是“三问”按时办理答复。各村(社区)简化、公开办事程序,分类办理群众意见。召开民情分析会梳理分解问题,在规定时限内将群众反映问题的办理结果反馈其本人,并主动上门向群众“问困问盼问是否满意”。四是“三建”落实工作保障。建立民情档案,把上访户、困难户、致富能人以及老党员等作为重点走访对象;建立首问责任制,要求党组织书记总抓、总管、总协调,并对落实“三项制度”公开承诺;建立“培训、指导、督查、考核”等四大长效机制,推动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扎实有效开展。目前,全县党员干部已设立“书记接待室”330个,接访群众38.2万人次、走访群众25.9万余户,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及诉求10.88万件,办理反馈群众意见10.82万件,群众满意度达98%。
第二,“三级联动双向”工作法增强群众工作实效。在落实“三项制度”的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实践,在县、乡镇(街道)、村(社区)推行以“走访、办理、帮扶、反馈、评价”为主要内容的“三级联动双向”工作法,着力构建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平台。一是“三级联动双向”走访。推行县乡党政班子成员轮流坐班接访工作制和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轮流值班制。推行县级领导每年2次以上、乡镇负责人每季度2次以上、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每周2次以上走访制度。二是“三级联动双向”办理。按照任务在“一线”分解、问题在“一线”剖析、方案在“一线”形成、意见在“一线”办理、结果在“一线”体现、机制在“一线”完善的“六个一”程序建立群众意见双向办理制度。三是“三级联动双向”帮扶。建立以“农企共建网、城乡共建网、县内共建网、党员互助体系”等“三网一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帮扶体系,积极探索党组织、党员、群众之间结对互助的有效形式。四是“三级联动双向”反馈。围绕“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的要求,推行以“办结反馈、跟踪反馈”为主的双向反馈制,即由上至下反馈办理结果,由下至上反馈办结满意度。五是“三级联动双向”评价。建立“纵向考核、横向互评”双向考评机制。制定《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三项制度”考核奖励办法》,认真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重点查找党员自身在联系服务群众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到位,不断增强工作实效。今年以来,全县已为农民工提供就业、维权等服务57起,开展惠民服务531起,协调解决疑难问题328件,兴办好事实事780件。
第三,“五联”工作法搭建联系帮扶体系。我们以“三项制度”为载体,以农户万元增收为契机,在村(社区)干部、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中开展“五联”活动,建立起干部“1+N”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制度。即:联系发展一项重点产业,联系实施一个建设项目,联系帮扶一类弱势群体,联系帮助一名先进分子,联系解决一批突出问题。目前,1332名村、社区干部与68个全县重点产业项目建立了联系机制,已确定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700余个,预计投入资金达2.23亿元;343个单位的3352名干部职工为3803户结对亲戚落实脱贫致富项目1384个,解决项目资金286.9万元,帮助861人就业、399名学生读书。全县共修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330个,开通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点341个,及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确保了基层稳定和谐。
三、“三项制度”设立的现实意义
通过近三年的探索、创新和总结,“三项制度”让更多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体现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党员群众满意率逐步提升。
一是群众意见反映渠道更加畅通,农村基层各项矛盾得以有效化解。通过“三定”接访、“三入”走访,做好接待、走访、答复,群众能够及时反映问题,基层党组织能够及时了解群众意见。群众反映问题、干部解决问题都有据可依、有据可查,也便于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由于绝大多数问题解决在了基层,各级受理群众来信、来访明显下降,2009年全市群众信访总件次和人次同比分别下降40.1%、49.2%。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丰都县名山街道白沙沱村在库区175米水位适应性蓄水期间,出现滑坡险情,经村、镇、县三级联动办理,短短几天时间,就实现了地处滑坡地带的83户228名村民实现了整体避让搬出。
二是党员干部工作作风更加务实。我们在落实“三项制度”中建立起“联系、接访、承诺、联办、调研”五项制度,积极开展“大调研、大宣讲、大下访、大走访、大帮扶”活动。利用“三入”走访之机,积极开展“大走访暨信访积案化解”和县、镇(乡)党员干部“三进三同”“结穷亲”活动,促使党员干部转变工作作风,践行党的宗旨,多办利民好事。从2008年在重庆市开始逐步推行,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现在全市的8982个村、2136个社区党组织已经100%建立落实了“三项制度”,并将它作为村、社区党组织和干部的刚性职责和“必修课”。
三是农村经济社会快速推进。通过实施联系服务群众“三项制度”,进一步理清了农村发展思路。丰都县结合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兴建社坛镇、高家镇两个万头肉牛养殖场,肉牛、林业、果菜、烤烟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正加速打造“中国肉牛之乡”、“全市林业产业强县”、“全国烟叶生产重点县”、“中国红心柚之乡”。
实践证明,“三项制度”是构建“高质量、多渠道、全方位”密切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体系的有效途径,是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有力抓手。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三项制度”已成为转变干部作风的“催化剂”、密切党群干群的“连心桥”、促进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更有效激发出基层党员干部的战斗力和创造力,增强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渗透力和吸引力,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作者:中共重庆市丰都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责任编辑:宋英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