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知识结构研究
2011-08-15陈蓓
陈 蓓
(南通职业大学 外语系,江苏 南通 226007)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知识结构研究
陈 蓓
(南通职业大学 外语系,江苏 南通 226007)
当前高职院校中英语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针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是对影响其知识结构的要素进行思考与分析,提出高职英语教师知识结构的科学体系建构的原则与方式,使高职英语教师通过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过程实现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知识结构
一、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知识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速,以经济、科技和人才为主要内容的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英语教师的授课对象为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高职英语教师不仅肩负着对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正确合理输入,同时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优质的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与高职英语教师的关系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是,当前高职院校中英语教师知识结构存在着一些问题。
1.知识结构单一。我国高职院校中的英语教师中,多数来源于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英语专业的培养状况直接影响着高职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由于英语专业的单科特征,多年来我国的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中普遍忽略其他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等相关学科的内容,英语专业的学生往往缺乏相关学科的知识。这部分人进入高职院校之后,自然在知识结构上显得单一。
2.知识结构不合理。当前高职院校中的英语教师不仅源于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毕业生,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由于英语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很多年来都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语言知识的摄取和各种语言技能的获得上了,这样的知识结构显然不能满足当前复杂的高职院校英语的教学要求。
3.知识结构陈旧、滞后。现代社会生活千变万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要求教师打破封闭陈旧的知识结构,紧跟社会、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及时吸纳新信息、新知识、新成果。由于大众传媒的发展,学校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渠道,学生几乎与教师在同步接受新信息、新知识。教师在信息占有量上的绝对优势正在逐步减弱。且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知识机构组成内容的严重滞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二、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知识结构的影响因素
1.社会因素。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量不断增加,知识更新和转型的速度也在加快。在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将继续扩张,知识贫乏的教师将很难在这一职业中生存和发展,新型的教师不应是固守于一门学科的狭隘人士,而应成为有全面性知识的人才。
2.学校因素。学校要合理安排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有利于培养提高教师,还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学校应当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另外,学校应积极为教师提供在职培训,以满足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和完善知识结构的需求。
3.个人因素。高职英语教师的教龄、学历、职称等会对其知识结构产生影响。其次,高职英语教师的教学动机会对其知识结构产生影响。同时,高职英语教师已有的实践经验会对其知识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知识结构构建
(一)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知识结构的建构原则
1.自主性原则。高职英语教师知识结构的建构会受到教师自主性的影响。教师本人是教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发挥自己的主体精神,把握自己的命运,为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这是自主性发展原则在教师个人特征上的体现。
2.阶段性原则。教师结构的建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分阶段进行的。高职英语教师知识结构的建构是有阶段性的,但阶段性的发展是以内部专业知识结构的完善与改进为终极目标。
3.复杂性原则。知识的一体化是当今知识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走向高度的统一。随着知识社会化和社会知识化程度的日益提高,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知识结构的要求日益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在对待自身知识结构的全面性上做到尽可能的完美。
4.终身性原则。高职英语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持续终身的过程,因为做一个高素质的高职英语教师所具备的知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会不断增加,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也会不断地更新和变化,教师必须跟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步伐,通过各种渠道学习新知识。
(二)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知识结构的建构方式:内在建构与外在建构
高职英语教师知识结构的内在建构中,在岗自我发展的方面,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关注和激发高职英语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和赋予它新的意义,使之适用于新的环境。通过反思、综合、推理和判断,组织者达到了对文化对象意义的融通,充分肯定了自我对文化对象意义的把握,在自身精神世界形成了文化对象意义的确定性,并把所把握的文化对象的意义进行经验还原,在生活实践中应用并进行验证,最终在幼儿园课程内容文化意义以及文化对象本体意义互动的基础上,融合生成一种新的幼儿园课程内容文化意义。意义的生成就意味着实现了“文化融合”。一种文化越是融合了不同的文化特质,它就越丰富、越有生命力;而一种文化越丰富,越有生命力,文化融合能力就越强、生命力就越强。
[1]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美]小威廉姆.多尔(Doll.R.C).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杨启亮.守护家园∶课程与教学变革的本土化[J].教育研究,2007(9).
[4]转引自李敏谊.美国早期教育课程模式与当代中国早期教育课程改革[J],学前教育研究,2009.01.
[5]郝德永.课程研究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杨文,张传燧.园本课程背景下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8(4).
[7]张小永.后现代课程理论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7(3).
[8](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9]刘万海.论我国课程研究的本土意识[J].教育学报,2005(4).
[责任编辑:郭一鹤]
G71
B
1671-6531(2011)12-0156-02
陈蓓,女,江苏如皋人,南通职业大学外语系讲师,东南大学在读在职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