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态翻译学视角下 《非诚勿扰II》的字幕翻译
2011-08-15王丽萍
王丽萍
(南京晓庄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210000)
谈生态翻译学视角下 《非诚勿扰II》的字幕翻译
王丽萍
(南京晓庄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210000)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影片 《非诚勿扰II》的字幕翻译进行分析,其字幕翻译成功地实现了“三维” (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选择转换,是一个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成功的字幕翻译。
生态翻译学; 《非诚勿扰II》;字幕翻译
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快,在文化上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有更多的外国电影涌入中国和更多的中国电影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冯小刚导演的《非诚勿扰》(以下简称《非》)作为2009年初国内一部颇为叫座的商业电影,影片在国外上映后,赢得了不错的反响。在第三届亚洲电影大奖中,该片获得了“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两项大奖提名。2010年,冯小刚导演又拍了《非诚勿扰II》(以下简称《非II》),根据新闻报道(http://www.jfdaily.com/a/1812063.htm),《非诚勿扰II》于2010年平安夜登陆北美和澳洲,在纽约、洛杉矶、旧金山、波士顿、多伦多、温哥华、悉尼、墨尔本、奥克兰等城市同步上映,获得热捧,电影票提前两天就已售罄,成为有史以来登陆北美及澳洲、新西兰主流院线最快和最热的华语影片。《非》和《非II》在海外都收到了很好的票房。该片在海外的热映,除了导演及演员的号召力之外,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重点,那就是影片的字幕翻译功不可没。本文将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探讨该影片字幕翻译的成功之处。
一、生态翻译学
近年来,胡庚申教授将达尔文“自然选择”的基本原理运用到翻译研究中,指出“译者(译品)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要接受翻译生态环境的支配”[1][2],并通过其专著《翻译适应选择论》[3]及一系列论文进行了详尽的阐释,观点鲜明,论述系统而深刻,得到我国众多学者的支持。翻译适应选择论拥有坚实的哲学基础,它一方面体现着来自生物进化论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又可追溯至极其深远的中国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人为本”、“适中尚和”等哲学理念,因此可以说,此理论自打提出之日起,就显露出了蓬勃的生机和可持续的发展势头。
生态翻译学理论在“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主题概念之下,将“译者为中心”的理念明确地体现在翻译的定义之中——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生态环境”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同时,该理论运用“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提出并论证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中心地位和译者主导作用,以及译者“自我适应”的适应机制和“事后追惩”的制约机制。同时,该理论还具体阐述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对翻译本体的解释:(1)翻译过程——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2)翻译原则——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3)翻译方法——“三维”(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转换;(4)译评标准——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以及译者素质,从而得出了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这个结论[4]。
二、字幕翻译的特点
影视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的一部分,它与一般文学翻译有共同之处。总体来说,影视字幕翻译有以下三个特点:广泛的简化和浓缩;语篇从口语转换为书面语;字幕的语言信息呈递进式推进[5]。字幕是闪现在屏幕上的文字,一现即逝,不像书本上的文字,可供读者前后参照。这也就对字幕翻译形成了一个制约,译者必须注意前后语境,保证这种递进式的信息的衔接和连贯,使观众能以最小的努力获取最清晰的信息,字幕翻译宜选用常用词、小词和简短的词语,句式宜简明,力戒繁冗句式句型。所以字幕翻译的评价标准就在于能否在有限的时空内配合画面和声音最有效地提供相关性最强的信息[6]。总结起来,字幕的翻译既要简洁通俗又要充分表达影片所传达的意义;同时还要兼顾片中人物的动作、表情等等。要想做出好的字幕翻译,译者必须把握字幕翻译的原则:要使观看注有译文字幕的观众能够很好地接受影片所表达的意义。这里包括两个方面:语言方面和文化方面。一方面,译文语言要通顺易懂;另一方面,每一部电影的对白中都包含特定的文化词语,这些文化词语可能为目的语观众所不知,因此,翻译字幕还要处理好其中的文化因素。本文主要从语言维和文化维的角度来讨论《非II》字幕翻译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三、《非II》字幕翻译的适应性转换
胡庚申教授指出,生态翻译学的翻译方法就是侧重“三维”间的转换,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7]。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做到语言层面上的转换,还要关注文化的传达和交际意图的传递。
(一)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译者在产生译文或译品过程中,首先是做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者,然后再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对译文作出与翻译生态环境相适应的选择,产生译文。《非II》在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很成功的,译出了与目的语相对应的译文。下面就以电影中最有名的诗《见与不见》为例。
例1: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译文:It doesn’t matter if you see me or not/I’m standing right there/With no emotion./It doesn’t matter if you miss me or not/The feeling is right there/and it isn’t going anywhere./It doesn’t matter if you love me or not/My hand is in your hand/and I am not going to let go./Let me embrace you/or/let me live in your heart to eternity./Silence.Love./Calmness.Joy.
分析:原诗是很对称,很简短的;同样的,其译文的句式也保持一致,而且句子也都比较简短,成功地实现了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二)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这种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于关注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译者在进行原语语言转换的同时,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任何一个民族的电影都必定是根植于其文化并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译者需要关注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由于原语和译语隶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环境,所以译者在翻译时一定要考虑到文化因素的异同。而字幕翻译的特点也要求译者必须在短时间内用最简短的语言把具有文化特色的表达翻译出来,且不能用加注等翻译方法,这对于字幕翻译者来说是很难的一件事情。下面就来看《非II》的字幕翻译怎样处理一些文化词汇和表达。
例2:你要离,我就接孟姜女的班,把剩下的那段长城也哭塌了。
译文:If you divorce me,I will cry until the Great Wall collapses.
分析:凡是中国人应该都知道“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但对于外国人来说却是陌生的,所以译者把孟姜女省去没有翻译,但把“长城”翻译出来了,是因为外国人应该都知道长城,这就是一种文化的选择适应性转换。
例3:我是打算跟你一条道走到黑的。
译文:I’m planning on spending my entire life with you.
例4:居家过日子犯不着肝胆相照。
译文:You don’t need to be sincere in a relationship.
例5:你这样的打着灯笼也难找。
译文:You are a rare catch.
例6:我要是有个三长两短。
译文:Ifanything ever happensto me
例7:你真打算去凑这个热闹?
译文:Are you really planning to go?
例8:伪艺术也是艺术,它就是再二尾子,也是艺术家生的。
译文:Fake art isstill art.So what if it’sneither fish nor fowl,it wasstill created by artists.
例9:前世结的梁子
译文:It goesall the way back to our past lives.
例10:现世报
译文:instant karma
例11:一了百了,早死早托生。
译文:No more misery.No more pain.
分析:例3至例11都含有汉语里的特色表达,例9至例11更是来自对中国文化影响极其深远的佛教文化,这些表达对于观看影片的外国人来说完全是陌生的,除了例8中的“二尾子”与neither fish nor fowl意思基本一致之外,其它几例都很难在英语里完全对应的表达,所以译者都是采用直接翻译出这些表达的真正意思的策略,这也是字幕翻译的特点所决定的,让观众一目了然,虽然没有把汉语表达中特有的神韵传达出来,但作为字幕翻译的译者很多时候只好做出向译语文化妥协的适应性选择,因为原语文化的观众是不需要看字幕的,所以字幕翻译只有译语观众能看懂才行。这也是“三维转换”中的交际维转换所要求的,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就是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转递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
四、结语
胡庚申教授创立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综观的视野,给予译者的能力和生存境遇及其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更多的关注。同时,生态翻译学的多维度适应与选择、整体主义的翻译观也为译本的解读和评析提供了一个还原译本真实的有效力的工具,这样就既有助于还译者和译本一个公允,又有助于避免翻译研究中的人云亦云和“盲人摸象”的情形。对任何译本的解读和评析都应当着眼于整体,不局限于语言分析,还要具体考证原文、原文文化、原文的社会、译者、译语文化和译语的社会等等,一句话,即要适应译者和译本所处的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在翻译的过程中,只有真正地做到“多维”地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和至少“三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选择转换,才有可能产生出恰当的译文。通过以上分析,电影《非II》的字幕翻译满足了“三维”的选择适应性转换,是成功的字幕翻译,同时它在海外的热映业同样说明了这一点。笔者希望,更多的字幕翻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也能考虑到翻译的生态环境,做到“三维”的适度转换,使更多的中国电影带给世界观众美的享受。
[1]Hu Gengshen.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J].Perspectives:Studiesin Translatology.2003,(4):283—291.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哲学理据[J].上海科技翻译,2004,(4).
[3]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97-98.
[4]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2).
[5]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7):45.
[6]王丽萍,顾维勇.《律政俏佳人I》汉译字幕之等值探讨[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2):129.
[7]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11-15.
[责任编辑:郭一鹤]
H059
B
1671-6531(2011)03-0041-02
2011-03-05
王丽萍,女,江西萍乡人,南京晓庄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苏州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