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跑口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

2011-08-15印鉴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受众

印鉴

(滁州日报社皖东晨刊,安徽 滁州 239000)

谈跑口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

印鉴

(滁州日报社皖东晨刊,安徽 滁州 239000)

如果想对记者角色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就必须知道其较为常见的一个称谓:瞭望者。另外,需要声明的是这里的“瞭望”对象是整个社会群体而非狭隘的局部群体。因此,记者最为核心的工作为:对整个人类或者覆盖面较大的社会群体所共有的新闻进行采访、写作以及传播。仅仅为跑口单位代言局限了其职能范围。

跑口单位代言人;社会生活纪录者;社会生活发现者;社会生活思想者

詹姆斯·阿伦森——享誉美国新闻界的教授来我国讲学时对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四个必备条件界定是:一是知识广,二是坚韧性,三是使命感,四是不轻信。我国早期的著名记者邵飘萍在他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中说,如下所述的四个特征为记者所独有:1、知新闻之价值;2、观察力推理力联想力;3、细密与注意;4、机警与敏感。邹韬奋对记者所应具备的特质进行了概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敏锐的观察与卓越的识见,丰富的知识和写作能力,一门外文的精通;在自然科学方面,要达到优良高中毕业程度,在社会科学方面,则须有大学的程度才行。西方的和我国早期的新闻学者类似上述的观点,还可以列出许多。其中的思想精髓和核心要求在今天仍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对于记者在新闻工作中的地位和角色,不少人以为已成定论。但是反观最近几年的新闻实践不难发现该职业仍有许多值得商榷但却往往被忽略之处。分口划线在现行的新闻采访过程中仍被很多记者青睐,记者分兵把口、各自为战,偶尔还会因为跨界采访发生冲突和矛盾。这种分口采访的不足之处如下述.一是记者多年来驻守一个或多个部门,采访空间受限,知识面、认识视角、思维方式毋庸置疑受到制约,限制记者的发展;二是因为采访工作没有刺激、没有挑战,记者无法保持激情,容易出现倦怠和麻木;三是长期跑一个领域,不可避免地因为意志、品格问题引起额外的有违职业道德的新闻作品;四是违背了新闻写作、发展的规律,新闻因为生活的多彩而无边际,强制地对新闻加以分口分类,使得诸多无法归口的新闻流逝、荒废。

对平常的新闻采访进行科学管理,对人员进行突击性的无规律的“调防”,对稿件质量严加管理,这些方法可以达到预防和纠正的效果。但是最为根本的是记者要“自知”、“自明”其职业定位,要深刻知晓其工作内容,并且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工作里熔铸着怎样沉重的社会责任和社会良知。

对即时性的新闻加以采访和报道的人员即为记者。现代记者的地位和作用远非已有历史可比。丰富、繁杂的信息需要记者加以过滤而后通过新闻机构发布给受众。新闻信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越来越不可忽视。必须指出的是:受众欢迎的是具有新闻价值的作品,而绝非为跑口单位发表的歌功颂德、解释性的文字。新闻记者处于媒体与事实源交叉的前沿,在新闻传播中起着先锋的作用,是新闻传播的桥梁,新闻媒体和受众期望其传播和事实相符的信息,而非仅仅代表跑口单位的狭隘的声音。

记者较为常见的一个称谓是瞭望者。但是,需要声明的是这里的“瞭望”对象是整个社会群体而非狭隘的局部群体。因此,记者最为核心的工作为:对整个人类或者覆盖面较大的社会群体所共有的新闻进行采访、写作以及传播。仅仅为跑口单位代言局限了其职能范围。事实上,还有数不胜数的“死角”、“盲区”隐藏在这些单位和领域,更有诸如一些“两不管”甚至是“三不管”的结合部、交叉点无人过问,这类所谓的“中间地带”存在着极大的采访空间和潜域。这种新闻难以定性,牵涉多个单位和领域,新闻材料丰富、价值极高,它们属于哪个口子、具有什么性质往往难以定夺。因此对于“各司其职”的新闻工作者而言,这种“边缘新闻”基本无人问津。一旦记者的思维超越了这些“条块、领域、口子”壁垒,打破传统的“只扫自家门前雪”的狭隘意识,涉足并深入各个领域的结合点或者交叉点,必将挖掘到具有非凡价值的新闻;一旦一个记者可以置热点、卖点新闻于不顾,独辟蹊径、剑走偏锋、甘居寂寞,思别人所未思,关注其他记者忽视了的“边缘人”、“边缘领域”,就有可能一鸣惊人,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个性新闻,甚至变边缘新闻为热点新闻。有记者对被成为“城市边缘人”的农民工进行了采访和报道,因而得到了政府高度重视,使得关于该群体的新闻成为热点新闻。“边缘新闻”不啻为一种新理念,是一个新闻富矿,如果记者对此深挖必定会开出新闻奇葩。

新闻工作者是政治团体以及人民耳目喉舌的延伸,在党的宣传、舆论引领和理念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此,跑口新闻记者的职责和身份应该定位如下:

一、新闻事件的记录者

新闻价值学说认为,新闻事件发生与新闻各抒己见传播出去之间的时间距离与新闻价值和时效性成反比。新闻全貌的展现有助于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在场感。向受众呈现事件的过程、新闻发生的背景环境、氛围甚至各种细节,使事件的全过程在受众眼前重现,使受众身临其境,进而生发强烈的在场感是记者作为新闻记录者甚至经历者的重要职责。“记者”的身份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已经日趋丰富和多样化,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是记者须臾不可忘的,其需要本着客观和公正的态度,把新闻做好,切忌身份的越位甚至错位。

记者身为一个记录者,其职责可以表现为以下两方面: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宣传贯穿到采访之中,并根据实际情形做好合理、充分的解释。记者应该全面了解党和政府的主要工作、方针和政策,并将宣传嵌入采访中。而记者与跑口单位的关系,也应是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宣传者与宣传对象的关系。二是记者以采写新闻报道的方式直接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以宣传,或者利用对典型事件的报道,加大国家方针政策的说服力和解释力。新闻事件

的报道追求成功之处在于对党的路线加以论述、以满足方针、政策宣传的需要,而绝非仅仅为跑口单位歌功颂德。

二、上传下达的发现者

当记者以信息传递员的身份出现时,其传递使命具有双向性,将社会通过双向的信息采集和传递联系起来。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是记者传递的追求,其不仅要传递领导的期盼还要兼顾群众的心声和愿望。党和政府、新闻机构如果想要和跑口单位取得联系就不得不重视记者在联系这些组织中扮演的桥梁角色,记者是实现信息传播和反馈的“绿色通道”。

记者“瞭望者”的身份决定了其职责之一就是联系上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记者仅仅对信息进行机械的传递,他们可以通过对新闻事件的评论来影响受众。舆论的社会调节作用体现了社会意识。舆论调节就是指通过对那些引起社会混乱的事件进行调节,基于此,记者应该担负起调节的神圣使命。

记录仅仅是新闻界的初级要求。更高境界的记者已然超越了记录者身份,其更是一个发现者。记者的境界可以用以下几句话加以概述:会听的优于会说的、会问的优于会讲的、能够提出疑问的优于仅仅解释的。记者的工作不仅仅要调动耳朵还要调动眼睛,目光如炬、纤毫毕露。一样的事件,不一样的侧重角度;相同的素材,不一样的阐述形式。记者达到发现者的境界将有益于其专业成长和自我提升,并逐渐实现其职业的神圣。

三、了解社会的思想者

从本质上来说,新闻采访也可算作一种特殊的社会调查,但又不完全相同。

第一个不同之处是:时效性强。“新闻”顾名思义要新,意即其时效性。记者应该尽量缩短采访报道和事件发生时间之间的差距,同时调查结果的得出和披露也应保证速度,其他部门或行业对于调查研究的时间要求可能不是那么严格,采访作为一种调查,对其速度加以限定也是对受众和媒体负责。如政治团体调研部门的调查研究主要对政策和方针加以调研,旨在为领导阶层做出科学、合理、有效的决策提供参考资料,如果超之过急、不等到时机成熟,其有效性、科学性将大打折扣。

第二点是:范围广泛。古人说过:“必尽读天下之书,然后可以放笔为文”。记者隶属于新闻机关这一专门的调查机关,因为新闻关注的具有领域广泛性、覆盖面大的特征,所以记者的调查范围囊括了各行各业、各种各样的问题。记者因为职业关系会与各行各业的人和组织打交道。可以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和各种问题之中。记者对一个单位调查背后的目的也是为了解决更广大群体的利益。

具有学者特征和专家特质的优秀记者被人们认为是社会的良知。一篇出色的采访文章不仅含有丰满、充实、生动、详细的新闻事实,还必须包括记者的独到见解和发现。他们有如下特质:独具风格的表达,独具胸襟的视野和“一览众山小”开阔的思维空间,同时也有“水暖鸭先知”的先见之明和“千寻铁索沉江底”的思想深度。什么是新闻?新闻就是发现。什么是发现?发现就是眼光。什么是眼光?眼光就是见地。什么是见地?见地就是思想。

综上所述,对角色身份加以把握,对角色加以规范,对角色观念加以培植,对角色特性加以把握,并创造角色价值是记者作为采访主体所必须做的工作。也就是说,一个好的记者需要同时具备职业能力和行为规范,其所扮演的角色要符合社会的期望。记者需要对自身在新闻生产中的角色加以界定,与编辑、印刷、经营一样,是前沿角色。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所有新闻工作者都希望自己的报道出现在媒体上这一客观现状,群众会误以为记者是媒体明星,更有甚者,一些记者因为争相提升见报率,就忘却了自己的职业初衷和职业道德,沦为跑口企业的专用代言人。

新闻舆论在树立良好社会风尚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舆论更是如此。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首先应该模范地遵守社会公德和新闻道德。本身有高尚的道德,言教才会有说服力。正因为如此,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报人都很看重新闻道德,在现代报刊史上论述记者职业道德的人很多。范长江在《建立新闻记者的正确作风》一文中,就指出种种关系到记者的人格问题,例如有些记者“以为发表新闻大权掌握在我手里,我说你的好坏关系非常重大。你不能不对我好点,或者在物质方面不能不给我多少便利,否则我就对你不起,关于你的一切,都往坏处说。”他严厉批评了这种恶劣作风,他说,“有了健全高尚的人格,才可以配做新闻记者。”

通过跑口记者的重新定位,不难发现跑口记者绝不仅仅是记录者、采访者、报道者、调查者和传播者。记者还肩负着党和国家舆论传播的重任,在宣传、收集、反馈信息和调查研究过程中,应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立足党和国家现阶段的中心工作和主要理念,追踪社会问题、发现社会问题,写出体现新闻工作者良知和具有社会良心的优秀报道。

[1]蔡惠福.军事新闻采访[M].北京:八一出版社,1994.

[2]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王中义.记者传播模式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G212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1-5993(2011)03-0037-02

2011-06-05

印鉴(1974-),男,江苏南京人,大学本科中文,新闻编辑,滁州日报社晨刊部主任。

猜你喜欢

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电视新闻如何获得受众信任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