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的本性——梁启超人性观研究

2011-08-15强,岳

长治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上海人民出版社华兴利己

岳 强,岳 静

(1.吉林大学 行政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2.晋城市第八中学校,山西 晋城 048000)

人的本性
——梁启超人性观研究

岳 强1,岳 静2

(1.吉林大学 行政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2.晋城市第八中学校,山西 晋城 048000)

对人性的探讨几乎是一切思想家思考问题的逻辑起点,作为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的梁启超,也不能超越这一规律,他的政治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之一就是人性观。站在近代中西思想交汇的当口,梁启超形成了不同于中国传统认识的独特人性观。梁启超人性观的本质是“利己”,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是由“求智”与“保守”、“独立”与“合群”、“理智”与“情感”等三对相互对立的因素构成的复合体。梁启超的人性观,特别是基于人性观提出的人生观思想,对我们今天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巨大的启示意义。

梁启超;人性;人生观;利己

人的本性是什么?面对这一问题,人类已经探讨了几千年,无数的思想家都有过论述。对人性的探讨,成为每一历史时期的思想家认识社会和政治的思考起点,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自来论性者,并非专为研究性而研究性,而是为讨论修养、教育、政治,不得不讨论性。”然而,直到今天,我们还在追问这一问题的答案,并希望得到一个尽可能完美的解答。因此,总结前人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对我们今天的认识将不无裨益。

中国传统思想家们对人性的探讨常常囿于性善还是性恶的怪圈,但他们都归流于“人性是善的,至少可以是为善的”的性善论。明确主张性善的以孟子为代表,他认为,“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明确主张性恶的荀子,同时也认为人性可以实现“化性起伪”,转恶为善。总之,中国传统思想家抱有乐观的人性论,他们相信人性在教育的引导下可以彰显至善的力量,实现人类幸福生活的大同理想。历史进程发展到近代,时代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那就是西学东渐,列强用野蛮的武力撞开中国的大门,各种西学也随之源源不断进入中国。西学的大量涌入影响了那些深受传统思想熏陶的士子们,造就了一批兼学中西的近代知识分子。在人性问题上,这些学贯中西的士子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跃出了中国传统思想的窠臼,形成一种接近西学的新思想。梁启超就是具有这种新思想的杰出代表,因此,对梁启超人性观的探讨将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一、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梁启超认为,人类基于自然的天赋具有共同的属性,而这种属性就是人人都有的人性。生活在西学东渐之风盛行的近代中国,梁启超深受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和边沁“乐利主义”的影响,他主张人性的本质是“利己”,认为人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了“争自存”。他说,“夫利己者人之性也”[1],“凡人之在世间,必争自存,争自存则有优劣,有优劣则有胜败。劣而败者,其权利必为优而胜者所吞并”[2]。而且,在梁启超看来,立于世间的每一个人必须时刻准备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争取自存,否则就会在与他人的竞争中败下阵来,从而失去生存发展的筹码。但是,梁启超也注意到,这种“利己”的本性并不是损人利己式的自私,而是包含消极、积极两个方面的复合体,因此也就会产生消极和积极两种效果。

就人性的积极方面而言,梁启超认为,人性的积极方面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求智之性”、“独立之性”和“合群之性”的统一,即所谓“天生人而使之有求智之性也,有独立之性也,有合群之性也”[3]。“求智之性”,就是每个人都有求取智慧和不断进步的意愿和能力,人们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这也是梁启超实现“开民智”理想的人性论基础。“独立之性”,就是求取自由不受限制的本能和争得一身孑然自立的意向。“独立者何?不倚赖他力,而常昂然独往独来于世界者也。”[4]“独立之性”是生成国民资格的自然基础,没有独立之性的人将不会具有国民资格,在梁启超看来,失去独立之性的国民也就沦为了奴隶。“合群之性”是“独立之性”的衍生。梁启超认为独立不是绝对的,只有在群体中的独立才是真正的独立。因此,他又提出“两种爱己心”之说,即“利己心与爱他心,一而非二者也。近世哲学家,谓人类皆有两种爱己心:一本来之爱己心,二变相之爱己心,变相之爱己心者,即爱他心是也。”可见,在梁启超的心目中,利他与利己并不矛盾,二者相辅相成,利群是实现利己的手段,“凡人不能以一身而独立于世界中,于是乎有群。……故善能利己者,必先利其群,而后己之利亦从而进焉”[5]。总之,“求智之性”、“独立之性”和“合群之性”是一个整体,共同构成人性的光辉一面,成为梁启超“新民”理论[6]的自然根基。

就消极人性而言,主要包括“保守恋旧”、欲望无穷和易受情感左右等三个方面。梁启超在不同历史时期曾多次提到人类的“保守恋旧”之性[7],他认为“保守恋旧”弊端不少,“必变其所骇者而使之习焉,然后智力乃可以渐进”[8]保守恋旧是国民智力不进的重要原因,要开民智就必须努力克服这一消极人性的影响。另外,欲望无穷之性也是人性内含的一个消极方面,特别是那些权盛位高、财富丰腴者更是容易扩张此性。[9]梁启超研究历史后认为,欲望无穷是导致“二次革命”频发的重要原因,正是那些邀功自赏、欲壑难填的“初次革命有功之人”成为“二次革命”的发起者。[10]而情感作为人类天性之一,本无可厚非,只要很好地把握,运用得当,就一定会成为“生活的原动力”[11],成为人生进步的推动力。然而,人类却往往被情感左右,这不仅影响他们理智的发挥,而且导致种种消极的结果。总之,三种消极人性严重限制了个人的成长和人类的进步,梁启超认为,克服消极人性是实现新民的必经阶段,也是实现理想政治的必要过程。

可见,在梁启超的眼中,“利己”这一人的本性是三组对立因素的复合体,[12]“求智”与“保守”、“独立”与“合群”、“理智”与“情感”相互作用,不可分离。这也是颜德如教授指出的:“在梁启超的思想世界里,对个人主义或个性的认识总是在群与己(独)、团体与个人等关系的相对平衡里来展开的”[13]。

二、基于人性认识的人生观

面对复杂且不完美的人性,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懈怠而趋于保守,独立可能堕入排他,理智常常被情感左右。总之,犯错误是极容易发生的,完美的人生在现实中不是真实的存在。正如张朋园先生所说:“他(编者按:即梁启超)的人性思想最突出的一点,要推他对人性弱点的深刻体认,亦即是了解到人类在历史情境之中,由于本性上的一些特点,使他们无法完全实现理想目标。”[14]因此,树立“不完全”的人生观,宽容待人,乐观做事,不对过失大惊小怪,全心提高个人的德性修养,才是实现美好人生的正途。

其次,人生观不是虚无的纯主观思想,而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物。梁启超在《人生观与科学——对于张、丁论战的批评》一文中指出:“君劢清华讲演所列举人生观五项特征,第一项说人生观为主观的,以与客观的科学对立,这话毛病很大。我以为人生观最少也要主观和客观结合才能成立。”[15]显然,梁启超赞成主客观统一的人生观。基于这一认识,他告诫人们待人做事要遵循一定的制度和规范,不能随心所欲。在面对外在的社会存在时,只有努力开发自己的智慧,以理智战胜盲目,才能最终取得事业和人生的成功。

再次,不能苛求“统一”的人生观,要尊重人生观的多样性。梁启超认为,理智和情感是人生的两大推动力,理智固然能以科学来统一,但情感是绝对不会也不可能统一的。“情感表现出来的方向很多,内中最少有两件的的确确带有神秘性的,就是‘爱’和‘美’”[16],“爱”和“美”没有固定的形式,每个人对“爱”和“美”[17]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梁启超讥讽没有人会“科学的恋爱”,就是对科学和理智范围的限定。梁启超在历史的积淀中寻找情感留下的痕迹,发现人类历史十有八九是从情感这种神秘东西中创造出来的。于是,他总结道:“人生关涉理智方面的事项,绝对要用科学方法来解决;关涉情感方面的事项,绝对的超科学”[18]。因此,我们必须正视情感的多样性,不能苛求“统一”的人生观。

最后,要把“向人类全体有所贡献”作为人生的追求。人类的“利己”本性包括利己和利他两个方面,利他就要不断增强合群意识,认识到人类全体才是自我的极量,并自觉在“市府”、“乡村”和“国家”等各个等级的群体形态中发展自我,才能最终实现人类整体的进步和自我的完善。

三、梁启超人性观的启示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梁启超的人性观包含了很多有价值的新观点,对我们今天认识的深化不无启示意义。

第一,要尊重人生观的多样性,避免一元化教育倾向。人类是情感和理智的复合体,通过科学进步,我们能够实现人类整体理智的不断扩展,但具体到每个人,理智却存在多寡不均的现象,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很长一段时期内,这种状况将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这样,基于人类理智发展的不完全性,特别是不同个体之间理智的不均等分布状况,情感就有了存在和扩展的空间。正如梁启超所说,情感这东西是没法消灭和用科学统一的,情感一定会很快填充不完全理智留下的空间,并增强不同人生观之间的差异性,最终产生多样的人生。因此,实现统一的人生观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强迫完全一致的一元化教育只会削弱文化的多样性,导致普遍地平庸。

第二,要辩证地认识人性的两面,并努力发展其积极的一面。人性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求智之性”、“独立之性”和“合群之性”是人性的积极方面,它同“保守恋旧”、欲望无穷和易受情感左右的消极人性天然相随。张朋园先生指出:“梁氏认为人性的利己心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助人的良心,另一方面则是自保与满足本身欲望的私心”[19],这恰恰再一次提醒我们不能自满,要通过自我修养,抑制消极人性的泛滥,并扩充积极人性的空间。因此,不断修养个人德性,产生新道德,就成为人生的“必修课”,这也是梁启超一贯倡导的。

第三,树立“向人类全体有所贡献”的人生观。梁启超深刻地洞察到,个人的“小我”只有在真正融入到群体的“大我”中才能完全实现“自我”,因为人类整体的进步是实现个人最大发展的必要条件。梁启超鼓励人们要树立合群和国家的观念,树立“向人类全体有所贡献”的人生观,其见解深刻,理想高远,我们有必要坚持和践行。

[1]梁启超.梁启超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300.

[2]梁启超.灭国新法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9.32.

[3]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9.29.

[4]李华兴,吴嘉勋.梁启超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157.

[5]李华兴,吴嘉勋.梁启超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162.

[6]李华兴,吴嘉勋.梁启超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162.

[7]“新民”即民德、民智、民力三者自新的总和.

[8]如“保守恋旧者,人之恒性也”,“夫人之安于所习而骇于所罕闻,性也”,“然人情狃于所习,而骇于所未经”,“夫恋旧者人类之通性也…夫惮于趋新而狃于安旧,圆颅通性,固已有然”。参见李华兴、吴嘉勋.梁启超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169、337、539、664.

[9]李华兴,吴嘉勋.梁启超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337.

[10]即“人之欲望,无穷尽也,常以己现在所处之地位为未足,而歆羡乎其上,而有所恃、有所挟者则更甚”。见李华兴,吴嘉勋.梁启超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636.

[11]即“二次革命之主动者,恒必为初次革命有功之人,无中外,一也”。见李华兴,吴嘉勋.梁启超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636.

[12]李华兴,吴嘉勋.梁启超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845.

[13]颜德如,颜俊儒.离合之间:梁启超与西方自由主义[J].江苏社会科学,2004,(2):116-122.

[14]李华兴,吴嘉勋.梁启超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770.

[15]黄克武.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107-108.

[16]李华兴,吴嘉勋.梁启超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844.

[17]李华兴,吴嘉勋.梁启超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845.

[18]李华兴,吴嘉勋.梁启超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846.

[19]黄克武.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107.

The Essentiality of Human Being——A Disquisition of Liang Qi-chao's View on Humanity

YUE Qiang,YUE Jing
(1.College of Administration,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Jilin 130012;2.The Eighth Middle School of Jincheng,Jincheng Shanxi 048000)

The problem of humanity is nearly the logic beginning of all ideologists'pensee.Of course,Liang Qi-chao cann't get away.The problem of humanity is one of footstones of his political theory.Liang Qi-chao has his own opinion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nditional understanding.This paper has this viewpoint that the essence of humanity is self-regard in Liang Qi-chao's opinion.The self-regard has an active aspect and the other negative aspect.Humanity is a complex of wisdom-requesting,keeping,independence,group-fitting,reason and sensibility.Liang Qi-chao's opinion on humanity and philosophy has huge meaning of enlightening for today's social inspirit-building.

Liang Qi-chao;humanity;philosophy;self-regard

K25

A

1673-2014(2011)06-0001-04

2011—11—18

岳 强(1985—),男,山西晋城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研究。岳 静(1978—),女,山西晋城人,中教二级,主要从事哲学研究。

(责任编辑 王建华)

猜你喜欢

上海人民出版社华兴利己
利他,是最高形式的利己
隐蔽战线上的华兴人
最有思想的句子
“利己”二面
概念辨析、条分缕析论述文走向“深刻”的策略路径
动物身上的物理学(下)
《登天的感觉》
An Analysis on the Poor and the Rich in US Drama Shameless
上海人民出版社 章太炎全集
辽宁华兴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