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狂人日记》里多维的“医生”形象

2011-08-15

关键词:狂人日记封建礼教狂人

李 敏

(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710118)

《狂人日记》里多维的“医生”形象

李 敏

(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710118)

分析“医生”这个形象在文本中的作用,以及作家创作这个艺术形象的思想根源,从而揭示“医生”形象在文本中的多维意义。指出“医生”形象在文本中出现的位置及其言行,不仅对小说情节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而且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左右着狂人的命运。认为鲁迅先生把治病救人的医生写成“吃人的人”和其人生阅历和当时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狂人日记》;鲁迅;“医生”形象;文本

《狂人日记》开创了现代白话小说的先河,无论是艺术形式还是思想内容都成为后来小说创作的楷模。在学术界中对其的开创性评价颇多,对主人翁狂人的分析也已经很多。然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对次要人物医生在本篇小说艺术结构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其如何促使狂人思想和命运道路转折,以及鲁迅先生之所以这样写作的深层的思想根源这些部分多有忽略。所以本文主要从“医生”形象在文本的结构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作家创作这个形象的思想来源这两方面来分析“医生”形象的多维性。

一、在艺术结构中的作用

在《狂人日记》这篇小说中,“医生”形象是小说次要人物形象,常被人们忽视,但是“医生”形象在小说艺术结构中和主人翁的命运转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文本角度分析以上两个方面,揭示“医生”形象的重要作用。

从整个小说的情节发展来看,若把狂人每日记事当成一个小部分的话,《狂人日记》整篇小说分十三个部分。在见到医生之前的第一、第二、第三部分,“狂人”的病情愈来愈重,头脑一片混乱,处处充满怀疑和恐惧,从疑心狗想害他到疑心路人、邻人、甚至家人都想害他。这种情况在前三部分中层层递进,病情在不断地恶化,直至不得不就医诊断。

第一部分写到:“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可见狂人此时大脑时空颠倒,疑心重重,狗本能地看人,却被怀疑想害他。到了第二部分,写到“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睛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地议论我,……”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都行为怪异,似乎想害他。狂人从第一部分怀疑狗想害他已扩大到了人,疑心路上的人想害他,一路走来。处处都有眼睛,处处都有人想害他。心中已经十分恐惧,比第一部分甚之。到小说的第三部分更甚,这样写到:“你看那女人‘咬你几口’的话,和一伙青面獠牙人的笑,和前天佃户的话,明明是暗号。我看出他话中全是吃人的家伙。”不仅是怀疑周围人想害他,范围也已经扩展到全村,甚至是邻村,而且其程度已经是咬牙切齿。大脑越来越不清醒,心中的恐惧甚之又甚,在这种情况下,“狂人”的家里人不得不为狂人请医治病。

到这儿,我们可以看到小说的第一、第二、第三部分中“狂人”的病情在不断恶化,小说的情节也在不断推进,前面对于“狂人”病情的恶化描写,其怀疑的程度不断加深、范围不断扩大,为医生的出现埋下了伏笔。于是,到了小说的第四部分,医生的出场就很自然了,“狂人”的大哥帮狂人请了医生来治病,狂人内心的恐惧也达到了极致。小说中这样写到:“果然,大哥引了一个老头子慢慢走来”,他满眼的恐怖。文中又写到“他满眼的凶光,怕我看出,只是低着头向着地,从眼镜横边暗暗看我。”

可以看出“医生”在“狂人”的眼里,比以上任何人或物都恐怖。狗只是看我两眼,赵贵翁似乎怕我,那女人只是指桑骂槐要吃人。而医生呢?“满眼凶光,暗暗看我。”吃人的决心比以上任何一种人或物吃人的决心都大、都更可怕。并且还不冷不热地甩出一句话:“不要乱想,静静养几天就好了。”走时还低声阴险地对大哥说:“赶紧吃罢!”

自此之后的章节进入了狂人静养的阶段。在狂人静养的日期里,他对周围人害怕怀疑,觉得他们要合起伙来伤害自己,小说的第七部分写到:“我晓得他们的方法,直捷杀了,是不肯的,而且也不敢,怕有祸祟。所以他们大家连络,布满了罗网,逼我自戕。”第九部分写到:“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第十部分写到:“这时候,我又懂得一件他们的巧妙了。他们岂但不肯改,而且早已布置;预备下一个疯子的名目罩上我。将来吃了,不但太平无事,怕还会有人见情。佃户说的大家吃了一个恶人,正是这方法。这是他们的老谱!”可以看到,他们这些人一个人吃不了我,就要联合起来吃我,而且要吃得冠冕堂皇,让舆论认为没有任何过错,这些都是字面意思。鲁迅先生写《狂人日记》,写于1915年新文化运动之后,从内容和形式上对封建思想的挑战。主要表达的思想是封建礼教腐蚀人思想,在思想上吃人的现象。狂人是代表着新思想的青年人,赵贵翁、那指桑骂槐的女人、大哥、和“医生”都是封建礼教的守护人,他们不容许“狂人”散布新思想,他们认识道“狂人’看出他们信奉的封建礼教吃人,他们感觉到恐惧,“怕被别人吃”,所以要“先吃人”,要扼杀“狂人”的思想。所以医生在走的时候阴险地对大哥说“赶紧吃罢”,也就是新思想已经蔓延,需要赶紧打压、阻止。他们所代表的旧势力联合起来,共同打压、扼杀“狂人”的新思想,要把“狂人”当成疯子吃掉,也就是让“狂人”的思想回到封建礼教的道统中去。他们“吃人”的计划和方式,也就是医生治疗狂人之“狂’的方案,这个方案实施之后效果如何呢?

《狂人日记》采取的是倒叙的叙述方式,联系这篇小说开头的引言:“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可知“狂人”在医生的治疗下病已经痊愈,不再发狂了。并由此而印证了医生见到狂人说的话:“静静的养几天就好了。”从而可以看出,封建礼教旧势力之强大,狂人不再狂了,喻示旧势力只强大,旧的封建礼教的旧思想想尽一切办法也要压倒新文化新的思想。狂人不狂了,也就是旧势力旧思想压倒了新势力新思想,新的思想在发展过程中阻力之强大,旧势力像“吃人”一样想把新思想吃掉。鲁迅先生对新思想的传播很忧虑,所以在小说的结尾鲁呐喊:“救救孩子……”

由此,可见,“狂人”本没有病,只是因为看到了封建礼教吃人,才被视为“狂人”,才被视为“病人”或“疯子”。“医生”为狂人治病,其实就是要改变“狂人”的思想,使他成为维护封建礼教的一员。最终,“狂人”病好上任,没有继续发狂,当然也没有继续新思想的传播,这样“医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狂人”的人生之路,即左右着“狂人”的命运。。

另外,《狂人日记》分为十三个小部分,医生出现在第四部分,也是小说的高潮部分,从篇幅上看,前四个部分篇幅相对长些,后面有的部分篇幅仅有一句话。从艺术结构上,“医生”这个形象在小说情节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主人翁的命运上,医生的话简直一字千金,左右着狂人的命运。

二、创作“医生”形象的思想来源

文中写到:“假使那老头子不是刽子手扮的,真是医生,也仍然是吃人的人。”把“医生”这个本来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形象被鲁迅先生写成“吃人的人”,有其思想根源。在《狂人日记》里,狂人虽然被周围的其他人视为“疯子”,内心却存有温情,属于被吃的一帮,而“医生形象”虽然应该是仁心之人,但是在狂人的眼里却是满眼的凶光,属于吃人的人的一帮,是封建制度的卫道士,家庭势力的帮凶,属于反动的人物。鲁迅把医生安排成这样一个角色,除了出于写作的需要之外,还和他的成长经历有关,他的成长经历让他对医生存有主观上的不信任和怀疑,医生这个职业在他成长经历中没有留下多少有意义的记忆。

鲁迅出生在绍兴的周家大户,也是望族,但是在出生后不久就家道败落了,特别是他的父亲病重以后。鲁迅对医生的怀疑和不信任也是这个时候开始的。《〈呐喊〉自序》里这样写到:“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因此所用的药引也很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这里有对医生的失望、埋怨甚至讽刺。依据弗洛伊德对梦的解析,可知文学艺术创作其实就是将儿童的游戏、儿童时期的愿望变成潜意识或者白日梦,体现在文学创作里面,成为文学创作的动力。“幻想的动力是未得到满足的愿望,每一次幻想就是一个愿望的旅行。”[1]在这里,“医生”形象可以看成作家的一个幻想,一次对“医生”讽刺的满足。当然这里的医生是指中医。那么,西医又怎么样呢?在父亲亡故之后,鲁迅东渡日本学习医术。当时,正是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与日本相比,中国一片破败,日本则在逐渐强大之中,可想而知当时中国的人在日本的处境,最可恨、可悲的是中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麻木和中国的民众还能在杀自己同胞的时候当麻木的看客。鲁迅是一个敏感又敏锐的人,作为一个有抱负的青年,看到这些之后,他意识到中国要想强大起来,不再受外国人的欺负,没有健康的心理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再好的体魄也无济于事。他学医的激情也因此被打击一空,西医救不了自己的国家,带着失望和愤怒,他从此弃医从文。

中医耽误父亲,西医救不了国家。这样的经历使得他对医生大大的打了一个问号。这样在他成为作家之后,医生这个形象在他的作品中不很光彩也是情有可原的了!

当然,“医生形象”在作品中出现的不光彩有又举足轻重,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原因,这就是当时启蒙思想在社会上盛行,但是启蒙又受很大的阻力。鲁迅笔下的“医生形象”是旧秩序的维护者,在小说中显得老谋深算,金口玉言,在不动声色中就决定了狂人的命运。鲁迅先生这样写,是和当时启蒙思想受阻以及黑暗势力强大密切相关的。鲁迅先生对启蒙抱有希望,但他又知道启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不会马上成功或者马上有成效,曲折、反复或者倒退都有可能的。他自己也曾经这样说:“我虽然极力想摸索人们的魂魄,但时时总自憾有隔膜。”启蒙并不是最初启蒙者想象的那样能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王晓明先生对鲁迅这一时期的思想也有评价:“鲁迅是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加入‘五四’那一代启蒙者行列的。这种独特并不在他战斗的热情比别人高,也不在他的启蒙主张比别人对,他的独特在另一面,那就是对启蒙的信心,他其实比别人小,对中国的前途,也看得比别人糟。即便最强烈的呐喊,他也清醒地估计到这呐喊多半不会引来什么响应,就是最热列地肯定将来的同时,他克制不住要怀疑,这世界恐怕是只有黑暗和虚无,才能长久地存在。是命运造就他的这种独特之处。而‘五四’之后的历史更加证明,这是他的过人之处。”[2]特别的时代、特殊的经历,以及对特殊时代的清醒认识,使得鲁迅对黑暗现实有别样的理解。那么在《狂人日记》里“医生形象”这个黑暗势力的维护者,能金口玉言、不动声色地决定狂人的命运,并且在整个小说的结构中举足轻重,也就不难理解了。

当我们由点及面地解读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从“医生形象”走入文本,可以深入理解作家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构思,并且可以由此追溯到作家创作思想的源头。因此,“医生形象”在文本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个多维的形象,是理解文本的一个重要的窗口,体现了丰富的文本意义,这也是本论文选择这一形象为研究对象的出发点。

[1] 弗洛伊德.作家与白日梦[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138.

[2] 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修订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43.

An analysis of multidimensional doctor image in A Madman's Diary

LI Min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University,Xi'an 710118,China)

The present paper mainly makes a brief analysis to the doctor image according to the text and its role and the ideological originof the author when he created the figure inorder to disclose the multidimensional sense of the doctor.The method in this paper is text analysis by which the researcher analyses the doctor image,its role in the novel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eat of the leading figure and the image of the doctor and the reasons why the author makes such an arrangement.The purpose for this is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writer's creative thought and artistic structure.

A Madman's Diary;Lu Xun;doctor image;text

I210.97

A

1009-8976(2011)01-0111-03

2010-11-15

李敏(1983—),女(汉),安徽宿州,硕士主要研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猜你喜欢

狂人日记封建礼教狂人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的优化路径
读鲁迅《狂人日记》
蜕变与抉择:成长小说视野里的《狂人日记》
周豫才著 “狂人”的那一晚
试论《金锁记》对《狂人日记》的继承
李书福 从“狂人”到“网红”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祝福》人物形象分析
游戏狂人
祥林嫂形象之悲剧性探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