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纳教育思潮背景下我国教育改革路径探析
2011-08-15李利红王志丽
李利红,王志丽
(西南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400715)
全纳教育思潮背景下我国教育改革路径探析
李利红,王志丽
(西南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400715)
20世纪末期兴起全纳教育发端于特殊教育,后逐渐扩展到整个教育领域,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在全纳教育思潮的启示下,我国当今教育改革要树立全纳的观念,遵循平等和多样化原则,在课程设计、教学、专业素养形成等方面都要发生一系列的变革。
全纳教育;全纳教育思潮;教育改革
教育思潮,即反映某一时期内的教育思想并在教育领域内具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或倾向[1]。20世纪末期兴起的全纳教育发端于特殊教育,后逐渐扩展到整个教育领域,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当今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
1 什么是全纳教育
要谈论全纳教育,首先必须准确理解它的含义。“全纳教育”是由英文inclusive education翻译而来。对于这个译法至今仍有很多争议。inclusive的动词为include,是包括、包含、容纳,并没有“全”的意思。而英文中的“全纳”是full inclusive或total inclusive,意思是“全部纳入”。可见“全纳教育”这个译法并不十分准确和恰当,但在更好的译法产生之前,姑且沿用这个译法,但要明白中英文之间的差别。
1994年,在西班牙举行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通过了《萨拉曼卡宣言》,首次正式提出了“全纳教育”,但并没有对全纳教育给以明确的定义。什么是全纳教育,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建设性的争论不休远比肤浅的成熟和求同来得更有价值”[1]。2008年,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指出全纳教育是 “通过增加学习文化和社区参与,努力使所有的人受到同样的教育,特别是帮助那些由于身体、智力、经济环境等原因可能被边缘化和遭歧视的孩子受到同样的教育。”[2]黄志成把全纳教育概括为:“全纳教育是这样的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即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 ”[1]
虽然全纳教育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全纳教育是一种教育民主和教育平等的思想,它的核心是加强学生参与,减少被排斥。温家宝总理指出,公平和正义比太阳更灿烂。同在一片蓝天下,不论出身、种族、性别、民族、贫富、残疾等,所有孩子都应该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每个人都是不同于他人的独特个体,有自己的个性、兴趣和学习需要。受教育权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因而教育机构必须接纳所有儿童,关注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最大限度地加强学生参与,减少歧视和排斥。
2 全纳教育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全纳教育发端于特殊教育领域,起源于残疾人教育。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的特殊教育都局限在特殊学校,残疾人被安置在隔离的机构中,被贴上 “聋”、“盲”、“弱智”等各种各样的标签,通常实行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双轨制。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将残疾人隔离在特殊教育学校会产生很多负面效应。残疾人会因此失去和普通人交往的机会,不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最终会被主流社会所排斥,走出特殊学校后很难融入主流社会。不少国家呼吁残疾人回归正常生活,和普通人一起接受教育。许多国家已经开始实施了具有全纳教育意义的教育改革,如西欧的“一体化教育”、北欧的“正常化”、北美的“回归主流”,它们是全纳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反映,为全纳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打下了必要的基础,后来这些运动逐渐发展为全纳教育。
全纳教育作为一种思潮,在国际上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全纳教育的兴起和发展离不开国际教育组织的大力推动,其中有两个国际教育大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是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泰国宗迪恩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发表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这次大会提出全民教育,强调教育是人的基本权利;教育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极为重要;必须普及基础教育和促进教育平等。全民教育的目标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学习需要。二是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发表了《萨拉曼卡宣言》,首次正式提出“全纳教育”,并号召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全纳教育。这次大会再次强调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提出了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学校要接纳全体儿童,并满足他们的特殊教育需要。这次大会使全纳教育思想深入人心,国际教育界开始形成探究全纳教育的热潮。
进入21世纪后,全纳教育的理念已日益为各国所理解,许多国家已对其纷纷组织研究与实践。专门论述全纳教育的著作日益增多;全纳教育专题研讨会经常举行;有些国家的大学还建立了全纳教育研究中心。
3 全纳教育思潮背景下我国教育改革路径探析
3.1 树立全纳的教育观念
思想决定行动。“全纳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看待问题的视角”,它“让我们树立起尊重人权和人人平等的价值观”[5]。
首先,要对普通学校的全体师生员工及家长开展全纳教育基本理念的培训,让他们树立全纳教育理念。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个体,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教育者要充分尊重每个人的个性,挖掘这种潜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参与学校生活,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其次,要把全纳教育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建立一种人人受尊重,人人受欢迎的融洽、合作的集体氛围。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家长之间是一种建设性合作关系。要消除相互之间的敌意和偏见,共同进步和提高。
最后,要关注那些被排斥的学生。全纳(Include)是相对于排斥(Exclude)而言。目前学校还存在着种种显性或隐性的排斥、分类和歧视等现象。如某些残疾儿童被拒绝在校门之外;把学生按成绩划分为三六九等,贴上优生、差生的标签;“用歧视的语言和动作对待成绩不好的学生”[1]等。这与全纳教育思想背道而驰。要尽快消除这些问题,使曾经受排斥的学生尽快融入集体,真正成为受尊重和受欢迎的一员,使他们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3.2 教育改革要遵循平等和多样化两大方针
教育平等理论主张在普通教育中尽可能减少学生被排斥现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当前社会的教育体系中存在着严重的排斥和歧视弱势儿童和青年的现象。容易被边缘化和排斥的群体该包括:残疾儿童、艾滋病儿童、少数民族儿童、移民、难民、国内迁移儿童、贫困儿童以及其他弱势群体和社会边缘群体。所有这些儿童都应该有平等的教育权利,享受高质量教育。因此,应当努力将那些远离教育系统的人,或那些由于所授课程不适于个人情况而退学的人,引入或重新引入教育系统。
教育多样化要求学校应尽可能开设多种多样的学科课程、活动,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面对不同需求的学生,不应该实施死板划一的教育,必须提供与每一个学生需求相适应的多样化教育。在教育基本目标框架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对象设计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案,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在具备条件之后,应当提倡双语教育,前几年用母语教学,之后再用一种使用广泛的语言进行教学。
3.3 课程设计
普通学校向全纳教育方向发展,接纳服务区内所有的儿童,并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这些儿童可能有某种残疾,有来自单亲家庭的,有留守儿童,或者有其他特殊情况的孩子。要“构建一种为所有人接受的课程,同时这种课程又不是僵硬的,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做出合适的调整。”[1]如为那些肢体残疾不能参加体育课的学生安排手工制作,以另外的方式保证他们的参与。课程和教学框架应该包括所有学生证,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学生以同样的进度、同样的方式做同样的事情。因此,这就涉及课程开发和教学计划的问题。综合性的课程框架的目的导向明确,是一个协作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建立以全纳哲学和价值观为导向的学校课程开发体系。课程开发着眼于一体化环境下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对每个学生发展过程实行档案管理,其信息作为评估的依据,对课程计划做出判断,评估又作为新课程决策的依据。
在这样一个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重要方面,因为课程开发的质量依赖于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课程开发要充分考虑学校和社区的资源,对社区特点和学生家庭背景作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
3.4 教学上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方法要多样化,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积极参与自我学习和合作学习。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给予他们各种机会。让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目标,没有必要把人人都培养成科学家。只要这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能很好地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教育就是成功的。
要促进学生之间相互理解,所有学生都参与课堂内外活动,教师和助辅人员都参与学生辅导,支持学生积极开展互动。
3.5 教师专业素养
全纳教育要求学校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必然要求教师有很高的专业素养。教师不仅要具有相应学科的知识,还应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素养以及特殊教育知识。每个班级可能都会有个别的特殊儿童,如聋哑儿童、学习障碍儿童、超常儿童等。这些特殊儿童有着特殊的教育需要,教师如何满足这些特殊儿童群体的学习需要是教育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因此,普通学校的教师也需要学习特殊教育理论,如手语、盲文、行为矫正等方法。有人可能会说,目前教师已经承受了较大的职业压力,再去学习如此多的专业知识,会增加教师的负担。每个学校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特教专业人员负责特殊教育,指导学生应该生理、心理、行为矫正、鉴别诊断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辅助普通教师做好对特殊学生的教育教学。普通教师以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形式学习一般的特殊教育课程,这些课程学习在高校师范专业普及。
[1]黄志成.西方教育思想的轨迹——国际教育思潮纵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546,547,530,564,543.
[2]彭霞光.全纳教育概念的起源与发展[J].现代特殊教育,2009,(6).
The Analysis of China’s Education Reform Path in the Context of Inclusive Education Thoughts
LI Lihong,WANG Zhili
(Education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inclusive education rised.It originated in special education,and gradually extended to the entire field of education,and had a far-reaching impact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Inspired by the thoughts of the inclusive education,the current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 must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inclusion,follow the principle of equality and diversity.In curriculum design,teaching,teacher professionalism,we must have a series of changes.
inclusive education; inclusive education thoughts; education reform
G642
A
1674-5787(2011)04-0087-03
2011-05-09
李利红(1985—),女,河南洛阳人,现为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20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研究;王志丽(1982—),女,河南新乡人,现为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20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责任编辑 仇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