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科学与社会的复杂性看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

2011-08-15张铁山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复杂性科学思想

张铁山

(信阳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而从不同学术视角研究和解读科学发展观,思考如何把科学发展观和“十二五”发展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作为科学发展观之核心的“以人为本”思想本身具有内在的复杂性。对于这一思想的复杂性,我们可以从科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以及社会发展的轨迹都渗透着复杂性中得到一些启示。鉴于目前学术界很少有学者从这一视角进行研究,本文尝试从科学与社会的复杂性的角度对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给予解读和剖析,这能够为我们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这一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提供重要思路和启示,也能够为解决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复杂性问题提供人性化的价值指导,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科学观:从简单性走向复杂性

从科学思想的发展演变来看,科学观思想经过了古希腊自然哲学兴起、黑暗中世纪“潜流”发展、近代简单性科学繁荣和现代复杂性科学大放异彩等时期。在古希腊自然哲学时期,哲学思想和科学思想相互交织,智者和哲人思想不断涌现,从而形成世界最早的科学中心。但是,那时形成的学者传统和工匠传统则长期分离,科学并没有形成体系化。人们应用的科学知识则仅仅是零碎的常识性经验科学。在黑暗的中世纪,由于受到基督教宗教思想的统治,科学则像缓慢流动的“河流”在不断向前流淌。这一时期的科学也出现惯性式的发展。到了近代,由于笛卡尔身心二分法的出现,科学理性的地位大大提升,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也开始出现主客体相分离。在机械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下,一大批科学家利用近代数学和实验科学方法创立了简单性科学并形成了自然的规律性、自然的外在分离性、自然的还原性以及自然的对称性、可逆性、相似性、最优性等简单性特征。但是,这些特征并没有完全概括出自然界的本质规律,因为当时的科学家们往往采用“奥卡姆的剃刀”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复杂非线性因素给“剃掉”了,从而使科学成为一种理想化、抽象化、“真空”化的建构模式。例如,牛顿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麦克斯韦利用电磁理论方程去表征自然界的神秘规律。但是,这一研究模式随着科学思想研究的进化和发展则不可避免地引发“哥白尼式的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简单性科学研究范式自身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局限性,从而使处于危机中的近代简单性科学研究范式引发了革命性变革,涌现出了诸如耗散结构论、超循环理论、突变论、协同学、混沌论和分形理论等复杂自组织理论。在科学社会化和社会科学化的背景下,这些理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具有偶然性、多样性、不可逆性、突现性、非加合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的自然和社会现象给予了宏观和微观研究。从目前来看,这些复杂性科学思想已经远远超出了它们当时的应用范围,并在坚持自然观、科学观和历史观相统一的基础上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科学的诸多方面和领域中,为人们观察和揭示自然和社会复杂现象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二、社会观: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复杂社会

科技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科学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考察社会发展观的重要理论视角。对于科技与社会关系问题的研究在古代文明时期就开始了。在古代,学者传统支配着整个社会思潮。那时,人们对自然本源的追问和对人性的挖掘都是以思辨和猜测的形式进行的。在当时的社会中,科学和技术并没有发挥其应用的社会功能,从事技艺活动的人被认为是卑贱的。因此,作为必须转化为技术并在社会生产中发挥作用的“潜在生产力”,科学技术在与社会的结合和运用上存在着“断层”。

在近代,由于受科学理性、“科学价值中立”学说以及“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人们以分析思维为方式、以科学理性为武器把人与自然割裂开来,以征服和统治自然来确认自己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去创造为人所用的巨大社会财富。特别是作为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中介的工业使自然成了社会的自然,社会成了自然的社会。“自然与社会通过工业的相互渗透,决定了从自然界(被社会或历史渗透的)出发的自然科学与从社会或历史(被自然界渗透的)出发的‘人的科学’的相互渗透”[1]91。工业革命巨轮的转动、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西方经济的飞速发展。但是,这种社会发展观仅仅局限于对自然的理解,仅仅把经济增长指标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惟一尺度,并且只看到人类的物质利益,只看到人类的主宰地位和人的主体力量,没有看到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依赖和破坏;从而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不可避免地给人类带来诸如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灾难,并引发人与自然关系以及整个社会的不和谐。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地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2]34

当前,人类已经进入到大科学时代,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和科学技术一体化趋势使得科技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密切,科学研究的对象已经融入到了具有自组织性、整体性、相关性、动态性、开放性、不确定性、非线性、多层次性、组分异质性等复杂性特征的现代社会中。特别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系列诸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混沌论、协同学等复杂性科学理论的出现,使科学技术的探索发生“从存在到演化,从一探索多(或从简单性到复杂性),从人作为旁观者到作为参与者”[3]579的转向,为我们揭示具有“巨型规模、组分异质性、对外开放、非线性因素以及不确定性因素”[4]等方面特征的非常复杂的社会提供了重要方法论基础。例如,现代社会中人的复杂性和变动性而导致的组分异质性的利益冲突,当今世界开放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社会发展过程中诸多的具有不确定性、偶然性、不稳定性、非线性、不可预测性的社会现象,现代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的剧烈震荡、花样繁多,各种难以监控的突发性灾难等等都可以利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和探索。因此,复杂性科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已经延展到这个复杂的社会之中,并形成探索这个复杂社会的新的社会发展理论。

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提出正是为了解决当前我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存在的复杂问题的科学决策和复杂性科学方法论的具体应用。特别是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为中国社会发展探寻出了一条科学之路,是重要的价值取向。

三、以人为本: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理论的重要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解决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核心理念,是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那么,我们如何从科学和社会的复杂性理论来认识当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这一核心思想呢?这就需要我们从多维度、多层次、多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复杂系统科学视角下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当前,作为一种新哲学理念、一种新意识形态的科学发展观,其基本要求、根本方法和复杂性科学的科学方法论是吻合一致的,是复杂性科学方法论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理论中的具体应用。这种应用可以从科学发展观的四大组成部分的内在特征中得以表征和体现。

1.科学发展观的系统整体性

整体性是复杂系统科学的理论基石。系统的整体性是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协同而涌现出的一种功能。因此,提高组成系统要素的质量是提高系统整体效应的基础,维持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是增强系统整体效应的基本条件。当代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包括诸多要素在内的整体发展观。在这个发展系统中,某一局部或某一要素发展过快或过慢,就必然会影响到其他局部或要素的发展,甚至会造成不平衡发展的后果。例如,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一直存在着一种片面的认识,就是把发展问题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把GDP的增幅作为发展的惟一衡量尺度。这种不协调的发展观既导致经济增长的忽高忽低的波折,又带来日趋严重的自然、人口和社会方面的诸多问题。这是违背系统整体性所产生的结果。鉴于此,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所谓的“包容性增长”就是我们党的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这一理念的扩大化,就是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去实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社会等领域的全面发展,就是为了实现“让全体人民都富起来”的有效的科学方法。

2.科学发展观的系统层次性

系统的层次性主要是指任何复杂系统都可以从纵向上分为若干等级,其中低一等级是高一等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同的层次之间存在着隶属关系,其中高层次系统包含着低层次系统。现代社会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人口、民族、社会生活、科技、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以及其他系统组成的多因子、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现实生活的人所构成的系统是出于这个社会整体系统的最高层次。其他子系统都存在于人构成的系统之下并隶属于人所构成的系统。社会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因此,过去那种采用以物为尺度和GDP的增长或某些社会指标来衡量发展的程度都是片面的,而以人的发展的全面性为衡量标准的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

3.科学发展观的系统协同性

复杂性科学中的协同学理论思想表明,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作用造成开放系统的各个要素向协同有序方向运动,从而形成整体功能。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中,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构成这个社会发展大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为此,提高这些要素在社会发展中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协同、持续不断发展的质量是提高社会系统整体效应的基础,维持这些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是增强社会发展系统整体效应的基本条件。

当前,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谐社会建设、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中西部加快发展以及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一系列事关国家稳定发展的若干民生问题,诸如工资上涨问题、房价上涨问题、居民消费指数(CPI)和生产者指数(PPI)上涨问题、就业问题、上学问题、看病难问题等变得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复杂,这些问题既是“十二五”期间科学发展的重点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现实复杂难题。解决这些事关民生生存和幸福以及国家长久稳定发展的复杂问题必须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非线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发展角度,利用蕴含复杂性科学方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等方法来给予解决。特别是在发展过程中“既要推进经济增长,提高综合国力,又要改善人民生活;既要坚持效率优先,又要兼顾公平;既要抓经济的增长,更要注重‘人’的发展;既要走传统工业化的道路,又要把‘后工业化’的一些任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等等。能否形成一种容纳持续变迁的问题与要求,并能协调整合社会冲突的制度结构,已构成经济和社会模型的中心问题。这就必须超越效率与公平、市场与计划、传统与现代、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对立,实现二者的整合。”[5]341例如,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来看,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城乡、经济社会、区域、人和自然以及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等“五个统筹”的协调发展的具体方法就是要把当前解决社会发展与中国社会国情密切结合起来,关注东部、中部和西部区域之间的经济、资源、人力等各方面的不平衡,从而实现社会发展由原来的无序向有序协调发展的转变。

4.科学发展观的系统动态性

动态性也就是过程性和历时性,它是任何系统发展本身具有的一种内在特征。因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当某个控制参变量达到一定数值时,经过涨落,系统通过自组织而发生突变,就有可能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动态变化为一定时空及功能上有序的新结构。当代社会科学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由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生态和环境等要素构成的巨系统。在这个巨系统中,各个要素都处于非线性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各个要素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在不同结构、层面、范围、时空间存在着非线性机制。当这种非线性发展在一定的阈值内存在时,就会导致系统“负熵流”增加,使得系统沿着正向发展,有利于这个巨系统的和谐有序发展。当代科学发展观思想正是体现出了这种非线性发展的内在机理。但是,一旦这种非线性发展超越一定阈值的制约,“正熵流”增加,这个巨系统就有可能导致破坏。例如,传统社会发展观就是因为社会发展中的这种非线性超越了自然和社会的限度,从而导致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这一破坏性后果。

(二)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理论创新与实践价值取向

人学问题是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重要话题。在西方哲学思想中,文艺复兴时期就兴起了人本主义思想研究的热潮;但是,传统的人学思想不能把感性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因而不理解实践对于哲学、对于人类的根本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学思想正是把对人的理解诉诸于一种实践的理解,认为人性与人的本质都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是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变化发展的结果。这种实践人学取向不仅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活动出发,找到了人的实践性的物质基础和动机,而且第一次科学地肯定了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真正科学地面对人,不仅包含人的自觉能动性并体现客观规律性,而且包含人的创造性与历史规律性,并在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的前提下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以及一切人本主义历史观是迥然不同的。

当前,我国根据现阶段社会发展的整体现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观和以人为本思想的精髓纳入到社会发展中,清楚地表达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并表征出“以人为本”并不是西方的抽象人本主义历史观。应该说,“以人为本”不仅是一个单纯的价值判断,而且也是一个深刻事实判断,其科学性不仅体现在它克服了“见物不见人”、“重客体而轻主体”的传统发展观的种种偏颇和错缺;而且体现在它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其创新性表现在:首先,“以人为本”思想是对传统发展观的“以物为本”的批判和超越。“以物为本”是传统社会发展理论。这种发展理论以追求物质利益为根本目的,将财富、财富的增长甚至财富增长的速度视为发展的基本尺度,这实际上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没有幸福的富裕”。因此,在这种价值取向下,社会系统失调,贫富两极分化,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人和社会的价值缺失,最终导致社会和文化危机。但是,在当代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取代了“以物为本”的发展观,在坚持以人为中心的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前提下,把经济发展与政治民主、道德进步与环境质量提高统一起来,强调不但要注重发展的物质因素,而且强调发展的精神人文因素;不但重视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而且重视对生态环境的呵护;不但注重当代的发展,而且注重世世代代的发展。其次,“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我们党始终以人民群众利益为中心的价值诉求的逻辑扩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选择,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因为“以人为本”不仅意味着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摒弃、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完善和发展、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推进,而且意味着我们的发展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必须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诉求。这一思想的提出创生出一条独特的具有非凡特质的现代化建设之路,实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来源与现实基础、以人为本与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与西方文明、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与中共党史、以人为本与社会实践等方面的理论对接。因此,在当前我们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我们必须把握群体与个体、整体与局部、当代与后代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牢记发展目的,确立人的目的价值,把“以人为本”当作每一个普通民众的话语,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局面,形成培育人性的和谐幸福的新局面。

总之,我们当今生活的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复杂的社会发展需要复杂的科学方法。在“十二五”乃至今后的中国社会发展中,我们应该重视社会发展的复杂性,我们应该利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去解决和应对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和现象。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达到“以人为本”,我们的人民才会幸福;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发达和昌盛。

[1]孙道进.科学与价值:历史的逻辑与逻辑的历史[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林德宏,肖玲.科学认识思想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4]苗东升.从复杂性看科学发展观[J].中国工程科学,2005(8):2-4.

[5]乌杰,吴启迪.新世纪,新思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复杂性科学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PFNA与DHS治疗股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对比
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
点击科学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科学大爆炸
应充分考虑医院管理的复杂性
直肠腔内超声和MRI在复杂性肛瘘诊断中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