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关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维度的转向

2011-08-15利,冯

关键词:理论课个体道德

刘 利,冯 皓

(1.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城建学院,长春130111;2.中共大安市委党校,大安131300)

生命关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维度的转向

刘 利1,冯 皓2

(1.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城建学院,长春130111;2.中共大安市委党校,大安131300)

指出“以人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要求。认为人的生命存在、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出发点、目的和归宿。因此,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给予生命关怀,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维度的转向就成为现实教育思考及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高校;生命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

高校思想政治课“以人为本”,不仅表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人”这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与对象的关注,而且从根本上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育人的使命中关注生命的价值取向,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是关注大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的整个生命世界,是帮助作为人的全面性含义与价值性的实现。因此,只有在理解人生命的全部含义上,才能真正领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使命,也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关怀的实质内涵。

一、生命关怀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体现,也是最高体现。但是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过多强调的是道德的目的性和工具性,没有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缺乏生命关怀,即忽视了对生命主体的关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强调社会价值取向,忽视生命主体的需求

“道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1]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被认为是管理者维护社会秩序,教化人们思想的工具。这是以社会为本位,过分强调其社会功能,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是真正地关注人。它缺乏了对人性、人的生命和信仰、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等道德涵养的教育,背离了道德教育的终极目的。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却在演绎着脱离生命主体的道德需求,过于强调以社会为本,缺少从生活的实际、从生命的本体需求出发来进行道德教育,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失去了以人为本,道德个体失去全面自由发展的可能。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取向偏于政治化,忽视生命主体的身心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取向偏于政治化,主要体现“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措施都被染上了浓郁的政治色彩和具有强烈的政治功利性,把道德生活等同于政治生活或者寓于政治生活之中”[2]。过于强调政治化带来的影响,就是道德已经不再单纯地以提高个人思想道德品质、塑造德性为最终目的,而是带上政治的光圈,思想政治理论课服从了政治,缺乏对个体的自身需要和道德品质形成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关注。直到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还多半受到政治影响,随着政治形态的发展而变化。这样,过于以政治为中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就忽视了道德个体日常生活所需要的道德品质培养方面的教育,也忽视了受教育者在接受过程中的层次性、渐进性等特点,忽视了生命个体的接受规律。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过程倾向灌输式,忽视生命主体的自我建构

“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把特定的思想和品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3]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不仅单是一个外化灌输的过程,更多的是要将道德知识升华为一种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存在于最终的道德实践之中,这就需要生命主体自我建构,对道德价值的追求变为道德主体的一种自愿而非强制的行为。我国许多高校的道德教育往往采取灌输的方式,把国家的思想和意志强加给学生,以此来改造他们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使人们成为遵守社会准则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好公民。这种外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方式往往会忽视了道德个体自身生命价值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缺乏对生命个体的关注,其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个体对生命的漠视。“真正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应当是道德价值的引导和道德自主建构的统一。”[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一直以教育者外化道德施教这种方式进行着,往往忽视了受教育者的感受和需求,缺乏对生命个体自身的关注,这样带来的不是道德个体的生命价值升华,而成了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统一产品”。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然性

(一)我国教育方针的要求决定

开展生命教育,是由我国教育方针的要求决定的。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祖国最为宝贵的财富,把他们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崇高使命。我们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本,促进他们的潜能开发、素质提升和人格完善,帮助他们获得人生中最快、最好的成长。

(二)大学生所处的生存环境变化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和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背景,处在不同的生活境遇之中。因此,虽然在大学里同处一个环境,但是他们必然因为背景的差异有不同的现实问题和心理情景。特别在当前,由于经济环境的不同,高校学生贫富差距的现实已经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在学生思想与心理上产生影响。关心学生,就必须把他们放在他们的生活世界中去观察与分析,针对他们各自面临的问题予以教育上的理解、关心和帮助,才能避免对学生的片面、抽象的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宗旨,是要关心活生生的人,关心不同生活境遇中的学生,必须把对学生生命的关爱与发展放到最重要的位置,切实地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提供充满人性的关怀。

(三)大学生身心发展落后与生理发展的实际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的生理发育逐步成熟,但心理发育相对滞后。在这个时期,大学生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如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交往需要与自卑闭锁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之家庭贫困、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客观存在。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社会经验不足,缺乏一定的耐挫力,稍有不顺,容易走极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视大学生心理发展落后于生理发展的实际,对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及时加以疏导,使其向积极的方面转化。

三、给予生命关怀,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维度转向的主要措施

针对生命教育在高校不是一门专门的课程事实,而是要把它融入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的全部内容之中去,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维度的转向。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构高校生命教育理念,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生命情怀

教育存在于生活中,教育与生活是不可分的。然而多年来,教育却愈来愈远离了人的生活世界。学校在其教育过程中往往只看未来而放弃了其实最重要的对我们学生当下生活的关注。建构高校生命教育理念就是为了改变这种错误的教育价值取向,强调教育的根本意义即生活的变化、生活的改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生命教育的具体且重要的实施者。因此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文素养和育人能力,树立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生命情怀,强化教师的自我成长能力。让教师在开展生命教育时,不断改善自己认知、情意与技能。

(二)改造高校生命情感氛围,形成主体间性校园环境

生命情感是建构个体人生的基础性素质,是个体对自我生命的体认和肯定,是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因此,生命教育理应营造理性的生命情感氛围,让生命情感引人振奋、达观、向上。从而促进温和融洽的主体间性校园环境的形成。主体间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胡塞尔认为主体间性是一种在各个主体之间存在的“共同性”或“共通性”。海德格尔所谈的主体间性是我与他人之间生存上的联系。哈贝马斯认为主体间性是人与人在语言交流中形成的相互“理解”和“共识”[5]。

(三)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解决生命教育现实矛盾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极为抽象的,几乎没有联系到人生历程中的生命个体,缺乏从生命本体出发探索生命的价值。面对“人生是什么”、“人究竟为什么活着”、“人怎样才能活得更有意义”等问题,大学生感到困扰重重,这便暴露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抽象化和生命教育现实之间的矛盾。生命教育应该渗透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实现生命关怀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给学生开展责任意识教育、死亡教育、生命价值观教育。用深人浅出的方式使学生了解生命的诞生、成长、衰老、死亡等自然规律,努力创设一种生命体验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自由和探索的精神。

(四)细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开展生命教育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一般都是强调宏观层次的,没有把个体生命的存在和发展教育纳入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回归生活本身,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细化到把关注学生的生存与生命的发展作为教育的重点。我们应当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同阶段而确定不同的生命教育目标,坚持认知、体验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6]。充分利用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生命知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提高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1] 中国大百科教育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59.

[2] 张澎军.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60-61.

[3] 孙喜亭.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90.

[4] 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87.

[5] 郑崇珍.生命教育的目标与策略[J].上海:上海教育科研,2002(10):25-27.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9.

Life care:the value dimension shif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Liu Li,et al.
(Urban Institute,Jili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llege,Changchun 130111,China)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at“people first”i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and believes that the existence of human life,quality improvement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are the starting point,purpose and destination of this course.Therefore,strengthening the lif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giving life-care,achieving value dimension's shif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that needs to be resolved.

college;life educ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subject

G64

A

1009-8976(2011)03-0131-03

2011-05-05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011)

刘利(1972—),男(汉),吉林长春,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德育教学。

猜你喜欢

理论课个体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How Cats See the World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