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导向作用

2011-08-15蒋圣斐李笑镭

关键词:利益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蒋圣斐,李笑镭

(桂林空军学院,桂林541003)

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导向作用

蒋圣斐,李笑镭

(桂林空军学院,桂林541003)

以转型期我国面临的价值冲突与认同危机现状为出发点,从和谐社会的视角,分析了当前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作用,提出了强化社会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本途径,以期增强社会吸引力和凝聚力,形成全民族共同的精神纽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社会;价值导向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发展,党中央于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宏图。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具有全局意义的系统工程,它的实现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而其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规范、整合社会内部的多样化价值取向,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号召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和谐视域下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一)价值观的多元态势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整合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方式、分配模式和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活动、选择性、变异性和差异性逐步增强,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趋势。“不同利益主体形成不同的群体或阶层,在这些特殊利益主体之间必然形成不同的政治价值、伦理价值、人生价值并由此发生冲突和对立,致使一元主导价值观的地位发生动摇,作为其核心的政治思想理念与道德理想理念为更现实的生存斗争、生命发展观念所淡化。”[1]意识形态领域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也在滋长蔓延。有的不赞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鼓吹指导思想多元化;有的对马克思主义抽象肯定具体否定;有的则任意修改、随意歪曲马克思主义观点,将马克思主义搞得面目全非[2],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态势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逆反性和无序性,要想成功地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就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引领、统摄、整合多样化的社会价值观。

(二)传统道德体系的缺陷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匡正和补充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都发生了深刻变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我国经济结构和价值体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上建立起来的那一套伦理道德体系,对社会的整合功能急剧下降,一些既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受到怀疑和挑战,而新的伦理道德体系尚未建构起来。这导致一些领域伦理道德失范,价值原则和取向严重扭曲,部分人混淆甚至颠倒了对善恶进行价值判断的界线,道德意识消解,道德信念动摇,人们的精神追求出现偏差,社会道德水平出现了明显的倒退。只有用符合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主导社会理想、信念和精神风尚的灵魂,才能弥补传统伦理道德体系的滞后性,规范社会公民的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促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市场经济的趋利原则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引导

市场经济具有开放、竞争、民主、法制的特征,能够激发人们的竞争意识、开拓精神、创新思想和效率观念;但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求利性原则向价值和道德领域的渗透,人们越来越关注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金钱万能”、“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价值观的泛滥使得集体主义价值、崇高精神追求被逐步淡化,甚至出现了道德信仰危机。一些人把金钱、财富等作为衡量人的价值的唯一尺度,过分看重对物质的享受和占有。部分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欲望不择手段,甚至以牺牲别人的利益为代价,这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和负面效应。要想实现我国经济健康转型,构建规范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用一定的道德与法制来规范和约束市场经济,这就使得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其时代必要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导向作用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一种主流信仰来支撑人们的精神大厦,我国是一个拥有七千多万党员的社会主义国家,理所当然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邓小平指出:“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3]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经验也证明,正是由于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有了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今后,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也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正确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关系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始终围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搞建设、谋发展,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

(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纽带,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只有树立起了坚定的共同理想,才能在共同理想的基础上,把亿万人民发动起来、组织起来、凝聚起来,才能形成统一的步调和强大的战斗力。”[4]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社会各个阶层广泛认可和接受的共同理想,它集中体现了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价值的实现统一起来,实现社会人、经济人、道德人的高度统一;它协调社会发展的步调,调和社会各种利益,推动社会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它让社会共同体成员增强精神归宿感、责任意识和自信心,不断提升社会的向心力。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它是我们化解矛盾、战胜困难、争取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优势。

(三)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及改革创新精神,最大程度凝聚社会共识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力量源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缺少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支撑,就会失去凝聚力和活力,即使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也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5 000多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最基本的精神力量,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凝聚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它是引领时代进步潮流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对于提升我国民众的思想观念,克服传统文化的弊端和缺陷,具有积极的作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既相互渗透又相互补充,其价值体现为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凝聚力。这将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更为牢固的精神纽带。

(四)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道德与时代所要求的新型道德观念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鲜明提出,可以使人们能够按照这种社会规范的要求,不断地衡量和测定自己的行为,力图同社会规范的要求保持一致,从而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生活秩序。”[5]如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可以在引导人们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减少社会交易成本;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的艰苦奋斗、团结互助,在一定程度上使社会兼济广大弱势群体、扶贫济困,从而实现维护社会公平、提升人文关怀,推动社会和谐共生发展。所以,知荣知耻,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实现社会和谐并促其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价值诉求。

三、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的基本途径

(一)通过思想灌输强化理论认同

实践证明,不断的理论灌输和教育引导仍然是实现价值认同的重要途径,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入脑”、“入心”,必须坚持理论灌输,使人们真正从理论上弄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为什么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怎样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问题,增强辨别是非能力。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人们头脑,确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魂。只有通过理论灌输的方式使个体对自己所选择的内容真正接受和认同后,才可能进一步主动地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意识并实施。邓小平在80年代末的一场政治风波过后说道:“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3]那个时候讲经济多了,讲政治少了,在经济发展中容易迷失方向。综观世界各国,凡是陷于分裂或党派激烈冲突的国家或地区,也都是由于缺乏社会认同的核心价值观的结果。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关乎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视、忽略或怠慢,忽略它必然导致社会不稳定,东欧剧变和前苏联的解体就是前车之鉴。

(二)以利益机制为导向强化政治认同

价值认同是一个社会实践过程,它根植于人类社会经济关系之中。价值认同说到底是一种利益认同。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离开主体利益的价值观念,永远不能为主体所认同。长期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得到老百姓的信任,最根本上来说就是党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党的温暖,享受到了良好的物质利益和生存环境,实现了在共建中共享。当前,要强化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同样需要高度重视人们的实际利益,尤其是物质利益。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切实整合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利益问题和利益矛盾,让人民群众分享到公正、合理、正义的改革发展成果,他们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利益关系格局的认同和支持才会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会有切身体会。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真正从内心深处真心实意地支持、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真诚信仰马克思主义,真心折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三)以实践养成强化情感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我们要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环境虽然不可能一下子就激发人们产生热情澎湃的激情,但能潜移默化地孕育感情,这种感情来得缓慢但也保持得持久,这正与价值观培育的潜移默化性和持久性规律相契合。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充分运用新闻媒体、文艺作品、互联网等各种手段,传播主流价值,弘扬社会正气,彰显和谐理念;另一方面要注重养成教育,通过在敬老扶困、助残扶弱、保护环境等方面开展积极的活动,引导群众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让他们在奉献中接受教育,在实践中接受真知。同时充分利用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形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不断增强认同感、归属感。

[1] 何东平.试论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冲突与调适[J].法制与经济,2006(12):65.

[2] 中宣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2004[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4:79.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65,287.

[4] 本书编写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2007:114.

[5] 张国栋.筑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21.

On the value guidance func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

JIANG Sheng-fei,et al.
(Guilin Air Force Academy,Guilin 541003,China)

With the value conflicts and identity crisis that Chinese are now experiencing in the key transition peri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armonious society,this paper analyses the necessity of construc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and expatiates the function of socialism core axiology on guiding of public value,then it proposes the efficient approach to strengthen the identification of socialism core axiology so as to enhance the nation's affinity and cohesion against all citizen in china and establish a spirit link among all Chinese.

socialist core values;harmonious society; value orientation

D60

A

1009-8976(2011)03-0035-03

2010-11-12

蒋圣斐(1972—),女(汉),广西全州,硕士,讲师主要研究伦理学。

猜你喜欢

利益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