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发展观思想述论

2011-08-15王尊旺

关键词:经济发展

王尊旺

(福建中医药大学思政部,福州350108)

毛泽东发展观思想述论

王尊旺

(福建中医药大学思政部,福州350108)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讨论了毛泽东的发展观思想。认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为实现这一根本宗旨,必须重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均衡和统筹兼顾的问题,要促进发展,必须不断创新和学习。

毛泽东;发展;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系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的发展问题做出了深刻的论述。本文拟就毛泽东同志的发展观略做探讨。

一、发展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古老的中华大地出现了一个以为人民谋福利为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它组织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其终极目标和宗旨就是实现共产主义,为广大群众谋福利。正如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

毛泽东反复强调人民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人民是创造物质财富的主人和主力军,正是人民群众的辛苦劳动,才给社会上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从这一点上讲,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英雄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个别伟大历史人物创造的,我们从不否认伟大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但若没有人民群众的生产劳动创造大量物质财富,一切社会的发展将无从谈起。既然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一个来自于人民的政党就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利益,以人民的福祉为福祉,除此之外,毫无任何个人私利可言。1944年,为纪念在陕北因烧炭而牺牲的普通战士张思德,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一文。他说:“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彻底实现了当家作主的千年愿望。新中国建立以后,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深入群众中间,了解百姓疾苦、关心人民生活,使党与人民群众建立了鱼水相依、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是依靠广大人民的无私奉献和广泛支持,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相继取得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的胜利,顺利地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难的探索。正是毛泽东对人民群众作用的正确认识,才使得他本人一贯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倾听人民群众呼声,切实解决人民关心的重大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民才发自肺腑地谱写了“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一个毛泽东”的动人赞歌。在和党内同志的有关通信中,他要求领导干部“一定要每日每时关心群众利益,时刻想到自己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适合当前群众的觉悟水平和当前群众的迫切要求。凡是违背这两条的,一定行不通,一定要失败”[2]。

二、要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加快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漫长而艰辛的抗争历程。外国侵略者利用各种手段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渐解体,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中国社会日益衰败,人民生活日益贫困,生命财产安全没有任何保障,更不要提什么政治权利。为拯救民众于水火之中,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前仆后继,流血牺牲,但未能改变中国贫穷落后和民众贫困交加的现实。可以说,近代中国的贫困和落后促成毛泽东开始思考一个重大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确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后,如果实现这一宗旨呢?他认为,唯有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才能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以“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新中国成立后,他从经济规律的高度进一步阐明了发展经济的目的,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法则是发展生产,保障需要,这是主要的、基本的,是起领导作用的经济法则”[2]。他反复强调:新中国要努力发展生产,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发展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关系,兼顾三方面的利益,不能只顾一头;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不能顾了生产忘了生活。“人们生活的需要,是不断增长的。需要刺激生产的不断发展,生产也不断创造新的需要。”[2]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个基本情况。由于生产力落后,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多比较低下,可以说,在中国,只有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使中国经济和社会发生质的飞跃。因此毛泽东特别关心和重视我国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问题。

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之时,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这篇文章他首次谈到判断一个政党阶级性和人民性的标准,必须着眼于生产力的发展和解放,只有生产的发展才能够实现为人民谋福利的根本宗旨。“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1]

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不是为革命而革命,而是更大程度地解放生产力,创造出更多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革命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加以改变,把经济制度加以改变,把政府、意识形态、法律、政治、文化、艺术这些上层建筑加以改变,“但目的不在于建立一个新的政府、一个新的生产关系,而在于发展生产”[3]。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得以实现,但随即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不正常现象,尤其三年自然灾害,促使毛泽东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和模式进行了反思。他强调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过去我们的主要精力是建立人民政权、人民军队。但建立这些上层建筑的目的就是要促进生产和解放生产力。“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2]

三、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统筹兼顾

毛泽东认为,决策者要经常注意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关系的变化,搞好综合平衡。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察中国的经济运行和发展,指出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始终存在一个平衡问题,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这就意味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保持各部门、各产业之间的统筹兼顾,这就需要努力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平衡,这种由平衡到不平衡、再由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正是社会主义经济不断提高的过程。毛泽东说:“要经常保持比例,就是由于经常出现不平衡。因为不成比例了,才提出按比例的任务。平衡了又不平衡,按比例了又不按比例,这种矛盾是经常的、永远存在的。”[2]根据毛泽东的看法,所谓统筹兼顾、均衡发展,既包括处理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关系,也包括搞好农业内部农、林、牧、副、渔的关系和工业内部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平衡。总之,在整个经济中,平衡是个根本问题,有了综合平衡,才能有群众路线,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是在这些基础上的综合平衡。

在上述均衡和统筹发展的论述中,毛泽东特别论述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他认为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他主张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实行工业和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的方针,并提出按农、轻、重的秩序安排国民经济。这样做的基本精神,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既要使人民有吃有穿,又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把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结合起来,这是完全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要求的。这条道路,既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又完全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这是使工农结合、城乡结合、工人和农民共同富裕的正确道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轻工业和农业有极密切的关系,没有农业,就没有轻工业。

我们在讨论毛泽东的发展观时,往往强调他在经济领域内的有关论述,实际上,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也给予高度的关注。他认为经济与文化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经济决定文化,“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同时,文化的大发展反过来又会促进经济的大发展,给经济以巨大的支持和推动。为促进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从而给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基础和文化积淀,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文化和文艺应当允许自由发展,不同派别之间可以开展自由的争论。

1956年春,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人在我国各经济部门中间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系统调查,获得了丰富而翔实的各种经济数据,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作了有益的尝试。毛泽东总结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经验,并借鉴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提出了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重要战略思想。1957年2月,他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中,为贯彻这一基本方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出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他强调指出:这里所说的统筹兼顾,就是指对于六亿人口的统筹兼顾。“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3]在分配问题上,他认为:“我们必须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对于国家的税收、合作社的积累、农民的个人收入这三方面的关系,必须处理适当,经常注意调节其中的矛盾。”[3]

四、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不断创新和学习

众所周知,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既与马克思当年的设想相异,也与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有很大的不同。这就决定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不能照搬苏联的经验,也不能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个别论断,必须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发展之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不断创新和学习。从创新中发展、从学习中发展是毛泽东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毛泽东说,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2]这里,毛泽东所强调的正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够真正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带来希望。其实,在毛泽东看来,所谓创新就是要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走一条符合自己特点的道路。各国应根据自己国家的特点决定方针、政策,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特点结合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把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同时期的特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4]更为可贵的是,毛泽东并没有把中国的经验看作唯一的真理,他认识到中国的经验,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而且即使是好的经验,也不一定同别的国家的具体情况相适合。

要实现创新,就必须不断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在更高的起点上发展中国的经济。社会和自然界总是不断发展的,人类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接受新的事物,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前进。同样,对于建设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也必须有一个过程。毛泽东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从我们全党来说,知识都非常不够。我们应当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积累经验,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间逐步地加深对它的认识,弄清楚它的规律。一定要下一番苦功,要切切实实地去调查它,研究它。”[2]如果忽视甚至忽略这个问题,“对自然界没有认识,或者认识不清楚,就会碰钉子,自然界就会处罚我们,会抵抗”[2]。因此,他特别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3]

五、小结

总之,毛泽东科学发展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新的历史时期毛泽东的发展观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简单地说,就是要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1095,1079.

[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3,137,351,119,109,303,72,289.

[3]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82,227-228,221,41.

[4] 张传泉.试析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轨迹[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11.

A review of Mao Zedong's thought on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WANG Zun-wang
(Dept.of Ideology,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uzhou 350108,China)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ideas of Mao Zedong's concept of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Chinese Communists Represented by Mao Zedong had a profound thought in China's development.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ed the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is intended to serve the people.To achieve this fundamental purpose,China must pay attention to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China should maintain a balanced and integrated problem.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China must continue to innovate and learn.

Mao Zedong;development;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84

A

1009-8976(2011)03-0015-03

2011-06-04

王尊旺(1975—),男(汉),山东巨野,博士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分享经济是个啥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拥抱新经济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