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原螯虾养殖现状及对策
2011-08-15张建平韩晓磊徐建荣
宋 亮,张建平,韩晓磊,徐建荣
(1.苏州大学 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2.常熟理工学院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Orgerdecapoda),爬行亚目(Reptantia),螯虾科(Cambaridae),原螯虾属(Procambarus).原产于南美洲,经日本引入我国后,其种群在我国众多省市快速繁殖壮大,已成为很多地区的优势种群[1].该虾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颇受广大群众的喜爱[2].同时,克氏原螯虾也是我国重要的出口水产品之一,在我国内陆渔业经济产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3].
克氏原螯虾作为一种世界性食用虾类,经济效益良好,在国内外都有广阔的消费市场.美国的克氏原螯虾年消费量在6-8万吨,自给量不足1/3,西欧年消费克氏原螯虾也达6-8万吨,而自给量仅占总消费量的20%;在国内市场上,以“盱胎龙虾”为代表的克氏原螯虾也已进入各大小城市,消费量与日俱增[4].
但是,克氏原螯虾产业在发展中也出现了较多问题,笔者通过调研对克氏原鳌虾产业现状与发展提出了独特的看法.
1 克氏原螯虾养殖现状
1.1 克氏原螯虾育苗技术
随着国内外对克氏原螯虾食用需求量的增加,仅仅依靠捕捞野生虾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克氏原螯虾的养殖已逐渐向着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进而苗种问题也成为该产业急需突破的瓶颈.如何培育规格大、成活率高、生长快速、抗病性强的克氏原螯虾苗种就成为摆在很多科研人员面前的一大难题.
1.1.1 育苗技术研究进展
温室大棚、人工诱导、网箱培育等方法为育苗技术的改进奠定了基础.刘伟杰等[5]利用克氏原螯虾需水产卵的习性,采取冬季降低水位,春季抬高水位的方法迫使克氏原螯虾同步产卵以获得规格相当的虾苗,但是此方法产出的虾苗规格较小,死亡率高.舒新亚等[6]通过控制光照的方法(遮光处理)使雌虾抱卵率平均达到81%,接近对照组的2倍;同时采用盐水(1%)浸泡和去掉雌虾单侧眼柄使雌虾平均抱卵率提高了20%以上;同时他还提出了“控制光照、控制水温、控制水位、改善水质、加强投喂”的“五位一体”人工诱导法.吕佳等[7]研究表明,27-30℃是受精卵孵化速度和孵化率达到最高的温度范围,最有利于亲虾性腺发育的光照周期为光照:黑暗=16:8.此外,利用孕酮等外源性物质刺激克氏原螯虾大颚器分泌促性腺发育激素,调控克氏原螯虾的性腺发育使大量雌虾同步产卵,为人工育苗增添了新的技术与方法[8].
1.1.2 育苗技术主要问题
克氏原螯虾人工育苗已有所突破,但规模化生产尚处在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深入.当前主要面临如下问题:一是野生资源捕捞过度,种质严重退化,很多养殖户没有特定的苗种供给,基本靠本地虾自繁自衍;加之野生虾的过度捕捞减少了克氏原螯虾不同群体间基因交流的机会,近亲繁殖频繁导致种质严重退化,克氏原螯虾后代规格变小,生长减慢,抗病力降低等[9].二是克氏原螯虾繁殖生物学基础研究不够完善,限制了人工育苗技术的发展[10,11].三是规模化育苗技术仍处于萌芽状态,大规模育苗场所较少且设备不够齐全.四是缺少大量专业技术人员,严重阻碍了育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1.2 克氏原螯虾养殖模式
1.2.1 单养模式
单养模式主要是利用闲置土地和不宜种植经济作物的小农场,靠种植饲草作物和青饲料养殖克氏原螯虾.此模式最先由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研究人员使用[12].在国内,池塘和稻田单养模式比较普遍,这种模式重点在于池塘和稻田的修建、水体中水生植物的种植及人工饲料的投喂[13].另外,江苏建湖县蒋营镇的河道流水生态养殖模式、江苏盱眙县洪泽湖沿岸的湖荡围栏养殖模式和环鄱阳湖区低洼田养殖模式都是将一些空余土地和洼地进行改造后用于养殖克氏原螯虾,此类模式养殖经济效益不高,影响了广大养殖户的养殖积极性.
1.2.2 混养模式
混养模式是将克氏原螯虾养殖与其他经济动植物的养殖或种植相结合的模式.其中,一类是克氏原螯虾与经济农作物混养.该养殖模式充分利用土地,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达到经济农作物和克氏原螯虾双丰收的目的,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等特点,适合大小规模养殖,主要有稻-虾-稻轮作养殖模式、稻-虾-豆或稻-虾-休耕养殖模式[14]、茭白套养模式、藕田养殖模式、虾林结合养殖模式等.另一类是克氏原螯虾与鱼类或者蟹类混养.根据克氏原螯虾与鱼类、蟹类的不同生活习性,充分利用水体空间以获取多种水产品,该模式经济效益良好,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具体有克氏原螯虾与鲢、鳙鱼池塘混养模式,克氏原螯虾与河蟹混养模式等.这类混养生态模式,由生物食物链促成无公害、绿色或有机食品产业链的形成,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效益并举的良性循环.
1.2.3 养殖模式问题
克氏原螯虾当前主要依赖人工养殖以提高产量,所以其养殖模式一直是很多研究人员探索的重要问题.虽然目前已经有多种养殖模式,也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料,但还是存在较多问题制约着大规模养殖的发展.首先,克氏原螯虾的养殖模式陈旧,多是参照鱼类和其他虾类的养殖模式,没有根据克氏原螯虾自身的生理特性去创新出有效的养殖模式.其次,很多养殖户对克氏原螯虾的养殖技术知之甚少,误认为高密度养殖模式即可获取高产.然而,高密度养殖不但不能获得高产,反而导致水质恶化,虾类疾病频繁出现,影响了产量和质量,也影响了整个养殖产业的发展.再者,由于专业人员缺乏,大规模养殖技术落后以及推广力度不强,导致克氏原螯虾规模化养殖发展较为缓慢.
1.3 克氏原螯虾疾病与控制
很多养殖者对克氏原螯虾的养殖环境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其既然出现在污水里,就能在恶劣环境下生长,以至于在养殖过程中忽略了对养殖水环境的处理,造成水体恶化,克氏原螯虾抗病力下降,从而暴发多种疾病.白斑综合症(WSSV)是当前克氏原螯虾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江苏、湖北、安徽等地先后都发生过此类病害,死亡率高达52%.另外,当前克氏原螯虾病害的基础研究还相对薄弱,疾病爆发原因尚不明确,疾病防治也只是采用一些常规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手段,缺少针对克氏原螯虾病害的有效措施,致使养殖产量锐减.
1.4 克氏原螯虾饲料开发
近几年,克氏原螯虾养殖发展迅速,但大多采用谷物、野杂鱼、动物内脏等饲料投喂,没有符合克氏原螯虾营养需求的专用饲料.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仅仅依靠天然饵料已远不能满足养殖发展的需求,研究与开发克氏原螯虾专用饲料意义重大.关于克氏原螯虾营养与饲料已有初步研究,何金星等[15]的研究发现,克氏原螯虾对饲料组分的变化具有一定适应性,动物蛋白和纤维素的营养意义大于淀粉,并且饲料中2%的螺旋藻添加量对成虾增重率和不同虾龄克氏原螯虾含肉率的提升作用最为明显.何吉祥等[16]的研究表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为31.86%,能量蛋白比为35.85kJ/g时,克氏原螯虾能获得最大增重率,最低饲料系数,最高蛋白质效率及最大特定生长率.
综上所述,克氏原螯虾养殖急需突破的瓶颈主要有:(1)优质苗种的选育有待提高;(2)健康高效的养殖模式需进一步完善;(3)各类爆发性疾病的控制尚需有效措施;(4)专用饲料的研发刻不容缓.
2 克氏原螯虾产业发展对策
迄今,克氏原螯虾的人工养殖发展较快,湖北、江苏和安徽是我国克氏原螯虾养殖的主要省份,养殖产量占全国克氏原螯虾产量的80%以上,克氏原螯虾已经成为我国淡水特种水产养殖的又一增长点.克氏原螯虾产业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上升空间较大,因此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是促进该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1)加强克氏原鳌虾良种培育研究,通过异地交配选取后代,解决近亲繁殖产生的种质退化问题.扩大育苗场所面积,在特定的养殖区域建立专有的育苗基地以满足当地养殖的需要.加强对养殖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形成一套独特有效的育苗体系.
我们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繁殖群体间的遗传距离,通过选择性交配避免近亲繁殖引起的种质退化,通过杂交后代的选育培育生长快速、个体大、含肉率高及抗病性强的优质苗种以满足规模化养殖的需求.
(2)成功的养殖模式就是养殖者在充分考虑养殖对象生活习性的前提下,设计出能尽量满足其特殊生理和生态需求的养殖环境.深入研究克氏原螯虾生长的生理特性,以便设计出最适合其生活习性的养殖模式;着重了解养殖地区的养殖环境条件和养殖习惯,针对不同地区探索创新出适合当地克氏原螯虾生长的养殖模式;重点发展生态、健康、低碳的高效养殖模式,加强标准化大规模养殖模式的推广力度.
我们在养殖模式改进上的主要工作是:1)根据克氏原螯虾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的特点采用“一塘多茬”的养殖模式,捕大留小,边捕边放.2)利用克氏原螯虾在低温下也能生长的习性,可与其他虾类(如青虾)轮养,在三月放入克氏原螯虾虾苗,在六月捕尽,再放入其他虾苗(如青虾).通过多茬养殖和轮养的方式使养殖水面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促进克氏原鳌虾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3)探求克氏原螯虾爆发性疾病产生的原因,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实现健康养殖.防止疾病发生最重要的方法应该是保证良好的养殖水环境,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在池塘里种植水草,以苦草、菹草、水花生为佳;水草不仅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为水中增加氧气,而且能吸收淤泥中过多的营养源,调节水质,为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水环境,减少疾病的发生,实现生态养殖.
(4)根据克氏原螯虾的摄食习性和营养需求开发出适合克氏原螯虾的专用饲料,促进克氏原螯虾健康快速生长.克氏原螯虾专用饲料的开发是推进该产业继续升温的关键步骤,特别是虾苗料的市场更加广阔.我们应该根据克氏原螯虾不同生长阶段开发出相应的营养成分合理的饲料以满足其生长.饲料配方的设计在注重高效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生态、健康和低碳,尽量减少饲料对水体的污染,保证养殖产品的安全,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1]王卫民.软壳克氏原螯虾在我国开发利用的前景[J].水生生物学报,1999,23(4):375-381.
[2]王汝娟,黄寅墨.克氏原螯虾重要化学成分分析[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1996,13(1):38-44.
[3]戴颖.克氏原螯虾繁殖和胚胎发育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4]陈昌福,贺中华,孟小亮,等.湖北省克氏原螯虾养殖现状与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J].养殖与饲料,2008,(11):14-19.
[5]刘伟杰,严维辉,张成亮,等.克氏原螯虾同步化与非同步化育苗效果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4):15029-1503l.
[6]舒新亚,龚珞军,陶忠虎,等.人工诱导克氏原螯虾同步产卵试验[J].淡水渔业,2006,36(5):45-47.
[7]吕佳,宋胜磊,唐建清,等.克氏原螯虾受精卵发育的温度因子数学模型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0(2).
[8]赵维信,李胜.克氏原螯虾大颚器对卵巢发育的影响[J].水产学报,1999,23(3):229-233.
[9]舒新亚.克氏原螯虾产业发展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水产,2010,(8):22-24.
[10]吕建林.克氏原螯虾繁殖生物学及胚胎和幼体发育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
[11]慕峰,吴旭干,成永旭,等.克氏原螯虾胚胎发育的形态学变化[J].水产学报,2007,31(z1):6-10.
[12]Romaire R P.Harvesting Methods and Strategies Used in Cornmercial Procambarid Crawfish Aquaculture[J].Journal of Shellfish Research,1995,14:545-551.
[13]王顺昌.克氏螯虾的生物学和生态养殖模式[J].淡水渔业,2003,33(4):59-61.
[14]Bretonne L W,Romaire R P.Crawfish Production Systems[J].Southern Regional Aquaculture Center,1990,241:1-4.
[15]何金星,窦寅,黄成,等.饲料添加螺旋藻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09,(2):209-211.
[16]何吉祥.克氏螯虾饲料中适宜的蛋白质含量和能量蛋白比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09,2(3):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