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1941年国民政府对美外交述论
2011-08-15张文禄
张文禄
(安徽亳州师专,安徽 亳州 236800)
1938-1941年国民政府对美外交述论
张文禄
(安徽亳州师专,安徽 亳州 236800)
在1938-1941年间,国民政府一方面坚持抗日,另一方面积极争取美国的援助。国民政府以美国为主要求援对象,是其对中国国情与国际地位、日本侵略野心和国际局势发展趋势正确判断的结果。
国民政府;外交战略;对美外交
面对日本侵华,国民政府一面坚持武力抗击,一面积极展开外交活动,等待国际局势的转变。1933年4月12日,蒋介石就说:“现在对于日本,……若是能抵抗的三年、五年,我预料国际上总有新的发展,敌人自己国内也一定将有新的变化。”[1]但当时欧洲上空战云密布,欧美国家无心过问中日问题;国内,国民政府正集中力量围歼红军,因而真正抵抗日军侵华的工作并未展开。《上海停战协定》、《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等都是国民政府备战工作不到位的结果。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接受联共抗日的主张。1937年12月,南京沦陷,英美等国在中国的利益受到威胁,开始密切关注中国局势,国际形势正悄然发生变化。面对这种情况,1938年1月11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只要我能抗战到底,则国际形势终必转变,倭寇终必失败。”[2]
同年,国民政府对抗战以来的外交方针进行了检讨,并实际地分析和讨论了中国在此期间应采取的外交方针问题。其中心议题就是“哪个国家是中国争取外援的主要对象。”经过分析,“英国老谋深算,说之匪易。俄亦自有国策,求援无效。唯美为民主舆论之国,较易引起侠义之感,且罗斯福总统确有解决远东整个问题之怀抱。如舆论所向,国会赞同,则罗总统必能有所作为”[3]。国民政府把外交重点放在了争取美国援助上。
1938年8月,胡适出任驻美大使,标志着国民政府开始将重点争取美国援助的计划付诸实施。
国民政府从三个方面展开了对美外交攻势,以争取美国对华援助。
第一,积极展开对美舆论宣传,有力驳斥日本颠倒黑白、混淆视听的宣传,努力申明中国的抗战政策与决心,争取美国人民对中国抗战的同情与支持。早在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不久,日本连日用英语广播,“将此次中日军冲突,完全委过于中国,使世界均深信责任在中国而不在日本。”日本的这种颠倒黑白、混淆视听的宣传,在国际社会上造成了极大混乱,严重歪曲了中国抗日的正义性。对此,何应钦要求,“每晚增加对国际广播,与日方对抗。”[4]以使国际社会了解中日战争的真相,并获得这些国家的民的同情与支持,促使这些国家的政府做出有利于中国的外交决策。
为加大宣传力度,国民政府特设国际宣传处,对外进行宣传。1941年8月,国际宣传处拍摄的电影《反攻中国》在美国上映,轰动全美。美国人每天都能读到日本人在上海用汽油弹轰炸老百姓的报道……这些都为宣传中国抗战,争取美国人民的同情与支持起到了积极作用。国际宣传处还在各国设立了驻外办事处。而驻美国纽约办事处规模最大,它的主要任务是:“与美国一切亲华集团保持联络并推动其开展抵制日货及促使美国政府对日实行禁运军用品;利用美国宣传机构和各大报刊发表宣传抗战的文章”等工作[5]。
蒋介石极为重视对美宣传。1938年9月,蒋介石命令财政部长孔祥熙,优先从资金上支持对美宣传。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美国宣传经费每月美金十万元”,从而保证了对美宣传的有力攻势[6]。对美国舆论界人士,蔣介石也尤为重视,1939年1月17日,蒋介石密电董显光,要他“对于美联社在港在沪人员应特加联络招呼,务使发出消息,有利于我”。国际宣传处1940年度“劝说美国人士来华”的计划中的第一类对象“便是新闻工作者、作家、摄影师等。”正是在国民政府高层对美宣传的高度重视下,1937年至1941年2月,“仅在武汉、重庆两地就接待外国记者168人,其中美国占77人,几乎与其他在华的外籍记者总数相等”[7]。
国民政府除重视常规舆论机构的建设与舆论人士的重用外,还特派一批半官方性质的代表赴美宣传,以扩大宣传范围,提高宣传效率。1937年9月17日,国民政府派胡适、钱端升、张忠绂三人,以非正式外交使节的特殊身份到西方,宣传中国抗战的实情,寻求国际援助。胡适一行足迹遍及美国、加拿大、英国、瑞士等地,但重点在美国。胡适在美国的演讲内容主要是表明中国抗战的决心,努力唤起美国各阶层人士对中国抗战的同情与支持,并争取美国政府在经济上援助中国。胡适的演讲赢得了美国公众对中国抗战的同情与支持,以至于《日本评论》担心地说:“日本需要派三个人一同使美,才可抵抗住胡适。那三个人是鹤见祜辅,石井菊次郎,松冈洋古。鹤见是文学的,石井是经济的,松冈是雄辩的。”[8]1938年8月,颜惠庆等人又以蒋介石私人代表的身份前往美国进行宣传活动。颜惠庆利用其在美国的已有人气,积极展开活动,宣传中国政府抗战到底的决心和中国军队正在进行的艰苦卓绝但又英勇无比的战斗。颜的宣传活动在美国引起较大反响,就连蒋介石也颇为赞赏。
第二,强烈要求美国对日禁运,呼吁美国修正中立法。美国中立法最早曾应用于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内战。由于它对侵略国和被侵略国一视同仁,因而对被侵略国更为不利。但“国民政府知道,修改中立法要经过一个繁复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办到的”[9],因此,对美国中立法,国民政府只是期望能视情况而有所修正,以明确侵略国与被侵略国,从而使该法在实施中具有制裁侵略国和协助被侵略国的作用[10]。
但当时美国无意于中立法的修订。国民政府认识到要求美国在短期内修正中立法的难度后,转而集中精力要求美国对日禁运,以达到使美国逐步修正中立法的目的。1938年5月22日,蒋介石致电罗斯福总统,要求美国“绝对禁运军用材料及器具与日本,尤以钢铁与煤油为最[11]。虽然罗斯福也曾考虑对日禁运,但由于美国孤立主义势力强大,再加上美日贸易对美国经济复兴关系重大,因而美国政府并无明确表示。随着中国在美宣传力度的加大和美国民众对中国抗日的支持,美国政府于1938年6月11日开始对日本实施“道义禁运”,禁止向日本出售成型的飞机和发动机等。
面对美国的“道义禁运”及其产生的积极影响,国民政府信心大增,于1938年10月12日再次指示胡适,加大宣传力度,禁止钢铁和石油“直接或间接输运日本。”[12]为此,1939年1月,胡适等人在美国发起并组织了“美国不参与日本侵略委员会”,聘请美国前任国务卿史汀生为名誉会长,积极展开宣传活动。
1939年11月,美国对中立法进行修改,通过了“现购自运”方案。
1940年,从9月26日到12月6日,罗斯福连续数次要求有关企业禁止向日本出售有关航空原料,并在7月2日,颁布禁运令,禁止除石油和废钢铁外的其他战略物资输往日本[13]。1940年9月25日,在日军侵入印度支那后,美国宣布对日全面禁运。1941年3月11日,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授权总统以租借或贷款的形式向那些与美国安全有关的国家提供援助。中立法名存实亡。
美国对日禁运是其国家利益受到挑战的直接反应,但国民政府的对美宣传,特别是“胡适的努力对于美国舆论的逐渐转变无疑是有作用的”[14]。
第三,积极展开多种外交方式,争取美国对华经济援助。抗日战争爆发后,庞大的战争支出,对经济贫弱的中国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国民政府为应付战争危机,大量发行纸币,危及了其统治。因此,寻求美国的经济援助,不仅是国民政府持久抗战的需要,也是国民政府维持统治的需要。
早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就已开始寻求美国的财政援助。在对援华持积极态度的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的支持下,1937年7月中国曾获得了一笔数额为5000万美元的贷款。1938年10月19日,蒋介石致电罗斯福,“渴望美国予以相当巨额之贷款”,并指出,美国对华贷款“一方足以增加中国之实力,他方足以唤醒日本俾恍然于其现行政策之谬误,藉以迅速恢复远东之和平”[15]。在国民政府的强烈要求和胡适等人在美国的积极运作下,美国于1938年12月和1940年3月分别批准了以桐油和锡矿为担保的数额为2500万美元和2000万美元的对华贷款。
随着欧洲战争的爆发和日本的“南进”,美国对日遏制政策逐渐强硬。美国海军作战部部长斯塔克认为美日直接冲突是迟早的事:“关于我国参战的问题,现在似乎已不是要否参战的问题,而是何时参战的问题了。”[16]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则指出,美国“只需拿出一笔不比一艘战列舰的价值大的钱来,我们就能使中国恢复生气,奋勇而起。我们能收到的效果还不止这点,通过我们的行动,我们将进一步促进世界各地保卫民主,反对侵略的斗争。”[17]
1940年5月15日,蒋介石召见美国驻华大使詹森,告之,“欲争取最后之胜利,吾人有赖于军事之成就者只百分之三十,而经济之因素,则约占百分之七十。”[18]请求美国贷给现款,以维持中国抗战。随着德意日法西斯势力的迅速发展,美国也担心,“如果美国不给予援助和希望”,蒋介石“简直无法继续把仗打下去。”[19]美国在权衡利弊后,于1940年9月和11月,批准了2500万美元的钨砂借款和总额为一亿美元的金属与平准基金借款。这两次借款,不仅数额巨大,而且借款条件宽松。国民政府用其中部分款购买了军火。
1940年12月29日,罗斯福发表了关于国家安全的“炉边谈话”,表示“要继续给被侵略者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20]。1941年1月,罗斯福向国会提出“租借法案”提案。国民政府敏锐意识到这将是中国争取美援的一次绝好机会,于是极力要求罗斯福派特使赴中国考察,以进一步讨论援华问题。2月7日到27日,罗斯福特使居里访问了中国,受到国民政府的隆重欢迎。居里作为罗斯福战时派往中国的第一位特使,它的对华政策主张一直影响着罗斯福。1941年3月11日,租借法案通过。4月28日,罗斯福批准了第一批价值4510万美元的租借援华物资,稍后又批准了第二批价值达一亿美元的军用物资[21]。5月6日,罗斯福正式宣布中国有资格获得租借援助,并声称,“保卫中国即是保卫美国的关键”[14]。5月18日,价值110万美元的首批租借援华物资从美国起航运往中国。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2月8日,英、美、荷对日宣战。12月9日中国对日、德、意宣战。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的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美两国成为了反法西斯同盟国。国民政府经过认真分析国际局势提出的、以对美外交活动为主要目标的外交战略终于取得了成功。
[1][日]古屋奎二.蒋总统秘录(9)[M].台北:台北中央日报社,1977.90.
[2]木吉雨等编译.蒋介石秘录[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50.
[3][9][14]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11—1949)[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53、157、158.
[4]卢沟桥事变第十二次会报[Z].民国档案,1987,(2):13.
[5]吴燕军.抗战时期的国际宣传处[J].民国档案,1990,(2):120.
[6][7][8]陈 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外交制度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0][1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任驻美大使期间往来电稿[Z].北京:中华书局,1984.1、2.
[11]郭荣赵.蒋委员长与罗斯福总统战时通讯[Z].台北: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8.80.
[13][16][19][美]赫伯特·菲斯.通往珍珠港之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42-77、129-180、143.
[15]胡颂平.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5)[M].台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1648.
[17]周 乾.涉外史事[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211.
[18][21]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战时外交(一)[Z].台北: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272、450.
[20][美]富兰克林·罗斯福.罗斯福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60-270.
[22]中美关系史资料汇编(第1辑)[C].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99.
[责任编辑:雪 豹]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o the US Diplomacy between 1938 and 1941
ZHANG Wen-lu
(Bozhou Teachers’College,Bozhou,Anhui 236800,China)
Between 1938 and 1941,the National Government insisted on fighting against Japanese.At the same time,it actively tried to seek aid from the United States,which was a correct decision made on the basis of the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then,its international position,the ambition of Japanese invas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situations.
National Government;diplomacy strategies;diplomacy towards the U.S.
K265.9
A
1674-3652(2011)01-0101-03
2010-02-10
张文禄(1976- ),男,安徽亳州人,安徽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历史教师,安徽大学历史系研究生,主要从事近现代中外关系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