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景东彝族服饰特点及文化内涵*
2011-08-15朱进彬
朱进彬
(保山学院,云南 保山 678000)
浅论景东彝族服饰特点及文化内涵*
朱进彬
(保山学院,云南 保山 678000)
彝族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彝族文化的载体,在阐述景东传统彝族服饰文化的基础上,简单剖析传统彝族服饰潜在的文化内涵。
景东彝族;服饰特点;文化内涵
景东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北端,总面积为4465.8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95.5%。彝族是最早居住在景东的民族之一,全县现有彝族人口约13.8万,县境内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但主要聚居在山区地带,哀牢山区为主要聚居区域,景东境内的彝族有不同的支系,其服饰也因支系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区别,以安定乡的中仓、迤仓、外仓为中心的彝族称为蒙化支系,与南涧县、巍山县的蒙化支系相同,服饰也大体相似,基本特征是简单、明了、大方,很少用图案进行装饰,即使有所装饰也不复杂,因此制作比较容易,所以也不易失传。安定乡东部的青云、青联、芹河一带居住着的彝族是倮倮支系,自称“咯呢叭”,清朝雍正十年 (1732年)的《景东府志》记述道:“男着麻短衣裤,女垂发两辫,覆麻布帕,着麻布密褶裙,赤足……”还有的女性“束发,青布缠头,别用青帕覆之。”他们的民族服饰复杂、精致、艳丽、多变、琳琅满目,极富观赏性,是景东县最有特色最具代表性的彝族服饰之一。
一、景东彝族服饰的款式
据《新唐书·南蛮传》记载: “乌蛮……土多牛马,无布帛,男子鎝髻,女子披发,皆衣牛羊皮。”《通典》记载:“男子以毡皮为帔,女子施布为裙衫,乃披毡皮以帔,头髻有发,一盘而成,形如鎝,男女皆跌。”清末民初《蒙化志稿》记载:“衣裹羊皮,贫则麻布。”“不分男女俱披羊皮”、“衣火草衣”等古老习俗,这些习俗一直保留着并延续至今。景东彝族不论男、女皆披羊皮褂,衣服的结构是上衣下裤,其服饰做工精细、结构复杂、色彩艳丽、装饰精美。
(一)女装款饰
头饰:头饰由内、外两层组成,内层是用长条黑布围裹而成,最外一层为镶满“桂花”造型的银泡组成的饰件,后脑部位加饰两条长约80厘米的银链,银链两端固定在两个三角形的雕花银饰挂钩上,穿戴后中间一段下垂至腰部,能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外层包头因要套在内层包头上,所以较大一些,也是由多层黑布围裹而成,其最外层则由各色饰件组合而成,其中有黄色叶形图案、方块形雕花加坠银饰件、圆形小绒花球等装饰,穿戴时先戴内层包头,再戴外层包头,内层的银泡仅露出下半部分,由此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头饰。
飘带:是景东彝族族服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对后背部及臀部起装饰美化作用,使整套服饰前后能够协调统一。整条“飘带”总长约1米左右,中间部分使用花布双层缝制而成,两端约有20厘米的部分加以各种花边图案以及毛线绒球花、彩色线串坠等装饰,穿戴时将其对折后将中点固定在头饰后面,让两端下垂至后腰部,达到十分醒目的装饰效果。
坎肩 (又叫围脖):在现有的彝族服饰资料中,只有景东彝族女服饰有这一配件,其作用主要是装饰。它的做工十分精细,结构也较为复杂,料布由两层组成,面料为黑色布料,整体结构为圆形,直径一市尺,中间挖空约12厘米,使其套在脖颈周围的肩部,内沿周边及外沿周边均镶嵌彩色花边,并镶有一圈金属泡饰,中间刺绣有红花及绿叶图案,开口处内外各装钉一对金属纽扣以作固定之用。外围边沿加饰一圈有机串珠及彩色毛线加强装饰效果,串珠及毛线长约10厘米,串珠端部还缀有红色毛线球花,穿戴后这些串珠及线束下垂,行动时不断摆动,能起到动态装饰效果,十分美观。
上衣:上衣为红色底衬白花图案布料缝制而成,矮领、长袖,右衽满襟款式,沿肩部及袖口处以黑、红、白三色花边镶嵌作为装饰图案,肩部的花边延伸至右胸部直至右腋下,以布纽扣固定。衣服的前面下沿部分未加任何装饰,而背后则镶缀黑、白、红三色花边,与肩部和袖口的纹饰相吻合,但穿时已被围腰遮盖住,只在单独穿时才能显露出来,而且肩周及胸部的装饰图案也被坎肩和领褂遮盖住,因此实际上仅能见到袖口的装饰图案。妇女喜爱的盛装是“四围镶滚”粉花花边长服,这种长服只有在举行婚礼和其他重大喜庆日子才穿着,因来之不易,一般人一生中仅能缝制一套。
领褂:领褂的结构比较简单,仅以内外两层布料缝制而成,外层以较厚实的黑布为底料,无领,无袖,右衽满襟款式,布条纽扣,无任何装饰,穿戴时套在上衣外面,下部被围腰盖住,上部被坎肩盖住,仅露出中间部分,因此无须作任何装饰。
围腰:围腰式样比较特殊,装饰图案显得较为繁杂,总体形状为上窄下宽,上边沿平直而下底边向下弯曲成半圆弧形,上边沿接镶一长条形布带,布带两端向外延伸一米余长,其中最外端约三分之一的一段为花纹图案,穿戴时在后腰处打结后下垂至臀部作装饰之用。围腰的主体部分为一整块黑色布为底料,左、右、下边沿围镶一圈窄花边,里面接镶一条较宽的布花边,再往里又是一圈窄花边,正中的主体部分,多以马樱花或山茶花为图案主体,周围围绕着飞舞的蝴蝶和喜鹊等,有静有动,全部用手工刺绣完成,充分展现了制作者的聪明才智及工艺水平。穿戴后下边沿部分直达膝盖,对于下半身的装饰达到十分耀眼的效果。
裤子:裤子基本都是黑色的,现在的彝族妇女已不自己缝制裤子,几乎全部都是买现成的时装裤子,然后在裤角边上绣三至四圈各种图案的花边。
鞋子:鞋底一般是用多层的旧布叠缀一起,用自制的麻线纳缝而成,鞋面造型有圆口、方口和尖口之分。鞋面布的颜色分黑、红、绿、蓝,鞋帮和鞋面上大多有手工刺绣的花卉图案,既美观,又耐穿。
三丝银链:这是景东彝族服饰中的一种既实用又有比较明显装饰效果的金属饰件,一般被称为“三丝”,是由银链条和银针筒、银挖耳、烟针以及一些纯属装饰用的小动物或花卉银饰坠等串连其上组成,穿戴时将上端扣挂于颈前或右胸前的衣扣上,至腹部处用围腰带加以固定。
此外,景东彝族妇女还有佩带耳环、项链、手镯等首饰的习惯。
(二)男装款式
男装以包头、上衣和领褂为主,包头为长条形深色 (多数为黑色,少数为深蓝色)布料,用时围裹在头上,传统包头没有装饰图案,但在目前的一些演艺场合穿戴的演出服装的包头上却有一些花边装饰,以增加演出效果。衣服多用白色或浅色布料做成,单领、长袖、对襟、布条纽扣,两襟下边各有一布衣袋,没有任何装饰图案。领褂也没有更多的特色,黑布料缝制,无袖、单领、对襟、布条纽扣,两襟下端左右各有一个衣袋。传统服饰中的领褂基本没有装饰,但现代服饰中的领褂在衣袋口部、前襟的衣扣两边、肩部均镶有简单的细条形彩色装饰,增加了视觉效果。
传统的裤子为宽大的摆裆裤,没有任何装饰,目前这种传统裤子已经失传,彝族男人基本都改穿时装裤。传统鞋为手工缝制的布料鞋,鞋帮前端为尖口,面料一般为黑色,因手工缝制十分麻烦,现在已很少有人制作,都是买现成的各种鞋穿。
二、景东彝族服饰的特色
彝族服饰图案艺术所反映的美主要在于内在的精神特性,它所要表现的是生命的和谐与精神世界的美好愿望,是人的情感与理智的统一。其内在的气质和深刻的自我意识使图案的表达追求完善的精神境界,从而使彝族服饰图案的外部形式在总体精神指导下形成强烈而独特的民族风貌。
(一)景东彝族服饰的色彩特色
和其他地区的彝族服饰一样,黑色是景东彝族服饰的基本色 (也包括青、蓝、绿等深色)。景东彝族服装男子的服色多以黑、白、灰无彩色系列为主,显得粗犷、刚劲、勇敢。女子的服装则色彩度较高,多以黑、蓝色为底色,绣上或拼接红、黄、白条以象征虎皮形的花纹,重色迭彩,浓烈而明快,感染力极强。服饰色彩不仅是色彩属性和生理属性相互影响的结果,也是彝族文化心理的典型反映,喜好的色彩总是和美好的感情相联系,是彝族审美情趣与文化特征之一。彝族认为:红色是火,是太阳,是鲜血,是热烈与生命的象征,红色是彝家人的最爱,是生活、情感的表达,是对自然的写真;黄色是丰收,是吉祥,是美丽,是富贵与光明的象征;黑色是庄重,是深沉,是质朴,是尊贵与尚祖的象征。一般来说服饰色彩是彝族社会身份、等级、系派及年龄段的一个重要标志。过去在彝族民间有这样的说法:黑彝是贵族,其他是平民和奴隶。如今在景东彝族中这种标志已经淡化,而服饰色彩仍是区别年龄段的一个重要标志,未婚女子的色彩多以红、白为主,色彩鲜艳,秀美纤丽,已婚的妇女和老人的色彩则以蓝、黑为主,花绣素雅,以示庄重。
(二)景东彝族服饰的纹饰特色
彝族服饰的纹饰图案把大自然中的美丽景象与他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事物,如山、水、花、草、马、羊等化为抽象的线条,如山脉纹、水波纹、羊角纹、火镰纹、日月纹、云彩纹、石阶纹等,镶绣在衣服、鞋帽的边角,把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物化为服装装饰图案,直观地表达自己的审美观。景东彝人在前襟、袖口、头巾、坎肩、腰带、围腰等处有大量的图案装饰,图案取材于大自然的日、月、星、云彩、动植物等,彝族服装之美就在于把多种工艺集于一身,纹样丰富多变,色泽艳美和谐。彝族的刺绣工艺相当丰富,常见有平绣、挑花、垫花、勾绣、牵花等技法,各种绣法匀有各自的特点,景东彝族妇女多采用平绣和勾绣,当地俗称雕花和栽花,喜欢在黑、绿、蓝色底布上刺绣,镶贴马樱花、山茶花、牵牛花、火草花、石榴花、菊花、桃花、梅花、灯笼花、洋芋花、蕨类等图案,尤其喜欢把红艳似火的马樱花、山茶花绣满衣服的主要部位,并配上蝴蝶、蜜蜂、喜鹊、飞鸟等动物,形成一幅幅花鸟图,图案结构布局对称、均衡、饱满,色彩艳丽夺目,着意大红大绿,五彩缤纷,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
三、景东彝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彝族服饰从款式到佩饰,从色彩到纹样都不同程度地反映着彝族民间信仰的观念和意识,折射着彝族文化结构中最深沉的心理积淀。景东彝族服饰上的纹饰图案是他们主观思想和客观的自然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特殊表现,是其历史、文化的结晶。彝族服饰作为原始宗教信仰的载体之一,担任着保留与传播其原始文化的重要角色。
(一)动物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种古老的、普遍的文化现象。服饰中的图腾形象体现着人们的图腾观念,是深层的图腾观念的物化。
1.虎崇拜
黑色是彝族的生命色,对于彝族黑色的崇拜主要起源于彝族的黑虎崇拜。明陈继儒《虎荟》卷三曰: “罗罗——云南蛮人,称虎为罗罗,老则化为虎。”彝族自认为是黑虎的后代,崇虎尚黑。彝族史诗《梅葛》中叙述了虎尸解生万物的神话:“被天神杀死的虎,其骨成为撑天柱,头为天头,尾为地尾,鼻为天鼻,左眼为太阳,右眼成月亮,胡须成阳光,虎牙成星星……”景东彝族人将虎奉为祖先进行膜拜,后将其形象移植于服饰上,认为世间万物皆为虎尸所化。
2.羊崇拜
景东彝族不论男女都身披羊皮褂,羊皮褂是彝族民间极富特色的传统服饰之一。《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当时“西南夷”“男女悉披羊皮。”据方国瑜先生考证:“彝族渊源于氐羌人。”远古时期,古羌人分布在我国西北部地区,以畜牧业为主,过着“所居无常,依随水草”的游牧生活。羌人以羊为图腾。彝族源于羌人,披羊皮褂当出于对羊图腾的崇拜。[1]羊皮褂不仅保暖,经久耐用,同时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羊皮褂以黑为贵,是古老的羊图腾崇拜的沿袭。
3.“饰尾”崇拜
景东彝族妇女在绣花帽后垂以长长的飘带,这很明显是远古时期“披皮饰尾”的遗留。最早的尾饰应该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披皮饰尾的服装起源很可能及早,原始人为生活去追逐大动物时,至少须接近到弓箭射程之内,在发明弓箭以前,则需混迹于兽羣之中并埋伏到非常接近的程度,才能有效地捕获动物。故披兽皮留尾,成为极端必要的伪装……”同时,蒙受的威胁使得人们长久以来的危机成为一种对于动物神的崇拜,“饰尾”便是一种原始的动物崇拜的表现。
(二)植物图腾崇拜
花是彝族服饰的主体,景东彝族满身都是花,马缨花和山茶花是最常见也是最多的。马樱花是彝族先民所崇拜的图腾之一,相传“远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人类的始祖笃慕,按照天神沙生的指点,从山上伐马樱花树凿槽,用蜂蜡封缝,乘坐木船避灾。洪水退后,木船就落在马樱花树上,马樱花救了人类的始祖,人类才得以发展。马樱花与人类的祖先有着历史渊源,于是,马樱花也就成了彝族人民的图腾。并且,用服饰把它很好地表现出来。”[2]
景东彝族服饰上有很多蕨草纹,蕨草纹是彝族服饰的重要纹饰。彝族先祖对蕨类植物充满了崇敬和喜爱,蕨类植物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是彝族祖先采集的重要食品来源,声言他们世代就是依靠它才渡过饥荒,称其为“救命草”,现在,彝族人仍然保持了食用蕨类食品的习惯,将其绘于服装上,则表达了他们淳朴的祈求温饱的愿望。
(三)鬼神崇拜
彝族是一个崇尚火的民族,这源于彝族对于鬼神的崇拜。景东彝族多生活在高山寒冷地带,世世代代与火相伴,与火有着天然的联系和深厚情结,并通过祭火活动表示对火的崇拜。他们认为,如果出生在火把下,长大在火塘边,死后火葬,人的灵魂就会升天。火可以驱散鬼邪、带来吉祥和平安。火的烙印在传统的彝族服饰上有着直观而生动的反映,彝绣中的火焰纹、火石纹、火镰纹多以镶滚、锁绣等手法常见,富有韵律动感。另外,彝族的生死观认为人死后灵魂还在,要着先人熟悉的服饰去“归宗”,这也是彝族服饰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无论是动物崇拜、植物崇拜还是鬼神崇拜,景东彝族人民都赋予各种图腾物无比的力量,认为穿戴有图腾物的服饰,会受到图腾的保护,直观地反映了其民族心理和独特的人生观、世界观。
四、穿在身上的历史
彝族服饰是彝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反映,具有述古记事、寻根忆祖、承袭传统、储存文化的作用,与其历史变迁、政治经济、自然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产方式等有着密切的联系。[3]
景东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传统的民族,其祖先的经济生活为“随畜迁徙,无常处”的游牧和“或土著,或移徙”的半牧状态。他们生活在高寒山区,适应农牧业的发展,也有着较为丰富的毛、麻制品,由于受高山气候的影响,这里的人们喜欢披御寒又美观的羊皮褂。因此,彝族妇女便巧手制作了精美绝伦的羊皮褂,保留至今。
当地彝族人都特别喜欢穿绣花鞋,绣花鞋是他们最为独特的全手工制作的工艺品,每逢婚丧嫁娶、赶集、集会都要穿。尤其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男女老幼穿戴整齐,再配上一双绣花鞋,云集在节日的娱乐场上,便形成了花色各异、绚丽斑斓的比赛场。当地有一首山歌是这样唱的:“没有绣花鞋穿脚上,再俊的伙子也是憨斑鸠;有漂亮的绣花鞋衬托,丑姑娘也美成了百灵鸟。”这里的绣花鞋还是爱情的象征,每到农闲季节,彝家媳妇姑娘们边哼小曲,边针飞线舞,彝家姑娘将绣花鞋作为定情物送给心上人。小伙子谁有一双崭新的绣花鞋穿在脚上,就意味着有一个他喜欢的姑娘钟情于他了。
据景东彝族文化教育名儒罗大任于民国9年 (1920年)编成的《老仓罗氏家谱》述,景东彝族祖籍江西,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8月从军随沐英将军入滇,为躲避战火进入云南蒙化县 (今魏山县),后挨彝变彝,挨汉变汉。今景东彝族女装一改传统彝族女装上衣下裙的结构而是上衣下裤,应是中原文化与传统彝族文化的融合。
景东彝族服装的花纹、花边,有着浓厚的民族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最常见的有日、月、星、云、天河、彩虹等纹,有叶、花、火镰、蕨类、飞鸟等植物和动物图。精美的线条、图纹,巧妙的色彩搭配,生活中极为普通常见的动植物都成为彝族妇女创作的源泉,并被升华为艺术品。而景东彝族妇女将银针筒、银挖耳、烟针以及小动物或花卉银饰坠作为装饰品佩戴在身上,则是山地民族农耕文化的反映。
景东彝人用一生的智慧创造出一套套理想、完美的服装,以此来体现他们的人生价值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大自然的向往。由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历史悠久的文化背景,长时间处于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故受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影响较少。这对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固然不利,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封闭式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使得富有独特风貌的民族服饰及文化得到完好地保存。这对于研究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有着特殊的意义。任何一种服饰文化的诞生都有它的必然性,景东彝族服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作为一种物化的精神产品,保持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特点、生产方式、宗教信仰、民族特征,折射出了丰富的审美情趣和民族心理特征。同时也是人最原本的对美的热望、冲动和对心灵的归宿,更是人们以此记载历史、传递情感的独特方式,从这些传统服饰我们可以看出其历史发展的大致轨迹。
[1]樊艳萍.浅论云南姚安彝族服饰特点 [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8).
[2]冯天瑜.上古神话纵横谈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张秀芬,张德元.彝族服饰文化论略 [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5).
On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he Yi Costumes in Jingdong
ZHU Jin-bin
(Baoshan University,Baoshan 678000,China)
The Yi costumes,as a specific cultural sign,convey special meanings of the Yi culture.This paper mak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raditional Yi costumes and gives an analysis of their unique cultural connotations.
Yi people in Jingdong;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stumes;cultural connotations
K892.23
A
1671-7406(2011)08-0046-05
保山学院科研基金课题“澜沧江流域彝族文化研究”,项目编号:YZ2011-014。
2011-05-21
朱进彬 (1967—),女,云南保山人,保山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编审,研究方向:编辑学、民族文化。
(责任编辑 刘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