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类课程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改革实践
2011-08-15王鹏杰李威宋海玉李锡祚李晓梅
王鹏杰,李威,宋海玉,李锡祚,李晓梅
(大连民族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大连 116605)
计算机类课程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改革实践
王鹏杰,李威,宋海玉,李锡祚,李晓梅
(大连民族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大连 116605)
根据计算机类相关专业具有信息更新快,词汇和短语专业性、时代性强等特点,提出了几种适合其专业特点的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模式及组织方式,取得较好效果,以期对国内普通高校计算机类课程双语教学有所参考。
双语教学;语码转换;计算机专业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语码转换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1-3],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并被认为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计算机类专业的很多前沿的技术和资料多是以英文的方式出现,实施双语教学能使学生紧跟技术和时代发展趋势,成为真正合格的应用型、复合型IT双语人才,从而在日后的全球化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语码转换双语教学与全英语式及整合式的教学方式不同,后者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教学,要求高,难度大,只能适合部分基础特别好的学生。而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强调在不影响正常教学情况下,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本专业的专业词汇和短语,因而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重大的实施意义。如何建立起适合本专业的语码转换双语教学体系,是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探索适合计算机相关专业特点的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模式。
1 构建专业语码表
1.1 课堂教学中构建专业语码转换表
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学模式是以程序设计为中心。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编写程序,而程序的变量、函数名、保留字等都是英语。这本来就是一种自然的语码转换的双语教学的渗透。但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意识不到这些优势,只是死记硬背一些变量或词语,没有主动利用这些优势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建立语码转换表。因此,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有意识的构建本专业的语码转换表。在这个过程中,只是教师进行渗透是不够的,更主要的是充分调动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表达的积极性。比如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用英文回答问题,如《大型数据库技术》课程中,问学生Oracle数据库由哪些文件组成,学生回答由“data file”“Redo Log file”和“Control file”组成。再如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Instance Recovery (实例恢复),它的发生时机和过程是怎样的呢?应该是先Shutdown Database(关闭数据库)、然后Startup mount(打开到装载)后由System Monitor Process(系统监控进程)自动进行Instance Recovery(实例恢复);恢复的过程是对已经Commit(提交)的Transaction(事务)进行Redo(重做),而对未Commit(提交)的Transaction(事务)进行Rollback(回撤)。
1.2 采用英文版软件系统和API帮助系统
计算机类课程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中,经常需要采用一些软件系统。比如在《程序设计》等相关课程中的API帮助系统,《大型数据库技术》中的Oracle数据库系统等等。通过坚持用英文原版的软件系统和API帮助系统,能有效的将一些英语词汇渗透给学生。
1.3 构建IT认证考试培训中心
计算机类的很多课程有IT认证,这些认证全都以英文的方式命题和组织考试。比如对应《大型数据库技术》课程的Oracle的OCA、OCP认证以及IBM的DB2数据库认证;对应《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课程的HP Mercury QTP、QC和Load Runner的认证;对应《Java程序设计》的JEME认证;对应《计算机网络》的CNNP认证等。这些认证考试对渗透学生的专业英语技能具有很大益处。2010年5月,经过努力,争取到Oracle公司在大连民族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建成本院)设立Oracle WDP实验室,这是Oracle公司在大连市高校中设置的唯一的一个实验室。该实验室可以支持对在校学生的Oracle OCA、OCP的认证培训,从而对于推进我校的计算机类的双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构建立体的语码转换双语教学体系
充分利用课下环节,组织以学生为主导的、立体的课下渗透式双语教学体系。这种立体的渗透体系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等4个方面:在读上,通过科技文献的翻译活动,系统的建立起本专业领域内的基本语码转换表;在此基础上,组织专业英语的辩论赛,以巩固效果和加强听、说能力;再结合本专业的前沿技术讲座课程,让学生就本专业的一个技术发展方面,自己书写英语小论文,从而使学生由以前的读、听、说到能利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本专业的一个观点鲜明独立的小论文。
2.1 组织科技文献翻译活动
笔者曾主持多次科技文献翻译活动,学生感觉参加这些活动的收获较大:一个学生说“没想到自己还真的能读懂这么长的英语文献,并且能用汉语将它翻译出来,真的很有成就感”;还有的学生说“结合自己专业知识,阅读一些相关文献,慢慢的自己不再依赖于中文的帮助文档和资料,感觉自己学的英语真的有用了”。
科技文献的翻译应主要在低年级的学生中展开,因为这些学生的可塑性强,科技文献翻译活动能有效带动学生阅读专业英语文献的热情,增强英语专业文献阅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起基本的专业英语阅读的习惯。
2.2 组织专业英语辩论比赛
科技文献的翻译能有效而系统的建立某个学科的语码转换表。但是,这种能力的培养多是书面的,需要加强口语的应用,才能真正有效的巩固学习效果。英语专业辩论可以就本专业内的某个前沿问题展开,最好结合科技文献的翻译,这样能形成一个连贯的体系,并能有效而系统的巩固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内的语码转换表。
2.3 书写专题小论文和实验报告
在实践课程中,使用双语的实验指导书,并让学生提交英文实验报告,使学生在读、听、说的基础上逐步培养用专业的英语词汇组织起短文的能力。结合本专业的前沿技术讲座课程,让学生就本专业的一个技术发展方面,自己书写英语小论文,从而使学生由以前的读、听、说层次转换到能利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本专业的一个观点鲜明的小论文的层次。
3 经验总结
笔者曾主持过多次课外双语科技文献的翻译活动,得到的经验是应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精心挑选课下活动的主题和资料。这些主题和资料应满足一些条件,首先是不能太艰深,如算法类的文献就不合适,因为这些文献即使是中文的,学生都可能读不懂,会使学生的热情受挫。即使在老师的强制要求下勉强的完成任务,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工程类的英文文献最为适合,它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比如笔者组织了DirectX10游戏编程方面的翻译工作,有很多学生在翻译一部分内容后,完全理解了这部分内容,并且将其中的程序代码也在自己的机器上调试通过了。这个学生后来反馈说“通过活动,将以前的很多不会的英语词汇跟中文词汇对上了,并且也学到了很多编程的知识”。他还说“以前在做DirectX的编程的时候,查询API的时候查的都是中文的资料,通过这次活动,感觉自己完全有能力去查英文原版的资料”。
(2)建立教师与学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交流的机制。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科技文献的翻译应该摒弃那种散兵游勇式的教学方式。因为这种教学方式没有形成一个竞争的氛围,也不能创造一个学生互相交流的环境。学生遇到问题后不能及时的解决和交流,将严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为学生建立QQ群、定期组织与学生交流等方式来解决。
(3)低年级的学生具有可塑性强、学习热情高等特点,可向低年级转移。以前的模式都是高年级的学生中展开,后来发现,高年级学生的英语能力已经成型,并且由于忙于找工作或者考研,学生的参与热情普遍不高。而低年级的学生有很大的可塑性,及时对他们进行双语渗透,将能建立起专业语码转换词汇表,从而能提高其阅读和使用专业英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进而能很好的培养其良好的专业英语阅读和使用习惯。
4 效果反馈
(1)课堂双语教学学生反馈比较好。在反馈调查表中,有的学生说“王老师在课件中插入大量的英语单词,有时候还在板书中列出一些单词,并且朗读或者请同学朗读这些单词,让同学更好记忆”;还有的学生说“在课堂上,在做习题时,会将语码转换穿插在题目中,或者在讲题目时,提供答案时,在口头上进行语码转换”。
(2)组织了多次课下科技文献翻译活动,出版了一本科技英语译丛。每次看到学生打印出来的英文稿被红笔标得一片红,就有一种由衷的欣慰感。一个学生说“没想到自己还真的能读懂这么长的英语文献,并且能用汉语将它写出来,真的感觉不可思议”;还有的学生说“结合自己专业知识,阅读一些相关文献,慢慢的自己不再依赖于中文的帮助文档和资料,感觉自己学的英语真的有用了”。
(3)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外语能力得到提高。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软件03级学生的四级一次性通过率仅达到15%,而软件07级的四级通过率超过了50%。
5 结语
研究和探索适合各专业特点的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模式,是各专业面临的一个迫切任务。本文根据计算机类课程的专业特点,提出了计算机类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几点实施措施,以期对计算机相关专业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1]蔡明德,刘振天,刘玉彬,等.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新模式[J].2007,9(332):90-94.
[2]刘玉彬,张树安,宋敏,等.民族高校多层次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C].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08:184-191.
[3]李晓梅,刘振天,宋敏,等.应重视语码转换在双语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8(2):82-83.
The Research of Bilingual Teaching Based on Language Code Transfer for Computer Science Specialty
WANG Peng-jie,LI Wei,SONG Hai-yu,LI Xi-zuo,LI Xiao-mei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Engineering,Dalian Nationality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605,China)
The advance of computer science is producing lots of new words which are often limited in fields of computer science.These words often bear the new techniques information.According these features,we propose several bilingual teaching organization modes,which may make some sense for the bilingual teaching of computer science for domestic university.
bilingual teaching;language code transfer;computer science specialty
G642.0
A
1009-315X(2011)03-0316-03
2010-10-28;最后
2010-11-04
2009年度大连民族学院双语教学改革项目(YT-2009-10)。
王鹏杰(1978-),男,河南周口人,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图形学研究。
(责任编辑 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