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分析视角下借款费用准则探析
2011-08-15九江学院欧阳小明张梦梦
九江学院 欧阳小明 张梦梦
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执行的借款费用新准则,在可予以资本化的借款范围、可予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折价溢价的摊销方法等方面有了较大的变化,从而使资产成本和当期损益在计量上产生差异,进而对企业财务产生诸多影响。本文从财务分析视角下看待其变化,帮助企业改善财务状况,避免财务风险。
一、积极财务视角下的借款费用准则的变化分析
(一)改善企业资产负债表的财务状况 旧准则规定,只有发生在固定资产购建过程中的专门借款费用,在符合资本化条件下才予以资本化;发生在其它如投资性房地产、无形资产及存货等资产的生产和购建活动中一般借款费用一律不予以资本化。这一规定,必定会使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和符合资本化条件下投资性房地产、无形资产及存货的成本低于实际发生数,导致这些资产入账价值的偏低,从而降低了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的总额。新借款费用准则,扩大了借款费用可资本化的资产范围,使符合资本化条件下的资产入账价值得以提高,从而增加了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总额。另外,新准则规定符合资本化条件下的资产的生产或购建占用了专门借款以外的一般借款,被占用的一般借款的利息费用在符合资本化条件下也应予以资本化。除上述变化以外,新准则规定,专门借款费用在资本化期间资本化金额,不再与资产支出相挂钩,资本化的金额以专门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减去将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存入银行取得利息收入或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后的金额确定。这些变化从导致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存货、投资性房地产、无形资产等资产总额增加,扩大了资产规模,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企业资产负债表的财务状况。
(二)提升企业利润表的经营成果 借款费用的处理原则有费用化和资本化两种。当企业的借款费用予以资本化时,其作为相关资产成本的一部分列入资产负债表,当企业的借款费用不能资本化时,借款费用计入企业的当期损益,列入利润表的财务费用,对企业当期利润产生影响。借款费用准则的变化,使借款费用可予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借款范围扩大。从资产范围来讲:新准则规定,应予资本化的资产包括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存货和无形资产等资产,由旧准则仅限于固定资产的范围扩大到存货、无形资产等范围,资本化的对象范围扩大;从借款范围来讲费新准则不仅包括专门借款,还包括为购建或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了一般借款发生的借款费用,且专门借款发生的利息资本化金额不再与发生在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上的支出挂钩。而旧准则出于谨慎和稳健的考虑,相关规定都较为严格,目的是为了防范企业将大量的借款费用计入资产,从而虚增企业的资产价值及盈利,以达到粉饰财务报表。旧准则对借款费用予以资本化的资产和借款范围进行限制,并不能真正反映借款费用的业务实质。而新准则资产、借款范围资本化范围的扩大,更能反映经济业务实质内容,不仅可以增加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价值,同时也减少了企业的财务费用,相应地提升了企业利润表利润总额,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各个期间的经营成果。
(三)扩大企业投资规模 新准则除对所有构建固定资产的企业有影响外,还对存货可予以资本化的企业产生影响。在存货方面涉及资本化的企业,主要是船舶、生产大型设备的制造业,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企业等。借款费用准则的变化可能对这些企业在财务决策上产生较大的影响。从筹资角度来看,新准则扩大了可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和借款范围,减少了企业当期损益,可能导致这些企业大举借债。另一方面,固定资产资本化的借款范围的扩大,借款利息计入资产成本,减少了企业当期损益,增加了利润。这一结果,也会导致企业增加借款,扩大企业投资规模。从投资角度来看,由于项目投资占用资金的利息等费用,可以资本化,,可能会使投资者扩大可符合资本化条件的项目投资。
二、消极财务视角下的借款费用准则的变化分析
(一)使资本结构不合理 新准则对一些企业来讲,可能导致借入资本的比例偏大,改变企业原有的资本结构,造成资产负债率偏高。我们知道,企业在投资回报率较高的情况下,利用财务杆杠系数,通过借入资本,提高自有资本利润率,很多企业在初期快速发展阶段,通过接入资本,实现企业扩张。但我没知道,如果资产负债率过高,借入资金资本大于企业息税前利润时,借入资本就会侵蚀自有资本有可能息税前利润不足以支付利息,企业可能面临财务危机,甚至资不抵债,导致破产。因此要合理地利用债务融资,配比好债务资本与权益成本之间的比例,对降低综合资本成本,获取财务杠杆利益和降低财务风险是非常关键的。
(二)虚增资产和调节利润 从新准则来看,企业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虚增资产和调节利润:
第一,新准则规定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三个条件,即资产支出已经发生、借款费用已经发生,以及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或可销售状态所必要的构建或生产活动已经开始。在这三个条件中,只有借款费用已经发生这个条件具有刚性,其他两个条件具有弹性,企业轻而易举做到。因为在三个条件中,只有借款费用已经发生,企业处于被动中,其他两个条件,企业处于主动中。因此,只要借款费用已经发生条件已满足,企业就可以在时间上提前资本化,从而使企业虚增资产,减少利润。
第二,新准则强调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时应当停止资本化。何为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主要涉及一些技术问题,没有具体标准衡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以控制。因此,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延长资本化的时间,从而使企业虚增资产,减少利润。
第三,企业资金有自有资金、一般借款和专门借款。新准则规定:借款费用只要满足资本化三个条件,就可以资本化。专门借款支出资本化不和资产支出相挂钩;一般借款支出资本花需和资产支出相挂钩;自有资金支出不需资本化。新准则没有规定资金的使用顺序,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安排资金的使用顺序。在可予以资本化的资产占用的资金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的资金使用顺序,资产可予以资本化的金额不一样,企业可以调整借款费用可予以资本化的金额,可调增资产,减少利润,也可调减资产,减增利润。
三、借款费用准则变化所带来消极影响的消除建议
(一)优化资本结构 新准则对一些企业而言,可能导致借入资本的比例偏大,改变企业原有的资本结构,造成资产负债率偏高,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因此必须调整现有资本结构。在调整现有资本结构时,先要确定最优有资本结构,找出它与现有资本结构之间的差异,确定调整目标。在确定调整目标之后,管理者这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是迅速调整资本结构,还是逐渐调整资本结构。资本结构的调整方法与企业现有资本结构关系密切,在确定调整方法的过程中,必须区分两种情况加以分析:一是财务杆杠过低时资本结构调整;二是财务杆杠过高时资本结构调整。对于财务杆杠过低的企业,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企业资本结构调整方式:第一,最佳资本结构是否具有确定性。如果最佳资本结构具有确定性,宜采用迅速调整资本结构方法来优化资本结构,否则采用逐渐调整法来优化资本结构;第二,企业在行业中是否具有可比性,如果可比性较强,宜采用迅速调整资本结构方法来优化资本结构,否则采用逐渐调整法来优化资本结构;第三,企业是否保留适当的筹资能力。如果管理层重视保留适当的筹资能力,宜采用逐渐调整法来优化资本结构,反之采用迅速调整法来优化资本结构。对于财务杆杠过高的企业,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企业资本结构调整方法:第一,最佳资本结构是否具有确定性。如果最佳资本结构具有确定性,宜采用迅速调整资本结构方法来优化资本结构,否则采用逐渐调整法来优化资本结构,这一点与财务杆杠过低时资本结构调整法相似;第二,是否面临破产分险。如果面临较大的破产风险,宜采用迅速调整资本结构方法来优化资本结构,使企业尽快摆脱破产风险的威胁。
(二)完善开始资本化和终止资本化的条件 具体表现在:
(1)完善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的条件。新准则规定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三个条件中,对于资产支出已经发生这一条件,应制定资产支出金额的标准,即根据购建的固定资产或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存货预算资金总额,确定一定比列,资产支出只有达到或超过这一比例,才能确定符合这一条件;对于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或可销售状态所必要的构建或生产活动已经开始这一条件,应制定工作量标准,即应根据完工百分比法确定一定的比例,构建或生产活动所完成工作量只有达到或超过这一比例,才能确定符合这一条件;只有这样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三个条件,才能真实的反映经济活动的本质,才能准确地对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加以计量。
(2)完善借款费用终止资本化的条件。新准则强调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时应当停止资本化。何为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主要涉及一些技术问题,应制定相应的技术衡量标准,防止企业最大限度地延长资本化的时间。
(3)明确资金的使用顺序。对于自有资金、一般借款和专门借款,如果企业安排资金使用顺序不同,资产可予以资本化的金额也不同,将导致资产成本不可比,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为保证信息的可比性,准则应对企业安排资金使用顺序加以规定。
(三)建立全面资金预算管理 企业应建立以现金流预算为核心、财务预算和筹资预算为重点的全面预算管理系统,防止企业盲目借款,有效避免财务风险。
(1)现金流预算。现金流预算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准确的现金流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财务预警信号,使经营者及早采取风险防范措施。为了使现金流预算更加准确,企业应制定资金使用计划,准确预测未来现金流入量和流出量,建立滚动式的周期现金流量预算。
(2)筹资预算。筹资预算是企业关键环节之一。企业项目投资前应充分考虑筹资风险,根据企业现金流转情况、企业偿债能力和资金综合成本,确定筹资规模和资本结构,选择筹资方式,制定筹资预算。
(3)财务预算。主要是对企业筹资和投资、收入和支出等作出具体安排。企业应以资本预算为基础,以利润为目的,以现金流量为核心编制财务预算,在执行过程中,要求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严格执行预算,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发挥财务预算的预警监督作用。
[1]刘淑莲、牛彦秀:《企业财务管理》,东北财大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