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实践的人民性和科学性

2011-08-15本刊课题组

重庆行政 2011年6期
关键词:人民性公平正义民生

□ 本刊课题组

重庆实践的人民性和科学性

□ 本刊课题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发展的人民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这种统一隐含着这样的政治逻辑: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是衡量中国道路的经度,一脉相承;普遍规律性的最大尊重是衡量中国道路的纬度,一以贯之。重庆实践以其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丰富内涵,深刻地影响着重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影响着重庆广大群众、党员、干部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拓展、深化和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1]因此,人民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不仅是重庆实践创新的内在逻辑前提,而且是重庆实践创新的基本价值归宿。这种统一性内在地规定了重庆实践在发展理念上要实现“以人为本”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在发展路径上要实现“正义公平”与“做大做强”的统一;在发展目的上要实现“人民共享”与“科学发展”的统一。重庆实践在这三个方面的统一,便是人民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统一,也是重庆实践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生动诠释。回顾重庆实践创新,可以自豪地说,重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314”总体部署为总纲,以人民幸福为追求,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充分体现“人民性”和“科学性”的新路子。

解放思想,凝聚共识。历史和经验已经明证,实践需要理论作指导,发展需要正确的思想指明方向。科学理论能指导成就伟大的实践,正确思想能指导实现伟大的事业。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解放思想要靠人,解放思想后有所作为也要靠人。重庆市委、市政府将解放思想贯穿于加速重庆崛起的伟大实践中,将解放思想凝聚在科学发展的共识中。2008年,一场“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蓬勃开展于巴渝大地,用一场头脑风暴式的大讨论达成了以重庆“加快”“率先”发展为特征的“重庆实践”的改革发展共识。这些共识包括:重庆要取得更大发展,关键在解放思想,核心是扩大开放;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是做好重庆工作、解决“重庆问题”、落实“314”总体部署的动力之源;只有继续解放思想,才能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民生是和谐之本,稳定之基;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关键在班子、在领导,各级领导班子要不断开拓创新。通过这些共识,重庆将重庆区域发展与国家战略(“314”总体部署)紧密结合在一起,明确了重庆实践的“四个有”,即事业有核心、行动有动力、发展有标尺,执行有抓手。解放思想基础上的“四个有”明确了重庆实践以“314”总体部署为统领,以改革开放为核心,以民生改善为标尺,以广大党员干部素质提升为抓手,这是重庆实践创新的基本路径和方式。就根本而言,“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将党的建设的先进性和人民群众的创造性科学地结合在一起,为重庆实践向纵深发展吹响了号角。实践证明,正是将解放思想贯穿重庆建设发展的始终,以思想解放引领社会实践,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大胆闯、大胆试,不断有新的视野、新的观念、新的思路、新的举措,重庆才不断开创建设发展的新局面。

民生导向,科学布局。一个区域的发展,只有从科学发展布局的坐标上去认识,才能准确把握;一个社会的变革,只有源于人民群众的共同呼声,才有生机活力。重庆实践将科学发展观融入发展之中,形成了“五个重庆”战略决策;将人民的诉求融入城市发展之中,形成了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之路”。重庆实践科学地将“为谁建设重庆”和“怎样建设重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一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治理等完整的制度设计描绘了重庆发展的路径、方向、格局。其一,“三项制度”(基层党组织书记每周一次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每年两次进家入户走访群众制度、群众意见定期办理反馈制度)和“三项活动”(三进三同、结穷亲、大下访)整合推进,将党的群众路线与新时期的工作实践相结合,广大党员干部体民情、察民意、解民忧,党风建设和政风建设双效提升,用党员干部的效能提升政府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其二,“五个重庆”建设和“民生10条”的组合将重庆发展的大格局与百姓民生紧密结合在一起。 “五个重庆”是以现代城市理念推动城市转型升级;“民生10条”的出台则将“五个重庆”战略下的社会改革制度化、系统化,为公共产品的供给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其三,为了加强社会管理、改善百姓民生、营造和谐的发展环境,重庆大力开展“唱读讲传”和“打黑除恶”活动,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地提升社会管理能力,创新了以民生为核心的社会管理模式。其四,“一圈两翼”的内生统筹发展与“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结合,描绘重庆改革发展的内外大格局,实现经济内生发展与外在延伸的对接,力促重庆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以城带乡“一圈两翼”是实现“加快”和“率先”的战略平台,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版图的重新编织,更重要的是资本与资源在区域空间上的重新配置,经济与社会发展在区域之间的合纵连横;改革开放是重庆发展的秘诀[2],重庆积极打造了“一江、两翼、三洋”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真正实现“走出去”和“引进来”。任何改革的成功,都是一个系统的战略思维,是基于自身客观认识基础上的科学筹划。重庆实践的成功就在于“以人为本”的全面制度设计,在于“实事求是”的科学自我认知和合理战略布局,具体做到了 “多点布局,一体推进”。由此可见,重庆实践是根植于民众参与、民众获益的发展思路,是以“民生改善”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格局的探索,是“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施。

公平正义,理性发展。如果说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那么公平正义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如果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天职,那么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就是政府的良心。理性是科学的精神,科学是理性的表达。一个地区和城市的发展,需要有一种理性的科学精神,将市民福祉的增加与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让市民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这种理性的发展,不仅是民众的需求,也是政府合法性获取的基本途径。过去3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模式是追求GDP的高速增长,这带来了沿海经济的腾飞,但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不平衡和社会不公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正在影响着制度的合法性。“共富12条”为重庆“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之路”确立了奋斗目标,即“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3],并将其提升为重庆发展的整体战略。重庆实践将政府天职与政府良心统一在政府行动中,用理性发展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用公平正义实现善治良治。“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提出,标志着重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庆逻辑”更加清晰。即,实现两个协同——“发展成果的全民分享与经济的整体增长相协同”、“发展成果的全民分享与政府合法性获取相协同”。以缩小三个差距、保障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人的尊严为中心和目标的重庆发展模式,为我国更加纵深地推进改革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新视觉和新框架。“缩差共富”是重庆在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上的新思维,即注重公平也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效率,也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正如薄熙来同志在市委三届九次全委会的讲话中所说:把经济规模做大的榜样很多,但缩小差距,实现共富,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重庆市委市政府以“发展是硬道理”为前提,坚持“共建、共享、共富”民生导向的发展路径,反对平均主义,防止两极分化,实现效率与公平兼得、又好又快与公平正义相统一,用科学创新的思维破题 “中国现代化的陷阱”。重庆科学谋划发展,量化性地提出促进共同富裕的主要目标:到2015年,全市经济总量与居民收入同步倍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5∶1左右,“圈翼” 发展差距缩小到2∶1左右,基尼系数缩小到0.35左右,基本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这是公平正义、理性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逻辑结论。

重庆实践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进行的一种区域性的极富创新的探索,它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路径。在具体实践设计上,重庆始终着眼于科学发展观在重庆落地生辉,创造性地将重庆的行动纳入国家的战略。从“314”总体部署提出率先西部全面小康的总体目标,到“三号文件”提出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要求,国家对重庆的定位无不彰显着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和科学发展的迫切期望。民生导向发展道路是重庆的最新回答,找到了一条统筹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与民生幸福不断提升的崛起之路。因此,重庆实践是以民生为本的人民性与统筹发展的科学性的统一。

[1]张新华 宋英俊.“中国道路”与“重庆实践”[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42页,2011.8

[2]改革开放是重庆发展的秘诀[N].重庆晨报(第五版).2011年12月8日

[3]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关于 《中共重庆市委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的决议[N].重庆日报.2011年7月22日

执笔人:张 波

责任编辑:新 华

猜你喜欢

人民性公平正义民生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
关爱弱势群体 维护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