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分利用统筹城乡政策,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加快推进黔江两个核心目标实现

2011-08-15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区长

重庆行政 2011年6期
关键词:黔江城乡建设

□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区长 吴 忠

充分利用统筹城乡政策,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加快推进黔江两个核心目标实现

□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区长 吴 忠

重庆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为黔江作出了“建成渝东南地区中心城市、率先在渝东南地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部署。实现这一战略部署,是黔江人民的共同夙愿,是历史赋予黔江区委区政府的神圣使命,更是黔江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黔江各项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实现“两个核心目标”,坚持“两个核心目标”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同步推进,相互促进。

一、实现两个核心目标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黔江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抓住了“十二五”这五年,就可以为黔江长远发展打下框架、奠定基础。具体说,主要有三方面的机遇:一是面临极好的宏观环境。从国家层面看,继续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在国家层面正式启动规划和建设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国务院颁布《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将武陵山片区确定为首个先行先试片区;这些都是黔江面临的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从市上层面,市委市政府实施“一圈两翼”战略,倾斜支持“两翼”发展,特别是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把黔江建成渝东南地区中心城市的决定》(渝委发〔2010〕36号),进一步明确了黔江在全市发展和城市体系中的战略定位,给予大量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2011年市委三届九次全委会又出台《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这既是在全国率先探索解决共同富裕这一世界难题的创举,也是对黔江在“十二五”实现全面小康的有力保障。此外,重庆当前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黔江到主城的交通条件已完全改善,作为全市六个中心城市之一和渝东南一“翼”的中心,必将大量接受主城辐射而迅速发展。二是有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政策机遇。近年来,重庆落实“314”战略部署,创新探索出了一条以民生为导向的统筹城乡科学发展新路,在全国率先实施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缩差共富、万元增收、地票交易、三权抵押、保障住房建设、微型企业等一系列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的实施必将有效带动黔江快速发展,为黔江实现“两个核心目标”提供政策和机制保障。三是有较好的发展基础。通过历届党委政府和全区人民的不断努力,黔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取得了根本改善,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交通问题得到彻底解决,集铁路、高速公路、机场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基本成型。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均首次突破100亿元,“双35”中心城市规模和500亿工业产业集群正加速构建,黔江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全区上下团结一心,克难奋进,全力为实现两个核心目标而共同奋斗。

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黔江实现两个核心目标面临的挑战也十分严峻。一是基础差、底子薄。黔江是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区,发展基础仍然十分薄弱,发展水平仍然十分滞后,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经济总量和城市规模在全市6个中心城市中都是最小。二是要素制约突出。黔江多高山深谷,可用地少,土地整治成本高,招商引资成本大;金融聚集能力不足,资金供需矛盾突出;人才紧缺,尤为缺乏适应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方面的经营管理人才。三是竞争激烈,发展压力大。一方面,区域竞争异常激烈,黔江与发达地区的相对差距还在拉大;另一方面,面临双重构建中心城市和实现全面小康的双重任务,压力巨大,任务异常艰巨。黔江必须统一思想,认清形势,找准突破口,选准实施路径,咬定目标,坚定信心,用改革创新的思路,用攻坚决战的措施确保两个核心目标如期实现。

二、统筹城乡政策是实现两个核心目标的重要法宝

2007年重庆市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创新推动了地票交易、土地流转、户籍制度改革、微型企业、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改革,初步建立了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框架,创造了改革开放的“重庆奇迹”和科学发展的“重庆模式”。黔江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要实现两个核心目标,必须全力推进实施统筹城乡改革政策。

(一)统筹城乡政策是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强大引擎。黔江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解决三大核心问题:一是人口聚集问题,二是城市拓展问题,三是产业发展问题。通过实施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让大量有意愿、有能力的农民工转户进城,不仅可以快速聚集城市人口,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可以延长城市人口红利,为中心城市产业发展提供最必须的产业工人和商业服务人员。城市拓展必须有城市建设用地指标,通过统筹城乡地票交易政策,实施城乡土地增减挂钩,可以增加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缓解黔江区城镇用地矛盾,为中心城市建设提供用地保障。通过统筹城乡土地流转政策,实施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水平,可以为城市产业发展壮大提供充足的原材料支撑和保障。实施农村土地流转,扩大农村产业化规模,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为城市产业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二)统筹城乡政策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举措。实现全面小康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最关键和核心的环节就是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改革的实施,可从多个方面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一是地票交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通过农民集中居住,节约部分农村建设用地,节约的指标通过交易,直接增加农民收入。黔江区决定今后5年实现地票交易2.5万亩,按目前每亩售价17万元计算,扣除每亩整治成本2万元,可创造净收益37.5亿元,这就是农民直接的财产性收入。二是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减少了农民数量,有利于提高农民资源占有量,扩大农村人均耕地面积,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三是“三权”改革首次对农民的林权、房产、承包地进行物权确认,有效破解农村“融资难”。黔江区现有88万亩耕地、208万亩林地、10多万亩宅基地、1300多万平方米农房,保守估计价值在260亿元左右,即便按10%抵押,也可获得贷款26亿元,如能有效激活这些资产,抵押贷款用于发展生产、兴办企业,将会对农村、农业发展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四是土地流转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可大幅度增加农民产业收入;同时还可让农民获得租金和股金收入。土地流转使农民获得了租金收入,按600元/亩租金、人均2亩耕地计算,流转农民人均增收达1000多元。同时农民还可进入农业公司务工,成为农业工人,获得稳定的务工收入。

(三)统筹城乡政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保障。建设中心城市不是城里人的自弹自唱,还要城乡统筹,实现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医疗、养老、社保一体化建设,确保公共服务城乡全覆盖,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社会保障的差距,既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内在要求,也为中心城市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也必将为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必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保障。

(四)统筹城乡政策是实现两个核心目标的重要推手。统筹城乡政策将产生三股强大力量推动两个核心目标的实现。一是产生持续强劲的消费拉力。实施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使农村居民进城后真正成为城市居民,增加户籍意义的城市人口就是增加消费。据统计,一个农村居民一年消费约6000元左右,而一个城镇居民一年消费1.5到2万元,转户10万人便可每年增加消费1亿元左右。同时,农民收入的增加、城乡公共服务的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改善,都会有效增加居民的消费动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产生促进资源要素整合流动的合力。统筹城乡政策直接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相互流通。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通过地票交易,既缓解城市建设用地矛盾,又能实现城市反哺农村,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全面小康。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公路建设,实现畅通黔江,既能为农民的增收致富创造条件,又有利于城乡之间资源和要素合理流动,为中心城市建设吸纳各类要素资源提供通道。三是产生有机连接两个核心目标的内在粘力。建设中心城市和实现全面小康的侧重点一个在城市,一个在农村,统筹城乡改革的一系列措施则有机地弥合了二者的鸿沟,促进两个目标联动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实现。

三、用好用活统筹城乡政策,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黔江与武陵山和渝东南地区的其他县市发展基础相当,产业结构趋同,资源禀赋相似,如果与之同质化发展,黔江无明显优势。特别是当前全市各个区县和黔江周边地区发展势头强劲,区域竞争异常激烈,在百舸争流、不进则退的形势下,黔江必须错位竞争,用统筹城乡改革的思路,用好用活相关政策,后发突围,跨越发展。

(一)依托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打造最高品质的生态宜居城市。黔江建中心城市不能比规模,要比特色、比品质。黔江有打造最具特色、最高品质的生态宜居城市的基础和条件。城区依山傍水,自然生态优越,民俗文化丰富,气候温和宜人,很多到过黔江的知名人士都把黔江称为“天然氧吧”、“心灵家园”。特别是城市坐拥天然面积达20平方公里的城市森林公园、世界罕见的城市峡谷、峡江,这种独有的生态是黔江最大的优势。对此,黔江从三个方面推进,推动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一是用国际水准搞好城市和旅游规划。聘请国家顶级的规划设计专家——中规院和中山大学旅游学院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把城市旅游和宜居城市理念融为一体,打造“峡谷峡江之城、清新清凉之都、休闲养生之地”。二是高标准建设城市。引进碧桂园、中科等国内知名房地产企业开发建设新城,依托黔江特有的低山、傍水、森林、民族等条件,降低建筑密度,打造精品工程,努力把黔江建成“东方温哥华”。同时,按照建设一片、成型一片的原则,推进城市品质提档升级。三是推动城市管理上档升级。黔江已经获得了市级文明城市、市级山水园林城市、市级卫生城市三大殊荣,2011年集中开展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新华大道荣获全市“最美大道”称号,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区委区政府凝聚民心,广泛动员全民参与,正着力推进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五城同创”。

(二)避开土地资源短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不仅是建设渝东南地区中心城市的重要引擎,也是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黔江工业基础较好,拥有全市首家民族地区特色工业园区,初步布局了东方希望、江苏雨润等国内知名企业,材料、化工、食品等100亿元级骨干产业正在加速构建。但黔江山高沟深,土地紧缺,且用地条件极差,资源承载能力十分有限,发展传统工业产业受诸多条件限制,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走新型工业化之路。黔江正从三个方面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一是改造提升现有特色骨干产业,加快构建产业集群。加快PVC一体化8个核心项目建设,打造100亿化工园;引进北京嵩杰华荣公司投资60亿元建设铝加工一体化项目,打造100亿材料园;推进雨润集团新增投资16亿元完善养殖、屠宰、肉食深加工产业链,打造100亿食品工业园;引进浙江桐乡茧丝绸集团投资20亿元扩建缫丝工程,延伸发展纺织、印染、服装加工产业链项目,打造100亿丝绸服装工业园。二是着力发展新兴产业。依托科瑞南海制药,引进化医集团建设50亿现代生物制药园。依托空港和职业教育优势,谋划建立高新产业的研发基地,谋划建立各类行业数据库和数据结算中心;与两江新区、西永微电园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争取成为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同时,大力发展楼宇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用新型二、三产业来支撑区域性中心城市。

(三)发挥综合交通优势,构建武陵山区对外开放门户。交通是中心城市建设和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血脉。黔江交通区位优势显著,铁、公、机综合交通枢纽初步构建。特别是建成了渝东南地区唯一的4C级机场,更是黔江利用后发优势、实现错位竞争最稀缺的资源,是建设中心城市最现实有效的条件。黔江着力以机场为载体,进一步完善交通枢纽,扩大对外开放。一是加快完善对外交通体系。加快推进黔恩、黔梁两条高速公路建设进度,力争2012年正式动工渝怀铁路复线、黔张常铁路,加快推进重庆到黔江城际快速铁路的前期工作,确保到“十二五”末建成“一空三高六铁”立体交通网络和“四纵七横”陆上交通运输大通道。二是打造武陵山地区最便捷的航空口岸。区委区政府高瞻远瞩,加大财政投入,到重庆航班加密至每天一班,开通了黔江-上海、黔江-昆明航线。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航线培育,确保年底前开通黔江-北京航线,明年内开通黔江-成都、黔江-广州航线,力争到2015年旅客吞吐能力达到30万人次,努力建设武陵山地区重要航空门户和旅游中转港。同时,正积极争取建设黔江保税仓库、重庆海关分支机构、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中心和外事职能配套,推动口岸建设,形成对外开放的新通道。三是招大招强汇聚总部经济。引进中国银行、台州银行和渝东南地区首家外资银行——新加坡富登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引进投资10亿元的中山财富信托有限公司,引进全国连锁100强湖南嘉惠集团。2011年1~9月,协议引资369亿元,同比增长4倍;到位招商引资65.5亿元,同比增长1倍。

(四)综合运用统筹城乡政策,探索贫困山区缩差共富新路。黔江农村居住分散,山高沟深,这是造成农村长期落后、三个差距突出的根本原因。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实现缩差共富和全面小康,必须彻底改变农民散居在高山深谷中的状况,实现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集中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公共服务的一体化。一是构建“4个1”新型居住体系,激活农村新的生产力。综合利用户籍制度改革、地票交易、集镇发展、农民新村建设和扶贫、生态、地质灾害移民等统筹城乡改革系列政策,对居住分散、生存环境恶劣的农户按照自愿的原则实施开发性移民搬迁,着力打造1个中心城区、10个重点集镇、100个农民新村、1000个特色院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都围绕这“4个1”配套,既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又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二是以开展农村“三权”抵押融资为重点,大幅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未来5年实现“三权”抵押融资30亿元、“地票”交易2.5万亩,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80个。三是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到2015年,实现100%村通畅,建成1小时黔江,全面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推进保障性住房向镇乡和农村延伸,建设改造农村1000户保障性住房,实现所有镇乡保障性住房全覆盖。四是以创建创业型城市为重点,努力打造全市最充分的就业城市。大力发展微型企业,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老板创大业、干部创事业”的全民创业新局面。到2015年,新增微型企业8000户、新培育各类市场主体2万个以上,新增就业岗位16万个,全员创业活动指数达到2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建成创业型城市。五是以实施兜底救助为重点,实现在国家级重点贫困区县中实现率先摘帽。加大对落后乡镇的基础设施、产业培育、公共服务倾斜支持力度,对城乡低保户、农村贫困家庭、五保和三无人员、“一老一小”等4类弱势群体实行兜底救助,2012年在全市率先脱贫摘帽,为全国扶贫开发提供示范。大力发展“归雁经济”,探索“留守儿童”不再留守、“空巢老人”不再空巢的长效机制。

责任编辑:马 健

猜你喜欢

黔江城乡建设
国、市蚕桑“双体系”为黔江蚕业高质量发展献策
家蚕新品种“川山×蜀水”与“华康2号”在黔江饲养表现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城乡涌动创业潮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黔江精神探论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