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健康校园建设的意义及策略
2011-08-15刘平清
刘平清
论健康校园建设的意义及策略
刘平清
健康校园建设关系到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而也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健康校园建设过程中,应当通过抓阳光体育,来促进体质健康;抓校园文化,促进精神健康;抓习惯养成,促进行为健康;抓卫生服务,促进饮食健康;抓环境优化,促成健康氛围;抓组织保障,促进措施落实。
健康校园;阳光体育;校园文化;卫生;环境
自1985年以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呈下降趋势。尤其是2000年以来,6~18岁的学生中肥胖生所占比例高达15%,有的学校这个比例甚至突破了30%。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原本在中老年人身上才出现的病症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近年来也在青少年身上也时有发生。青少年患中老年病的年龄提前了10到20年[1]。针对这种状况,国家启动了青少年体质健康干预工程,出台了以“健康第一”为总旨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干预措施。各级各类学校也相继采取行动,通过全力打造健康校园,来进一步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一、健康校园建设的重大意义
健康校园建设关系到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国拥有2亿多在校学生,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兴旺发达,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的摇篮,根本目的是塑造和发展人,根本任务是使广大青少年得到人格和素质的完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最终目标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健康校园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
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后备力量。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和安宁,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一种特殊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学校更应该多一份责任、多一份关注、多一份贡献。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所以,建设健康校园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著名论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单位的发展,既需要硬实力,更需要软实力。硬实力是基础,软实力是关键。对于学校发展而言,其软实力就是一所学校特有的核心价值观和内在的品质及由此形成的特有文化。如果说硬实力是学校的躯干,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现状和规模,那么软实力就是大脑和灵魂,体现着学校的追求和理想。全力打造健康校园,是学校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有利于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以,建设健康校园也是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客观需要。
二、健康校园建设策略
(一)抓阳光体育,促进体质健康
体质是指在遗传变异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它体现了一个人的身体发育水平、功能水平、素质及运动水平、心理发育水平及社会适应能力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引导他们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也关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健康素质。健康校园建设,重点应打造青少年强健的体魄,努力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
为了切实提高广大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学校必须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积极响应“开展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号召,努力提高师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健康理念扎根于师生心中。
(1)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中小学应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其中,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应组织学生进行1小时集体锻炼,实行每天统一安排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认真做好广播操、开展集体体育活动。高校应加强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管理,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日常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次以上的课外体育锻炼。
(2)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各级各类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教学与活动形式,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努力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机能水平,提高运动能力,达到体质健康标准。教师的健康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广大教师应积极投身到“阳光体育活动”当中,坚持每天锻炼1小时。
(3)坚持办好体育文化节。学校应坚持每年举办一届体育文化节,举办多种形式的学生体育运动会。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推动竞技性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激发广大青少年积极锻炼的热情,确保掌握1-2项终生受益的运动技能,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4)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学校应认真贯彻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充分发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积极导向作用。
(二)抓校园文化,促进精神健康
“文化立校”是现代教育的显著标志。校园文化是师生的精神食粮,努力构建文明和谐、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充实广大师生的校园生活,促进师生精神健康,也是学校内涵品位发展的落脚点。
(1)创造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对学生情操的陶冶、心灵的美化、灵感的激发、智慧的启迪、素质的提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如整洁优美、品位高雅的校舍,能使学生心情愉快,滋生蓬勃向上的力量;体现文化主题的著名科学家画像、著名教育家名言警语、催人奋进的标语等,在体育活动场所塑造以体育运动为主题的雕像、标语等,能使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激起学习求知的欲望,达到精神世界的升华。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据调查,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约占20%[2]。2009年上海高校安全事故共造成24人死亡,其中自杀身亡的大学生13人,占本年度大学生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的54.17%[3]。2010年上海中小学非正常死亡学生79人,其中自杀死亡学生8人[4]。所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必须作为健康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学校应根据实际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学校应通过成立心理咨询辅导中心,设立心理问题信箱,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等举措,开展经常性的心理检查及咨询服务。
(三)抓习惯养成,促进行为健康
行为健康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在内的行为举止、思想、心理活动的文明与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不良生活方式的增多,导致一些慢性疾病的增加。从一定程度上讲,行为决定健康。因此,打造健康校园必须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抓起。
一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需要从小抓起,从校园抓起,并常抓不懈。首先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师德师风、行为规范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而,行为健康,教师应率先垂范。其次应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可充分利用爱耳日、爱眼日、世界卫生日等各种卫生纪念日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健康常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同时,应开展控烟活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引导成年人饮酒适度,禁止未成年人饮酒;制定健康行为指导方案,倡导健康作息,保持充足睡眠;提倡健康高尚的娱乐活动,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抓卫生服务,促进饮食健康
一个人的卫生习惯与其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许多疾病往往是因为一些不卫生的行为所致。卫生包括许多方面,如环境、饮食、运动、心理等。一个人要想拥有健康的身体,就必须注意各方面的卫生。良好的卫生习惯表现在一点一滴的生活小事中,如保持个人清洁卫生,勤换洗衣服,勤洗澡,勤剪指甲,饭前便后洗手,经常打扫环境卫生,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俗话说,“吃出来的疾病,吃出来的健康”,对于生活在校园这个大家庭的广大师生而言,饮食卫生更不容忽视。因此,抓好卫生服务,促进饮食健康,是健康校园建设的基础工作。
(1)加强校园卫生服务工作。学校是人群密集的场所,青少年是各种传染病的易感人群。学校应高度重视卫生工作,切实加强对校园卫生工作的领导,把传染病防治,特别是突发性、群体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及时有效处置作为学校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2)确保饮食卫生。学校应加大投入,大力开展食堂规范化建设,提高食堂规范化管理水平,加强对食堂的监控,确保师生饮食的卫生。同时,应进行食品营养研究,合理膳食搭配,确保师生饮食的科学合理。加强师生用餐引导,利用健康教育课等普及识别三无食品的知识,教育学生不随便吃零食,逐步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五)抓环境优化,形成健康氛围
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现代文明,形成正确的生活追求,而且还能净化情感,凋整心态,舒展心志。清新、整洁、文明的环境,可以让学生从心灵深处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充满文明气息的校园景观、优美的教学环境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产生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感。因此,学校应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确保教育教学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应注重打造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
(六)抓组织保障,促进措施落实
对于学校而言,校园是相对固定的,而学生就像流水一般来来往往。健康校园建设不能追求一阵风,必须长抓不懈,需要在统一认识、共建共享的基础上,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学校应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牵头制定健康校园各项行动计划,负责组织实施、协调指导、督促检查和考核建设工作。校内各部门应加强协作,确保各项措施得到落实。全校师生密切配合,以实际行动投身到健康校园建设,扎实推进健康校园建设。
(2)营造良好氛围。学校应加大健康校园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报刊、影视、校园网络等手段,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营造全员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浓厚氛围。
(3)确保经费投入。健康校园建设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尤其是校园硬件设施、校园环境、体育运动场地设施建设等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学校在经费安排上应统筹考虑,确保健康校园建设经费。
(4)提供人才保障。学校应根据实际设置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配备相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学生工作部门要设置心理咨询服务机构,配备相应的心理咨询专家或教师,为师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学校应配备足够的体育师资,满足体育教育教学与广大师生的体育健身需求。
[1]闻学良.锻造强健体魄[N].中国教育报,2004-07-29.
[2]高屹,等.北京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2).
[3]赵颖彦.去年21名在校大学生自杀13人不幸身亡[N].上海法制报,2010-03-19.
[4]陆梓华.2010上海中小学生安全报告:79人非正常死亡[N].新民晚报,2011-01-16.
G80-05
A
1673-1999(2011)23-0149-03
刘平清(1966-),男,重庆万州人,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万州404000)体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体育教育教学与管理研究。
重庆三峡学院教授(博士)资助项目“‘健康校园’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10ZZ-003)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