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现代财务报告中多种计量属性的和谐性
2011-08-15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何熙琼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何熙琼 许 多 王 沙
一、财务报告中存在多种计量属性的平衡分析
以四大报表为主体的现代财务报告体系中,表内资产、负债等项目在计量方式上缺乏一致性,割裂了财务数字加总与报告的逻辑;但是,现阶段财务报告生态环境中多种计量方式的长期共存,又使不同的科目反应了自身不同的经济特征,使财务报表反映出来的经济信息更加客观公允,对于信息使用者更具有用性。报表内部不同计量属性的数字相互加总是否有意义成为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
部分学者指出,失衡的财务会计报告将不同数字加总起来既缺乏理论的基础,也不符合逻辑,加总的数字更是没有任何意义,对于信息的使用者报表的数字既不是股东所投资的历史成本,也不是企业掌握的现时市场价值,更不是企业掌握经济资源未来收益的折现的现值。加总后的数字没有理论支撑,加总后的报表资产负债表难以体现企业掌握的经济资源的现状,再者不同计量方式所生成的综合收益数字也无法体现企业利用经济资源创造利润的情况。仿佛财务报告中存在的多种计量属性使得报表已经逐渐失衡,报表的有用性和逻辑严密性遭受到了质疑。令人疑惑的是,会计报表发展到今日,已经不可逆转,过去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报表已经不适合当今快速发展的经济以及多变的环境。而报表全部采用公允价值也同样遭到了学者以及实务界的反对,公允价值难以确认、具有很强的随意性都成为了公允价值作为基本计量属性的缺陷。
随着企业外部经济环境越来越趋于不确定,以及实体经济的虚拟化,尤其是金融工具的创新和衍生金融工具的广泛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被逐渐应用到财务报告中。而且,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只能唯一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所以“公允价值将是未来企业财务报告中唯一的计量属性,历史成本必将走出历史的尽头”的推断便悄然而生。但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公允价值成为众矢之的。美国的银行家甚至认为金融危机的责任归咎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财务报告中的使用,并且强烈要求停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但财务报告中全部使用历史成本,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现阶段,国际各准则体系包括IASB,GAAP等推崇多种计量属性为基础的报表,实证也证明以多种计量属性下的资产负债表以及综合收益表比传统的以历史成本单一计量属性为基础的报表更具有信息含量。在信息有用观下,多种计量方式共存使信息使用者能了解各资产或负债项目在不同的经济用途下各自的价值或者成本,换句话说,多种计量方式为主体的报表中各项目以经济用途为导向分别体现着自身的价值,随着财务信息使用者素质的提高,财务报表内涵更容易体现。所以,信息有用观下,多种计量方式共存的现代财务报告体系并没有完全失衡,反而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历史也证明,没有更利好的经济信息来刺激的资本市场很难具有活力。公允价值能走入历史舞台,很大程度来源于资本市场对于利好消息的巨大需求。而公允价值现阶段也并没有完全取代历史成本,而是在历史成本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的补充。财务报告中使用哪种或者哪些计量属性,取决于财务报告的目标以及成本收益原则,尤其是以财务报告目标为主要决定因素。
二、多种计量属性共存实质是经济属性的共存
会计报表不同的科目其经济实质是不相同的,不同的科目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其价值,通过不同的计量属性就是为了使不同的科目反映其背后的经济价值。经济属性决定价值属性。报表内资产项目是为未来取得经济收益的资源,也就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有控制的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股东权益又称净资产,是指公司总资产中扣除负债所余下的部分,是指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的之和,代表了股东对企业的所有权,反映了股东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资产是正的价值,负债是负的价值,资产是未来的经济流入,负债是未来的经济流出。但是不同性质的资产以及不同性质的负债带来经济资源的流入与流出的方式是不同的。各项资产持有的终极目的是利润,但是实现其自身的价值方式完全不同。现金是为了满足企业营运、投资、分红等各项活动的最具流动性的资产。其自身价值的实现依托于换入或者换出其他资产,或者支付负债项目等项目实现,其本身的数量就是最基础的货币符号,其账面价值就是其持有的数量,二者高度统一。存货是企业经营性资产中生产利润最重要的资产,存货的市场价值一般决定了存货的最终价值,但是存货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存货的取得或者生产成本,只有当存货的价格低于成本的时候,资产负债表上才体现存货的价格。而在损益表上,通过存货的价值既体现在主营业务收入中又体现在主营业务成本中,前者是以实际发生额入账,后者是以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推算得出。金融资产一般以公允价值计量,也可以以成本计量。固定资产既可以用成本计量,也可以用公允价值计量,其中公允价值包括了重置成本,以及未来现金流折现等价值。无形资产在特定的情况下也可以用公允价值计量。长期股权投资一般采用成本计量。而负债项目中,流动负债是未来流出金额总额,非流动负债是未来流出金额的现值。正是不同的计量方式体现了不同的科目的实现其自身经济价值的方式。
三、基于信息有用观下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历史信息存在一定的反馈价值和预测功能。历史成本不仅仅是反映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等信息,正如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1号所写到的,“编写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主要是反映已发生的业务和事项的财务结果。信息主要是事后的,但它的使用者可借以预测未来,或用以证实或否定以前的预见。”而且,从权益投资者的角度出发,财务报告的目标应该能够最大程度的有助于投资者估计企业的整体经济价值,从而将估计值与市场价相比较后做出买卖决策。这样,估计企业价值就显得非常重要。
现代的估值模型均以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为基础。而在该模型中,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会计盈余经常被用于替代现金流量,原因是配比原则的应用使得会计盈余更能体现企业未来的预期经营成果。在以历史成本计量的传统会计体系中,资产负债表并不是以反映资产和负债的现行经济价值为目的。相反,资产负债表金额与传统会计体系侧重于企业净收益的计量紧密相关。人们以历史成本计量交易,同时运用折旧、摊销等方法,其目的就是找到一个系统、合理分摊成本的方法。所以说,资产负债表中的金额与市价之间缺乏紧密联系并不能构成批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按照现行的财务会计模式产生的财务报表不可能直接提供企业价值的信息。当前的财务报表中并不能反映这种价值。现金流量表反映的是企业过去发生的而不是未来的现金流量变化,资产负债表中的净资产是对资产运用各种计量属性予以计量汇总后减去负债的净额,也没有反映企业的价值。即使采用单一的公允价值计量,且忽略对不存在活跃市场交易的资产公允价值计量上的技术性难题,就单项资产的公允价值也不能反映企业的整体价值。正因为如此,就连公允价值财务报告最著名的支持者之一Mary Barth也告诫说“不要期待一个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市场价值等于其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之差”。就上市公司而言,以企业发行在外的全部普通股乘以每股市价,得出的才是企业的价值,而这也并不是以会计信息提供的,主要是通过运用市场信息,只不过也以每股收益等会计信息为基础。而市场信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每天股市的开盘价和收盘价都在变化,所以说很难找到能够描述企业价值的指标。所以说财务报告的目标也不企图、也不可能向使用者提供企业价值和价值创造过程的信息。
历史成本计量下的净收益满足配比原则,符合财务报告目标中反映企业在会计期间内的经营状况的要求。公允价值实际上不是“价值”,而是价格,是对价值的点估计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其价值的变动,不反映企业真正价值的变化。
四、现代财务报告中采用多种计量属性是对历史成本的修正与改良
现代会计的发展史就是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广泛使用和不断修正史。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以其客观、可靠、可验证、不易被操纵等特征,一直以来都是提供财务报告主角。虽然经历过20世纪70年代最严重的通货膨胀的威胁(历史成本计量以货币稳定为前提),以及面对越来越多的金融创新和资产的虚拟化的无能为力等,但这也不能改变历史成本计量在财务报告中的地位。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经营状况越来越趋于不确定性,为了应对这种特别有可能存在损失的可能性,即风险,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使得资产减值会计最终形成。资产减值会计将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实际价值的部分确认为减值损失或费用,以反映客观存在的资产价值的减少,全面、公允的反映企业当前价值状况,揭示潜在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不否定历史成本,而是对其进行局部修正,最终的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资产是以购置成本为基础,但又不高于其当现时价格。资产减值会计是对历史成本的一次修正,这种修正正是为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而这种修正严格来说是一种非对称的修正,重点关注的是资产的减值,而对资产价值的增加却“熟视无睹”。
随着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特别是经济的虚拟化,使得价值会计最终出现。各种虚拟资产在市场买卖过程中,价格的决定更多的取决于虚拟资产持有者和参与的交易者对未来虚拟资产所代表的经济利益的主观预期,而这种预期取决于经济环境、行业竞争状况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这样就要求计量属性能够反映资产对称性变化,即高于和低于账面价值均予以揭示。公允价值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为虚拟资产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对于大多数实体资产来说,在未发生系统性变化之前,受到经济环境不确定性较小,仍然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公允价值不是抛弃而是修正历史成本。
五、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双重计量模式和谐于财务报告中
在决策有用的财务报告目标下,以权益投资者的企业价值评估为视角,传统收入费用会计体系下(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的净收益指标是估计企业价值模型中的关键变量,但资产负债表中公允价值的引入使净收益的计量失去了逻辑一致性,所以财务报告对投资者提供公允价值信息的最佳方式是单独披露,而不是表内确认。然而在表外披露的、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如果在企业全部资产和负债中所占比重较大,即符合重要性的质量特征的要求,这样就会影响到财务报告的完整性,进而影响财务报告的目标。可以通过财务报表列报的技术性改进,将财务报表专栏设置为“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和“合计”三栏,各项目根据反映物价的变动要求不同分开列报。
会计主体持有资产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同时考虑经营目标。有的资产是为了长期使用并非旨在出售,且没有活跃市场报价,所以最好和只能按照历史成本计量;有的资产虽有活跃市场的报价,但持有该资产是为了在合同到期是取得确定的现金流入(如债券),则应按摊余成本计量;如果持有的资产存在活跃市场报价,并且是为了在市场有利时出售,取得的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利得和损失(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则按公允价值计量。历史成本具有可靠性的信息质量特征,而公允价值则存在非常好的相关性信息质量特征,要实现决策有用的财务报告目标,仍将采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双重计量模式。在未来的会计发展中,必将会相辅相成,在实践着财务报告目标的道路上达到最终的和谐。
从会计恒等式看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要联系到利润表,必然要多种属性计量才能实现。资产等于负债加所有者权益,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都是资产的终极来源以及价值索取方。一方面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所产生的资产本身具有复杂性,且随着日常业务的发展,借贷方的不断变化,恒等式两边的科目必须反映其现时的经济价值,除非多种属性来计量,否则会计恒等式很难在保持经济意义的完整性的前提下保持平衡。另一方面,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对于资产的索取是对未来价值的一种索取,受托责任观下,资产的未来价值必然与自身经济特质相适应,那么资产必然以多种计量属性来计量。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业务越来越复杂,经济活动不断创新,单一的计量方式很难适应高速发展的经济环境。只有开放的会计理论体系,会计实务工作才能适时创新,不断为各方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用信息。多种计量属性下的报表必须加强信息披露。会计报表的终极目的是降低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单纯的数字,背后的经济实质越是复杂,计量方式越是多样,那么必然导致投资者的理解偏差。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加强报表的信息披露。实现表内信息和表外信息的配合,最终在提升报表质量的同时,提升表外信息的含量与质量。维护多种计量之间的和谐性只有通过增加信息的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