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劳动观的学习回报理性看待*
——“读书无用论”回潮现象的冷思考
2011-08-15陈匡明张小健
陈匡明,张小健
(赣南医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基于学习劳动观的学习回报理性看待*
——“读书无用论”回潮现象的冷思考
陈匡明,张小健
(赣南医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学习回报实质上是学习劳动的回报,而非成本投入的回报。认识上,不能把学习回报简单化为经济回报,更不能被庸俗化为学历文凭的回报。实践中,考量学习回报,不能只看就业难不难、收入高不高,更要对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反省;学习回报可来自外界,也可在学习过程中自我生成;学习无处不有,离开学校不等于放弃学习。动机上,追逐学习回报无可厚非,但不宜急功近利;对学习回报的美好期待,须把立足点放在学习劳动的扎扎实实、高效率地付出上,不搞盲目投入,不存投机之心。
学习劳动;学习回报;读书无用论;劳动力价值;人力资本
学习的回报问题,直接关系到学习的积极性能否持久调动、能在多大程度上调动。在就业形势极其严峻的特定社会背景下,2007年冒出的“大学生不如农民工有竞争力”的论调,曾一石激起千层浪;2009年重庆万名高中生“弃考事件”,又轰动一时。从人们的热议中不难发现:人们关注的焦点,归根到底还是学习回报问题;“读书无用论”作为对学习回报现实状况的沮丧反应,似乎正在社会弥漫。那么,该如何理性看待学习回报问题呢?长期以来,人们热衷于讨论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及高等教育质量等从属“回报机制”范畴的客观层面,而忽视了“回报认识”的主观层面;或因固守某种定势思维,习惯以成本投入为参照来考量产出(即学习回报)的多少,进而评判某个阶段的学习是值得还是不值得。此法容易产生误导,使人们陷入认识误区,也无益于端正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笔者拟从学习劳动视角谈谈有关学习回报的粗浅认识,愿有所启示。
一 学习劳动概念与学习回报实质
(一)学习劳动概念。这个概念人们虽接触不多,却早已存在学界,教育经济学领域的学者如邱渊、王书瑶、张学安、孟明义、廖泉文等,均在其著述中使用过该概念。众所周知,教育是一种精神生产劳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合作劳动的过程,如果受教育者不付出劳动,就没有教育可言。受教育者付出的劳动就是“学习劳动”,他们正是以付出学习劳动的形式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来的。此概念不难理解,但需要说明两点:(1)学习劳动与教师劳动相对应,构成教育劳动的一对范畴,但学习劳动概念一旦诞生,便超越了教育领域。学习劳动不仅存在于学校教育过程,也存在于日常生活工作中;不仅存在于学生身上,还存在教师身上,为教师专业发展所必须。总之,哪里有学习,哪里就在付出学习劳动。(2)学习不限于“读书”,学习概念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广。但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习惯把学习和“读书”等同起来,俗称学习为“读书”。
(二)学习回报实质。基本的学习条件、正常的学习过程,需要一定的费用投入做保障。劳动价值论,虽坚持“劳动创造价值”的立场,但强调“必要的费用”是劳动力价值决定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理论则坚持“资本创造价值”的立场,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增值是“投资”的结果。诚然,在一定范围内,成本投入增加,学习效果也将正向增长。但成本投入并非多多益善,它也存在一个“度”(即边际值)的问题,当成本投入超过“边际值”时,学习效果将不再延续正向增长,超额部分的投入是多余的,甚至可能起负作用。过多“物质和财力的投入,可能制约思想和精神的投入”[1]。另外,成本投入的“边际值”本身很难测定。若把学习回报定性为成本投入的回报,势必理论上难以讲通,实践上、认识上容易陷入误区,纯属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误解和生搬硬套。教育质量高不高、成本投入的产出大不大、学习效果好不好,最终都要转化为学习者的素质和能力并以它来衡量,即最终都要转化为劳动力价值的形成、人力资本积累和增值,并以它来衡量。而这个转化过程,终究只能通过唯一途径——学习劳动的付出——来实现。而学习回报,作为劳动力价值或人力资本的外在体现,它反馈的真实内容是一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即一个人学习劳动的质量和效果。综上可知,学习回报实质上是学习劳动的回报,而非成本投入的回报;我们对于学习回报的美好期待,须把立足点放在学习劳动的扎扎实实付出上,而不搞盲目投入,不存投机之心。
二 从学习劳动的形态透视学习回报
(一)学习劳动的外在形态
学习劳动的形态,是指学习劳动的表现形式。学习劳动的外在形态具有潜在形态、流动形态、凝聚形态三种。潜在形态是指附着在学习主体身上的学习劳动的能力和态度,旨在说明“愿不愿学”、“能不能学”的问题。流动形态是指学习主体对学习劳动的实际支出,具体反映“在不在学”、“努力不努力”的问题。凝聚形态是指学习主体劳动力价值的形成、人力资本的积累与增值的现实状态,反馈的是“学得怎样”、“效果如何”的问题。三种形态的合力作用,正是影响学习回报多少的深层次根源,在考量学习回报时,不可不察。
(二)学习劳动的时空形态
1.在校期间的学习劳动。任务是以学习间接经验、理论知识为主,辅之以实践操作。学生不管学什么、怎么学,都需要脑力与体力,都在投入学习劳动。这里需要指出,学习的真实效果与具有标签意义的学历文凭,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在校教育有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之分;学历教育又存在学历文凭价值相对性,它深受劳动力市场供求影响,就目前而言,学历文凭价值的理性回归乃大势所趋。
2.在工作生活实践中的学习劳动。实践是使用知识的过程,也是重新认识的过程,更是知识丰富发展的过程,此乃人们求知的普遍形式。毛泽东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2]人们在实践中投入劳动,取得某种劳动成果的同时,提高了素质和能力,这正是人们在实践中投入了学习劳动的结果。但这种形态的学习劳动是与具体实践的劳动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往往忽视它的存在,而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完全归结到具体实践的劳动付出上。诚然,具体实践中的劳动投入与学习劳动的投入并非泾渭分明,只有从结果分析中才能区分开来。
3.在业余时间的学习劳动。爱因斯坦曾说,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业余时间投入学习劳动的方向、程度、强度和效率不同,相同起点的人成长速度迥然不同。
从功能上看,在校期间的学习劳动,主要实现人力资本的积累;在工作生活实践中的学习劳动、在业余时间的学习劳动,主要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三种形态的学习劳动,均构成劳动力价值的形成途径,都应成为决定劳动力价值的要素。但是,三种形态的学习劳动并非孤立存在的“纯粹”行为。在校期间学习间接知识为主,也离不开实践环节;工作实践中的学习,既可与工作同步,也可发生在业余时间,既包含实践技能的熟练化,也可能是资料的查阅或理论知识的“充电”;业余时间的学习劳动,可能实践成分多一些,也可能理论成分多一些。
综上可知,考量学习回报,不能仅仅从就业、收入出发,还要考察学习主体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这三者深刻影响着学习回报;学习的真实效果,与学历文凭不是一码事,学习回报不能被庸俗化为学历文凭的回报;学历教育仅是众多学习途径的一种,提前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的人们,并不意味着放弃学习,以学习效率换取学习时间,或以学习空间换空间,在理论上实践上都是可能的;无论何时何地,高效率地、扎扎实实地付出学习劳动,才是硬道理。
三 学习回报的特点与形态
(一)学习回报特点。对学习回报的预期,影响人们对成本投入的承受力,影响人们付出学习劳动的态度和热情。学习劳动作为一种内化知识、内聚智慧的活动,其回报具有间接增殖性与迟效性特点。所谓间接增殖性,是指人们通过学习丰富知识、提升能力、提高素养,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又能提升国民素质、优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良性运作与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劳动的价值是“高于任何一种物质产品的价值,在时空上有高度的延伸性”[3]。所谓迟效性,是指人才的造就,即便是普通劳动者的培养,所花周期都很长,“出效益”几乎要若干年后才能见分晓。可见,急功近利不符合学习回报的规律。
(二)学习的外在回报。学习回报的形态是指学习劳动回报的表现形式,有外在回报、内在回报之分。所谓外在回报,是指人们通过学习劳动提升劳动力价值或积累人力资本,进而获得经济收入、荣誉、地位等显在性、功利性的回报。外在回报具有可见性、直接性,最为人们所关注。“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及“学而优则仕”等,是千百年来古代学子追求外在回报的典型形式与真实写照,构成他们“十年寒窗”的恒久动力。外在回报形式多样,经济回报只是其中一种,但在现代社会却又是最典型的一种,至于所从事职业受社会尊重与否、工作岗位体面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也以经济收入为支撑。因此,人们通常把努力学习看成是提高将来收入、改善未来生活、实现自身阶层垂直上升的首选途径。“人们早已认识到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学习收获与付出学习劳动成正相关关系。”[4]需要说明的是,“多学多得”仅仅是学习回报的基本态势,但并非唯一表现形式。现实社会中,学习的经济回报往往受众多主客观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甚至歪曲、扭曲,形成回报的国际差别、地区差别、性别差异、行业差别、专业差别等等。
(三)学习的内在回报。所谓内在回报,是指人们在学习劳动过程中所获得的精神充实与自我发展。与外在回报相反,它具有内隐性、精神性特点,是外界无法给予的非功利的、甚至超功利的精神回报。具体表现为:(1)人们在学习劳动过程、自身道德成长或学业进步中产生的精神愉悦、满足感、成就感、幸福感等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是每一位学习者都梦寐以求的境界。“只有当心灵忠实地拥护精神生活的事业,反对一种异己的或至少不令人满意的世俗的造作时,人的禀赋才能变成不只是一种被动的态度或单纯的劳动准备状态,而是成为一种完整的行动,成为真正的心灵运动”[5]。(2)人们通过学习劳动而获得智慧、人格的自我发展。学习劳动的一个“美丽”之处,在于促进学习者自我的自由、充分而全面发展。
综上可知,追逐学习回报无可厚非,但不宜急功近利;不能把学习回报简单化为经济回报,经济回报只是众多回报形式的一种;学习回报不仅仅来自外界,也可以在学习劳动过程中自我生成。
[1]胡弼成.学生发展:个体教育经济学的基本范畴[J].教育研究,2005,(5).
[2]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A].毛泽东选集(第一卷)[C].1966.
[3]庄平.论女性教育的社会回报[J].社会学研究,1996,(2).
[4]张学安.学习劳动与劳动力价值[J].当代经济研究,1998,(1).
[5][德]鲁道夫·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M].万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G41
A
1008-4681(2011)03-0123-02
2010-11-28
赣南医学院人才引进立项课题,编号:2008146。
陈匡明(1974-),男,江西南康人,赣南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张小健(1976-),女,江西南康人,赣南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学。
(责任编校:谭纬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