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普通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思考*
2011-08-15王月明
王月明
(长沙大学艺术系,湖南 长沙 410003)
对普通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思考*
王月明
(长沙大学艺术系,湖南 长沙 410003)
艺术教育是高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它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的教育作用。针对艺术教育的现状,可从确立机构、完善政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抓好课内外教学工作等措施出发来推动公共艺术教育走出现实困境。
高校;艺术教育;困境;对策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艺术教育理念的逐渐渗透,以及教育部1996年颁布《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最近又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2001年-2010年)》,这些文件都强调了大学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为我国大学艺术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为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好的平台,作为高校教师,要抓住这好的契机,积极开展高校艺术教育,把高校艺术教育提高到新的台阶。
一 艺术教育的本质和意义
当前教育的形态是民主的教育、多样性的教育,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而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高校美育中的一个重要科目。它对于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艺术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将音乐列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倡导“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而西方在中世纪发展了“七艺”(文化、修辞、逻辑学、算术、几何、音乐、天文)等,都指出了艺术教育对于人健全成长的重要性。因此,高校要实施艺术教育,就必须根据学生在不同时期,各种素质发展的要求,对艺术教育的任务、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等进行全面规划。以人为本,以教育培养为主,其终级目的是解决人全面素质发展的问题,使“感性的人”首先成为“审美的人”,最终成为“理想的人”,也就是思维和意志处于能动状态的人,即人性完美的人。
我们知道,社会离不开人,人是社会的主体,“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1]。人是构成和谐社会的最基本元素。大学作为先进文化传播和创造之地,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培养大量和谐发展人才的摇篮。高校学子是吸收、传承先进文化,推进社会文明的有力群体,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是高校教育的责任与义务。而艺术教育的独特功能就是通过各种艺术手段来培养、熏陶、感染学生,引导大学生接受艺术熏陶、进行艺术实践,帮助他们经历深刻的情感体验,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培养高雅情趣,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善于理解并和他人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和吸纳多元文化”[2],传承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一一这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艺术教育的本质和意义。
二 艺术教育的现状和困境
进入21世纪,高校艺术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论是教育的目标、形式、内容等都有不同以往的改变。大部分高校开设了艺术教育课程,组建了大学生艺术团,成立了艺术教育组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此同时,艺术教育在发展中显露出一系列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
第一,艺术教育机构、体制不健全,阻碍了艺术教育的发展空间。
现今各高校按照教育部精神,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给予了不同程度的重视和支持;但在实际行动中,仍是“思想上、口头上重视多,政策上、行动上支持少”。从主观上看,人们对艺术教育的认识还须提高;从客观上讲,学校还不能把很多精力放在艺术教育的长远发展工作上。因此,艺术教育在高校的地位不高,机构体制不健全,一般都挂靠在人文学院、艺术系、团委等位置上,故在管理上、财务上、教学上没有自主权,其自主发展的空间很小。
第二,师资队伍不稳定,课程因人而设,限制了艺术教育的授课内容。
由于艺术教育是公共选修课程,学院没有给予固定人数的编配,更没有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每学期授课人员安排不同,时常变化(一些教师因工作量不饱满才愿意上课),因而授课内容也不同,而外聘教师流动性很大,所开的艺术课程便时有时无,上课内容五花八门,杂乱无章,很难统一规范。
第三,授课受规模、人数、时间上的限制,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各高校艺术教育课在授课时间上大体都差不多,不是晚上授课就是周六、周日上课,在课堂教学规模上,由于人数(大班授课150-200人左右)和时间的限制,教师上课在组织管理上、师生互动上都比较费劲。一方面部分学生对这种公选课不太重视,学习积极性不高,主要是为了拿个学分,因而配合很少,另一方面,教师唱独角戏也索然无味,为了省事,有些教师不管教学是否需要,干脆从头到尾一个多媒体教学完事,形成了为直观而直观,喧宾夺主的“花架子”课堂,知识性、技巧性讲授少了;师生间对话交流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人机对话,更谈不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
由此可见,高校在德、智、体、美四方面教育中,美育仍然处在一个最薄弱的环节。
三 艺术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要全面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把高校艺术教育推上新台阶,在解决认识问题的基础上,必须采取一系列具体的措施:
第一,提高认识,重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确立机构和政策的完善。
首先要认真学习教育部颁布的《艺术课程方案》,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工作是美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亦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在沟通和形成各学科之间的各科联系方面,及对人的人文素质教育有不同于其他教育的特殊作用”[3]。爱因斯坦曾说:“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开拓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因此,要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转变其观念,使领导从思想上、口头上的重视,转变到实际行动中来,在政策上给予支持、确立艺术教育的机构、地位,在财务、科研、人员、工作量等政策上,给予其它专业同等的待遇和保障,才能给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好的平台。
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建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由于美育教师分散于各系部之间,教学人员变化大,因而尽快建设一支高学历、高素质、学有专长、结构合理的、稳定的专业教师队伍是重中之重,也是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与保障。同时,结合学校有关培养、激励的政策,通过培养、外派学习的方式,鼓励教师提高思想业务水平,如:鼓励青年教师考研、考博和现有教师的在职提高,通过多种途径培养青年教师,发挥老教师对青年教师“传,帮,带”的作用,鼓励老教师跟上形势的进步与要求,学习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推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迅速发展。
第三,抓好课堂内外的教学工作,推动艺术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首先,高校大学生来自于不同的省地、城乡,大部分同学不认识简谱和五线谱。其教学就应因材施教,对学生给予适当的知识性和技巧性讲授,辅以艺术观摩与欣赏,并展开深入有效的讨论,不断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着重培养学生的欣赏和审美能力。
其次,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开展课内外的师生交流,发挥网络的互动性的平台,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在交流中又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
再次,加大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力度。艺术实践课程强调整体性,开放性。它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各门艺术知识、其他学科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和情感的体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艺术社团活动中,既可以培养学生与人交往协调、和谐相处、团结合作的能力,又能让学生走出书本课堂、获取积极向上的审美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总之,高校艺术教育的不断提出与实施,已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十分良好的前景,高校教师应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积极探索有效的艺术教育教学方法投入到创新中去,大胆实践与探索,去寻求一种全新的适合自身及学生特点的教学之路。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M].1971.
[2]万丽君.坚持育人为本,推进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J].美育通讯,2007,(8).
[3]毕武利.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及启示[J].艺术教育,2006,(2).
J6
A
1008-4681(2011)03-0147-02
2010-12-02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0YBB020。
王月明(1961-),女,湖南益阳人,长沙大学艺术系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作者本人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