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确立人才资源科学发展观 培养高素质政工信息化人才*

2011-08-15石学兰

长沙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人才资源育才政工

石学兰

(长沙大学党委/院长办公室,湖南 长沙 410003)

确立人才资源科学发展观 培养高素质政工信息化人才*

石学兰

(长沙大学党委/院长办公室,湖南 长沙 410003)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政治工作的环境、对象和要求都发生了变化,这对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要确立岗位育才、超前育才、开放育才、创新育才、持续育才等符合人才资源开发的科学发展观,培养高素质政工信息化人才。

政治工作;信息化;人才培养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的信息化是一切信息化的基础和关键。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政治工作的环境、对象和要求都发生了变化,政治工作不再是传统的经验管理,而是成为科学。而从事这门科学工作的人就必须具有很高的素质。因此,就必须下大力气加速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政工信息化人才。

国内外不少的知名企业和部门在其编制体制中专门设立“人力和人事资源部”,通过对人才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利用和高效的配置控制,使其在信息化商战中已经凸显出重要的地位和强大的功能。思想是行动先导。根据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国家教育改革的走向,结合人才资源的实际特性,要培养出高素质的政治工作信息化人才,就必须确立以下几种符合人才资源开发的科学发展观:

一 岗位育才观

“岗位”说到底就是对人才的社会认可和价值实现,是对人才最好的实践锻炼和经历磨砺,也是对人才最好的认知检验和效能释放。政治工作信息化人才对政治工作具有的决策管理、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特征,决定了岗位培养锻炼的重要性。不论是在政治工作领导岗位,政治机关或基层政治工作者等管理岗位,还是在政治工作理论研究岗位,以及政治工作科学技术创新岗位,都应该主动自觉地把信息化研究纳入岗位实践中,不断强化岗位成才和任职创新,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岗位育才既有“练一练”的信心,也有“逼一逼”的勇气,“坐而论道”到头来只是个空,“扬鞭催马”才能迈开征程。各级领导干部和政治机关,对信息化人才应该本着“一般人才重视培养、重点人才重点培养、特殊人才特殊培养”的原则,敢于给位子,勤于压担子,真正把政治工作信息人才的“潜质”充分开发出来。

二 超前育才观

超前育才观就是将传统的有什么样的条件,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观念转变为有什么样的需求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新型人才观。今日的教育,明日的人才,办教育搞培训必须具有前瞻性意识。在当今变革的时代,知识更新与技术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教育要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与人才成长规律相适应,就必须加强教育的前瞻性。培育政治工作信息化人才就是要根据未来社会对政治工作的需要,利用融合了最新现代科学技术含量的教育手段,通过采取实践检验、论证展示、模拟推演等方式方法,进行高起点定向,全方位教学,多领域拓宽的复合性教育模式,超前打造政治工作信息化人才方阵。超前育人也是政治工作信息化装备发展的需要,当前很多部门已经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网上政工”,政工信息化的资源共享性正在推开,政治工作信息化系统也不断配备到政治工作部门。惟有这样超前培养出来的信息化人才才能成为政治工作信息化战场上的骄子。

三 开放育才观

当今世界,知识爆炸,信息涌流,谁封闭了自己,谁就等于蒙住了自己的眼睛,就会闭门造车,无所作为。政治工作信息化人才的教育培养,首先要面向世界育人才。实践证明,盲目自大,闭关锁国,是一种窒息教育的陈旧观念。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政治工作信息化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西方发达国家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一整套人才资源开发战略思想和方法,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政治工作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要树立开放办学的教育观念,尽可能站在世界变革发展的前沿培育人才,积极吸收外国的先进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工作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加速推进政治工作完成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跨越。其次,要联合共育人才。院校和用人单位要把信息化人才培养看成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院校要有依靠用人单位强化信息化人才实践锻炼的思想;用人单位要有支持和依靠院校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思想;而相应的领导机关,则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支持合力育才工作的顺利实施。此外,院校还应积极主动,经常派出政治工作者特别是一些政治工作理论研究者深入工厂、农村等政治工作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和掌握当前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抓紧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更新,努力提高政治工作教学的教育起点。用人单位也应借助院校的优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进一步加强院校教育和工作实践的有机结合,共同培育高素质的政治工作信息人才。

四 创新育才观

变革的年代是思想风雷激荡的年代,是知识涨潮扬帆的年代,创新成为知识经济的基本要求和内在动力,成为支撑一个民族的脊梁和灵魂,创新教育也就成为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谁培养了更多富有创造性的人才,谁就能够站在世界前列,谁就能够挺立在知识经济大潮的潮头。因而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信息型人才,是当前政治工作教育的神圣职责和历史重任,也是人才教育培养的根本出发点。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彻底摧毁了“固化教育”的藩篱,也打破了政治工作不需要太多“技术含量”的传统认识,政治工作信息化技术的实现,已经成为综合运用信息学、数学、工学等多门类的学科专业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的结果。一些诸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系统控制以及生命科技等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以及大量高新技术的不断出现,都已经开始成为政治工作信息化人才从事创新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因此,教育培养政治工作信息化人才就必须树立牢固的创新教育观念,走出传统教育的误区,冲破“固化教育”和“低层次教育”的障碍,更新教育的内容,改进教育的方法,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政治工作信息人才。

五 持续育才观

持续教育观就是要将传统的一次性教育观念转变为适时进行继续教育、持续培养的育才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终身受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观。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据有关资料显示:在18世纪知识更新的周期为80-90年,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为30年,如今已缩短为5-10年。而我们大多数政工干部都是只有一次院校学习培训,而有的甚至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培训,这就很难适应信息化变革的快速发展要求。此外,政治工作信息人才随着职务的升迁或岗位的变换,对认知结构的广度和深度要求也不一样,这就使继续培训和持续教育走上了时代的舞台。任何院校的教育都不可能“一劳永逸”,任何一个政工人才从走出校门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即将踏入另外一所院校的大门。因此,我国政治工作信息化人才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意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经常进行“能力充电”,不断发挥自身的信息潜力,切实履行好推进政治工作信息化发展的历史使命。

[1]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刘健伟,聂鑫.高校信息网络:无意识教育的有效载体[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03,(2).

G46

A

1008-4681(2011)03-0127-02

2011-04-06

石学兰(1962-),女,山东青岛人,长沙大学党委/院长办公室政工师。

(作者本人校对)

猜你喜欢

人才资源育才政工
《政工学刊》2021年优秀通讯员
如何加强企业政工队伍建设
“人才有价”充分释放人才资源市场活力
新能源企业人才资源胜任管理研究
对国企政工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王育才
育才中学
育才中学
如何提高政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科学开发“五老”人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