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高校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2011-08-15屈文涛朱林樊玉光刘战锋王金刚
屈文涛,朱林,樊玉光,刘战锋,王金刚
石油高校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屈文涛,朱林,樊玉光,刘战锋,王金刚
以西安石油大学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根据多年办学经验,结合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趋势和陕西经济社会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两大特色,三种能力,四个建设”的人才培养思路,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应用实践,在专业、课程、教材、师资队伍及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方面取得了成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
石油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校企结合
激烈的市场竞争及机械学科的飞速发展对机械类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1],要求该专业人才不但基础理论知识扎实,而且知识面宽广、实践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自学能力等综合素质[2]。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管理改革,在石油化工领域,石油高校相对于其他高校,已经失去了不少优势,应该整合和集中有限的资源,瞄准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不断创新,在人才培养上,应更加突出应用性和创新性[3]。
人才培养类型主要有学术研究型、工程研究型、技术实践型和技能实践型四种人才[4]。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西安石油大学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工程应用型人才,即技术实践性和技能实践性两种。校企结合是高校和企业开展充分合作、互利共赢的一个有效途径[5],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2007年,在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企结合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资助下,着力于石油石化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研究,为石油高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我国石油企业、特别是西部能源大开发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根据项目研究总体思路和时间进度安排,课题组成员利用参加学术会议、教学科研出差、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开展了广泛的调研,先后走访了30余所高校和50多家企业,为我校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与实践提供了详实的依据。
一、石油机械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思路
我校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充分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特色;坚持以人为本,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教学理念;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建设为依托,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和一流教学管理为建设标准,建设以知识传授和研究相结合,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以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名牌专业、特色专业、示范教学中心、优秀教学团队和精品课程建设为框架的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格局。
我校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质量为先,开拓创新,凸显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把育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把质量作为人才培养的生命,把创新作为人才培养的动力,把特色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石,注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两大特色,三种能力,四个建设”的人才培养思路,着力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二、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修订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培养学生的顶层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首要环节和基本依据,它直接决定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反映了专业特色。为贯彻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拓宽专业,加强基础,提高能力,注重素质,突出特色”的改革思路,我们在修订机械类专业培养方案时,遵循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依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构建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依照拓宽专业口径的要求按学科大类构建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技术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依照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培养创新能力以及体现学校服务面向与特色的要求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具体表现为: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增开了以石油特种装备和井下工具设计、石油产品特种加工为特色的任意选修课模块,把“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从模块限选课变更为必修课,在机电工程模块增开了“数控原理及系统”。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结合陕西、宁夏、山西、内蒙古等周边地区煤炭储量丰富,煤化工行业前景广阔的现状,在必修课中增开了“煤化工工程概论”;针对本专业毕业生60%以上都从事过程装备维修管理工作的现状,结合多年来为石化炼油企业开办设备维修技术人员培训班的经验,在装备建设管理模块增开了“过程装备维修管理工程”;为满足油气田地面工程需要,结合专业技术优势,在物料处理装备模块增开了“油气分离工程设备”。
工业设计专业以“产品设计对象具体化、凸显石油石化特色”为原则,以石油装备人性化设计和特种结构模具设计为主线,将产品设计模块拓宽为限选课和任选课,实践环节时间从32周增加为36周。
三、突出石油石化和校企联合办学特色
突出石油石化特色。在人才培养上,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紧围绕陕西省经济建设和国家西部能源大开发对人才的需求,以石油石化、煤化工设备为依托,以机为主,机电结合,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专业优势,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面向社会、面向石油和化工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突出校企联合办学特色。充分利用已与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中石油乌鲁木齐石化分公司和江苏建湖县石油机械基地等17家企业构建成的校企合作办学平台,以专业为依托,突破人才培养的地域限制,建立高校、企业共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坚持专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师资建设、学生培养与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色办学模式。例如:为测试新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思路的可操作性、效果和教师、学生及企业三方的接受程度,工业设计专业确定了以满足企业需要为标准、将参加生产实习学生分组“投放”企业设计部门或生产一线、全程按企业员工对待和管理等新的实习思路,工设0601-0602班生产实习安排在宁波西摩电器进出口有限公司、凯丰集团有限公司、正阳集团正大实业有限公司和南龙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分组开展,效果良好。
四、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以科技活动为载体,以开放性实验室为基地,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兴趣小组,参与“挑战杯”和“机械创新设计”等科技创新大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和科技创新能力;探索以科研课题带动教学的模式,将科研成果和研究思维注入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帮助学生扩充知识视野,培养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拓宽实践教学渠道,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建立学生深入社会开展实践活动的有效机制,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从而尽快形成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机械类专业连续16年保持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2%以上,本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工业品外观设计大赛、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科技活动,共获国家奖6项,省部级奖45项,其中20余项参赛作品申报了国家发明和外观设计专利。
五、建设石油机械类专业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专业与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实现,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按照“数量保证,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整体优化”的方针,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重点培养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积极培育国家级、省级和校级教学名师。
(1)人才的选拔、培养和引进。制订了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坚持点面结合的方针,点上抓骨干教师的选拔、引进,为他们创造脱颖而出的条件;面上抓普遍素质的提高,特别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采用各种方式提高现有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学术修养。
(2)完善保持教学骨干队伍相对稳定的机制。充分利用学校政策和创造条件来稳定教学科研骨干,以保持本专业教学队伍基本实力;逐步引入竞争机制,通过优胜劣汰,形成具有内在更新、提高机制的动态性教师队伍,以适应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
(3)开放式的队伍建设,实现教师资源共享。通过教师资源共享,采用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相结合,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办法,形成人才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机制,可以实现开放式的教师队伍建设。
(4)提供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教师也同样需要终身教育,提高本科教学的质量,深化教学改革都要求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在职攻读学位,是提高青年教师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可以锻炼他们的科研能力,使他们结合学科前沿进展开展教学,促进相关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交换校际访问学者,校际教师互聘;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进行教学进修;各种教学研究活动,也可使年轻教师汲取主讲教授的教学经验和敬业精神。
(5)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适应石油高校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目前我们已经选聘了80名优秀专家、资深人员担任我院机械类专业的企业教师,与校内实验室指导教师、工程训练中心技术人员共同组成了具有丰富现场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
在开展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在专业教师和合作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近五年积累了一定的培养经验并初步得到了社会认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得国家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其专业教学单位——机电工程教研室被评为陕西省级教学团队;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被评为陕西省特色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过程设备设计基础”和“工程力学”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第二版)”获得陕西省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1]屈文涛.大学生机械创新能力培养方案探索与实践[J].唐山学院学报,2003(s).
[2]耿峰,张倩.应用型高校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3]徐济梅.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初探[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2).
[4]吴宪平,等.机械类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长沙大学学报,2006(2).
[5]饶凌平,胡钋,华晓梅.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5).
G642.0
A
1673-1999(2011)01-0166-03
屈文涛(1970-),男,山东临邑人,博士,西安石油大学(陕西西安710065)研究生部副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及理论、计算机图形学等。
2010-10-09
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企结合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陕教高[2007]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