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院校音乐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1-08-15傅镭
傅 镭
高职高专院校音乐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傅 镭
从教学管理、教学内容和方法方面,分析了高职高专院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认为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提出了改善高职高专院校音乐教育的对策。
高职高专院校;音乐教育;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学习音乐可以陶冶情操,提高艺术欣赏水平,培养健康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对音乐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音乐教育还存在许多不足,深化高职高专院校的音乐教育改革,不断提高音乐教育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高专院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音乐教育不够重视
音乐是一门系统学科,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还没有深刻的认识,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跳舞,停留于让学生能够演唱几首不走调的歌曲,能够跳上几个漂亮舞蹈的层面上,认为举办一些歌咏比赛、文艺演出就是音乐教育的全部。对音乐教育的本质缺乏认识,导致音乐课流于形式、浮于表象,学生的音乐整体水平没有得到发展。同时,目前许多高职高专院校都向职业化的方向迈进,教学中重视与学生就业、升本有关的学科,过份偏重于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而音乐教育没有被真正重视起来。学校不够重视,导致音乐教师也对音乐教学衍了事;许多学生也觉得学习音乐与未来的发展没有关系,音乐课成了可有可无的学科。
(二)音乐教育的内容不丰富
我国民族众多,各个民族的音乐艺术丰富多彩,传统音乐文化博大精深。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音乐教育内容大多只分民族音乐和西方音乐两种。把所有民族的特色音乐归为一类进行教学,分类过于宽泛,无法体现不同民族音乐的差异性,学生泛泛而学,学习形式大于学习内容。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即为西方音乐体系,民族音乐成分所占比重不足。在中小学学生就应接受识谱、试唱等基本功训练,但为了升学率,学校只注重数学、语文、外语等考试科目的教学,使学生不能在中小学阶段打好音乐基础。大专院校的音乐教育强调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础上提高,增加了许多西方音乐欣赏的内容。音乐基础不牢固,学生欣赏、学习西方音乐时,不能够真正理解音乐的内容。有的大专生连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都不懂,不知道国际歌的作者是谁,新歌剧指的是什么。音乐这门学科有自己的独特性,但是它与美术、舞蹈、影视等其他艺术门类甚至声光电应用方面也有紧密的联系,往往是与其它学科共同协作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可以说,音乐好作品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但是,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音乐教育内容比较单一,局限在乐理、视唱、演奏、欣赏等几个方面,没有将舞蹈、美术等艺术形式融入音乐课堂,音乐教学枯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三)音乐教育方式僵化
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的音乐教育过于注重专业化、技能化。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通常的音乐课程是乐理、视唱、乐器演奏、民歌、国外音乐欣赏等,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常见的课程也是这些,只不过对专业学生的要求较高,对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基础知识、技术训练上要求较低、课节较少。同时,音乐教学中普遍过于注重音乐技巧,而轻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学生缺少必要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浮于演奏、视唱等音乐表演的表面,无法真正理解音乐、创新音乐。大多数大专院校对音乐课程建设不重视,为非专业学生配备的教师较少,可供学生自选的音乐课程不多;音乐理论、器乐、欣赏类的课程各成体系,音乐课程之间没有联系,涵盖面不全,不能使学生形成完整的音乐知识体系。
(四)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密切
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认识不够。搞大型的艺术活动需要人力、物力、财力多方面的投入,学校从经济角度考虑不愿意搞大型活动,学生所学的音乐知识不能很好地运用于实践。有的学校即使搞一次艺术实践活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比较单一,而且覆盖范围狭小,仅动员音乐专业的学生唱几首歌曲,或表演几个舞蹈,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只能充当观众。不能广泛发动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参与艺术表演。有的院校非音乐专业不开设音乐选修课,有的即使开设了音乐选修课也只是从理论上简单为学生介绍一些音乐专业的相关名词,课程结束时学生提交一篇作文就意味着课程学习结业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但学不好音乐,反而对学校的音乐课感到枯燥、厌烦,达不到国家规定的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要求。
二、改善高职高专音乐教育的对策
(一)转变音乐教育观念
改善音乐教育首先需要转变观念。学校要把音乐教育放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的全局性高度加以认识,摒弃只为就业服务、只须抓好学生自身专业建设的思想,深刻认识到音乐教育在美育中的重要性,明确音乐在各学科教育中的差异性[2]。教师既要重视专业音乐教育外,也要注重非专业音乐教育,不但注重音乐技能教育,更要注重基础理论教育,要体现专业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和非专业音乐教育的普遍性。强调把音乐的审美体验作为音乐教育的主导,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发现美、感觉美、学习美。学生要认识到音乐教育不仅能够使自己会唱歌跳舞,更重要的是塑造健全的人格,提高审美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二)丰富音乐教育内容
首先,在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学习西方音乐,更要体现音乐教育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大力开展地方音乐教育[3]。例如东北地区可增设“二人转”,北京可增设“京剧”,河南可增设“豫剧”。学校可联系本地实际,增设地方特色音乐课种,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其次,可把音乐基础乐理知识教学与器乐相结合。如可选一些常见的乐器,如萨克斯、黑管、小号、笛子、二胡、琵琶、锣、鼓等,使枯燥的乐理知识与这些乐器的演奏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欣赏水平。第三,可把音乐欣赏与音乐表演相结合。学生在单纯的音乐欣赏中,可能无法体会到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主题。教师在地方音乐教学中,要把音乐欣赏与表演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运用表演等活动方式,努力重现不同音乐所处的文化背景,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的感受。第四,可把音乐课与其它学科相结合。例如音乐与美术的结合,让学生在美术课中绘出自己理解的音乐的人物、事件、历史背景、民俗风情等内容,在绘画的过程中体会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改进音乐教学方法
要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变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要突出专业音乐教育与非专业音乐教育的差异性,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在专业音乐教育中,可针对目前大专生比较喜欢流行音乐的特点,将流行音乐融入到大专院校专业音乐课堂中,与所学的音乐知识进行比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例如《菊花台》中古筝的演奏以及结尾部分的葫芦丝音乐,在《黄金甲》中悠扬的民歌。指导学生分析歌曲中文化元素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体会音乐风格。在非专业音乐课中,可以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活动式教学。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音乐的背景,编制一些音乐短剧、故事,让学生去表演、欣赏、分析,让学生了解作者在音乐创作时的情感,增强体验能力,从而深入体会音乐所承载的文化内涵。音乐是一种最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形式,音乐的学习过程应该是感情体验的过程。教师要注意营造丰富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深刻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从而使非专业的学生也愿意学习音乐。
(四)为学生搭建音乐实践的舞台
高职高专院校要积极为学生建立艺术团、合唱团、舞蹈团、乐队等组织,并配备专职的辅导教师,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训练。要组织专门的音乐社团,实施学生自主管理、自主运营,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要办好校园艺术节,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在组织大型活动时,既要体现专业性,又要体现普及性。要有从事专业音乐学习的学生独唱、舞蹈表演、综合类的舞台剧,又要把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调动起来,组织大合唱、集体舞等演出,使音乐教育范围更广,形成全体师生喜欢音乐、学习音乐的局面[4]。组织文艺活动时,可争取企业赞助。另外,要力争使音乐、美术、影视等艺术教育相融合,形成各类艺术教育的联动与合力发展。例如影视专业的拍摄,可选择音乐专业的学生进行歌曲演唱、伴奏;美术专业的抽象画写生,可为其提供一些音乐背景,激发美术专业学生的创作灵感,也增强音乐专业学生对音乐意境的感受。
总之,在不断强调素质教育,高度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高职高专院校应当进一步重视音乐教育,从实际出发,从基础做起,逐步提高音乐教育水平,使音乐教育真正成为高职高专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李琴.浅谈音乐艺术教育在高校美育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6).
[2]昌利萍.关于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课程建构设想[D].华中师范大学,2006.
[3]徐威.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协同理论研究[D].河北大学,2004.
[4]冯晓莉.中国传统音乐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传承的现状与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7.
G642.0
A
1673-1999(2011)23-0202-03
傅镭(1970-),男,福建泉州人,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泉州362000)讲师。
2011-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