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煤矿建设“职工书屋”的探讨
2011-08-15陈国瑞
□陈国瑞
关于煤矿建设“职工书屋”的探讨
□陈国瑞
2011年3月5日,温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根据党和国家倡导学习、尊重知识的一贯主张,2008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曾下发《关于开展全国工会“职工书屋”建设的实施意见》,并确定了“三年3000个全国示范点和五年50000个“职工书屋”的总体目标。
2009年3月19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发布《关于加强煤矿班组安全生产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积极开展切合实际、形式多样、体现班组特色的安全文化活动,增强安全生产法制意识,培养安全生产价值观,培植先进的安全生产理念。
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决定从2010年开始,每年在全国开展旨在提升广大公民科学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爱科学,爱生活”读书活动。这意味着,科技出版工作将在促进全民阅读的事业中担负重要使命。
作为煤炭科技出版工作者,我们感到,上述信息为煤炭行业的科学发展带来了一次难得的契机。为此,我们针对煤炭行业职工的知识状况、文献环境和学习条件做了一次专项调研,多方论证在煤矿企业建立“职工书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2010年,笔者历时九个月,先后走访了兖州煤业集团公司安监局、大同煤矿集团塔山矿、平朔煤业公司3号井、晋煤集团寺河矿和淮南理工大学等有关部门,在矿区、井下和班组深入考察,并利用互联网密切注视相关的信息。
一、煤矿企业“职工书屋”的现状
1.在调查中我们看到,绝大多数煤矿企业没有建立“职工书屋”或类似的矿工学习场所。少数煤矿曾经有过图书室,但书刊陈旧、品种单调、更新滞后、使用率不高,文献管理的专业性也存在不足。各矿不定期采购回来的图书资料多由总工办或技术部门管理,主要供管理人员等小范围使用。广大员工,特别是处于生产一线的农民工、派遣工,除了应付取证考试前的速成教育外,基本处于无书可读、无处可读的状况。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素质类教育书籍几乎为零,企业各部门职工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学习的基本权益没有得到充分保障。
2.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煤矿事故绝大多数属于责任事故,是由于责任者的责任意识淡薄和安全意识缺乏所致。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煤矿企业现有的学习氛围和教育强度,对职工的主观思维形成不了密集覆盖和本能支配,在事故隐患或灾害来临时,员工的第一反应很可能是懈怠和慌乱,而不是基于规范条例的应急和应变。
不能想象,一个缺乏文化底蕴和技能涵养的劳动群体,能够在非常时刻作出正确的判断。因此,为广大职工提供基本的读书学习条件,引导职工通过学习提高素质,是煤矿企业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建立煤矿“职工书屋”的意义
随着煤炭行业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应用科学、管理科学和安全科学的内容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相比之下,我国煤矿职工在知识更新、素质提升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依旧十分粗放。由于农民工、派遣工的比例大量增加,一线人员的安全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提升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先进知识的不断积累和丰富,一定会产生从量到质的转化。煤炭员工自身文化知识、劳动知识的全面提升,必将转化为巨大的知识生产力和理性自律、团结坚强的企业向心力。
各类“职工书屋”的建设,是一项体现党和国家人文关怀、惠及广大职工群众的文化利民工程和保障职工切身权益的重要举措。它既是实施职工素质工程、满足广大职工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途径,又是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技知识、开启职工智慧的善事,更能培养职工的安全意识,激发工作责任感,从而营造出共建共享安全矿山的和谐氛围。
三、建立煤矿“职工书屋”的时机与使命
1.国务院、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从不同层面发出读书学习的号召,这对在煤矿企业建立和推广“职工书屋”、加强煤炭行业的队伍建设,正当其时。
2.煤炭工业出版社有能力作为“职工书屋”活动的首倡者和支撑单位,承担起推广普及活动的任务。煤炭工业出版社、新闻中心(《中国安全生产》杂志、《中国煤炭》杂志、《当代矿工》杂志、《煤炭信息》周刊)和音像出版社均拥有丰富的行业文献资源。综合其专业优势(包括产品认知优势、信息更新优势、技术维护优势、培训优势和集中采购优势),一定能够在这一领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面对如此巨大的社会影响和市场前景,不少官方和民营机构都给予极大的关注。就目前而言,真正具备资源和专业优势的正是上述单位。
3.“职工书屋”的建设可参照全总对“农村书屋”的定义,由政府部门制定工作目标和保障制度,职能部门提出相关评估方案和操作方案,设立专职业务机构,持之以恒。一定能够对提升全行业职工队伍素质,推动安全矿山的创建,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作者单位:煤炭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