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EP范式下的英语写作修改研究

2011-08-15林生淑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关键词:错误师生文章

林生淑(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EP范式下的英语写作修改研究

林生淑(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EP原则将课堂生活质量放在首位,以其为范式的研究强调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实现对课堂困惑的领悟和理解,达到师生共同发展、创造轻松课堂环境、提高课堂生活质量的目的。

EP;课堂生活质量;困惑;理解

一、EP原则的提出

课堂探索型实践(Exploratory Practice,下简称EP)是指对课堂生活的一种实践研究(practitionerresearch)。早在1997年Allwright就提出要对课堂进行探索型实践,但当时未明确提出这一实践的具体原则。产生对课堂进行探索研究的想法源于抽象的教学理论和课堂实践的脱节;另外,当时的行动研究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造成教师负担过重,忽视了和谐的课堂生活的重要性。经过后来的实践和发展,2003年Allwright明确提出了EP的七个原则,用来指导课堂实践,包括:(1)课堂生活质量放在首位;(2)为了解课堂生活而努力;(3)师生共同参与;(4)在合作中共同努力;(5)为了共同的提高而努力;(6)把理解课堂的努力融入正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7)把对课堂生活的理解当成是持久的任务。[1,2]

EP原则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社会性活动,强调参与者对课堂理解的重要性,实践者需要对课堂行为进行反思,理解是重心,终极目标是提高课堂生活质量。[1]EP认为,对课堂生活的“理解”优先于“解决问题”,并且,考察课堂的研究工具就是简单的教学程序和正常的课堂活动,而非“学术手段”。因而,EP的独特之处在于研究和教法的自然融合,把对课堂的困惑作为研究的起点,这种寻求理解的过程有助于教师职业发展和学生进步。

二、以EP为范式的课堂探索研究回顾

EP原则一提出来,就出现了很多以其为范式的课堂探索研究,目的是寻找对课堂困惑的答案,实现提高课堂生活质量的目的。学生也和研究者共同参与到研究的主题中,不再是不知道研究结果的第三方。[2]

Joanne在探究香港一所学校学生学习自主性不高的原因时,让学生参与到寻找原因的过程中。[3]学生参与了问卷问答、日记等旨在培养反思性能力的课堂活动。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对课堂学习获得了更多的理解,学习意识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也更好地理解了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从而达到师生共同提高自主性的目的,课堂生活质量也因此得到提高。

Gunn把学生外语交流过程中的错误作为困惑来考察。[4]Gunn对课堂小组活动中的口语交流进行录音。之后,师生共同对录音中的错误进行回顾和分析,了解学生为什么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这样,教师可以从学生的错误中理解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了解错误在学生的交际能力提高过程中的作用,学生也能意识到口语交流中存在的错误。

Nakamura考察了一位教师与学生长达40分钟的课下非正式谈话,通过对话轮转换的分析,了解师生为了继续对话所做的努力,教师可以反思自己是如何和学生进行对话的,以及自己在谈话中的表现是阻碍还是帮助学生表达意思。[5]

像这样和学生面对面交流可以更多地了解他们的想法,同样,教师也可以用EP原则来指导大班教学。在面临班级大而课时少的难题下,Gunn使用学生书面反馈作为了解课堂的工具,[6]通过学期开始、期中和期末三次学生书面反馈,了解学生对写作课程的看法和期望,和学生共同参与到理解课堂生活的努力中去,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共同营造和谐的课堂生活环境。这说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根源不在于班级的大小,而是师生缺乏对课堂生活的理解。

根据EP原则,理解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这种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适合当时环境的教学方式。如 Zhang的研究中,[7]面对如何将英语泛读课上好,改变以往泛读课堂的枯燥、学生学不到东西的困惑,在EP原则指导下,将小组合作应用于泛读课堂,学生成了泛读课堂的真正主角,培养了学生独立、创新思考能力和搜集资料的研究能力,在和谐有效的学习环境中提高语言能力,让学生真正享受英语泛读课。

Wu将EP与中国的哲学思想(特别是道家学说)进行理论探究,发现二者的“不谋而合”。[8]这表明,EP的指导意义不仅限于课堂,还可以指导人们对各种社会活动进行反思。[9]EP原则可以指导教师解开困惑,这种对课堂困惑的探索方式可以成为正常的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如课堂小组讨论、学生的书面反馈、课堂观察等。通过这些简单的教学程序,师生可以注意到隐藏在日常教学中的各种各样的复杂的课堂情况,进行反思,重新调整自己的期望和看法。[10]这种反思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在努力提高课堂生活质量。

三、以EP为指导的英语写作课堂实践

英语写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国内对二语写作的调查发现内容、篇章结构和用词都是中国学生写作中的难点。写作包含三个过程:写前计划(planning)、成文(translating)和修改(reviewing)三个过程。[11]如何修改写作是老师面临的难题,一方面教学任务较多,时间不充裕;另一方面,教学经验表明学生对教师反馈仅仅是“过目”而已,并没有达到反馈信息的目的。

本文的调查对象是笔者执教的海外教育学院两个班级的60名学生。海外教育学院是本校与美国一所重点大学合作办学成立的独立学院,涉及通信、经济、软件和管理等专业,采用的是2+2(两年国内就读和两年国外就读)模式。因而很注重学生口语和写作训练,写作作为一门课程开设。

(一)写作课堂的问题和困惑

写作教学采用过程教学法(process approach),并要求学生学会反思思维。过程教学法强调写作内容、篇章组织,而把语法放在修改的最后阶段。因为研究对象是一年级新生,作文中还有较多的语言错误,因此,教师反馈中包含这三个方面的信息。学生修改作文的主要依据是教师的书面反馈。提供反馈的目的不只是作为给分的依据,更主要的是希望学生能够认识到作文中的不足,在修改的过程中改进写作。

学生在第一周写作课上交上一篇文章,写作内容是“具体描述之前听力培训过程中学到或者未能学到知识的三个时刻”,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反思思维。笔者认真修改并给出评语,要求他们重新修改。然而,尽管笔者课堂上多次强调修改多么重要,修改后的作文进步并不大。学生仅仅是把划线的几处错误纠正过来,或者纠正过程中还是犯了新的错误。如果这样将写作课程进行下去,难有提高。根据以往经验,海外教育学院的学生学习动力都比较高,但是修改后的文章不能说明他们做了多少努力。因此,笔者产生了这样的困惑:尽管有了教师的修改意见,为什么修改后的作文还是没有期望的进步?教师的反馈对学生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

教师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写作课时短,仅持续11周(每周两课时),要完成5篇写作;学生相对较多,与他们正面交流的机会很少。这些都让教师很难面对面地了解学生的想法。

(二)探索过程

在班级大课时少的情况下,要了解学生如何看待教师反馈,以及是否从中受益,要求学生写“修改说明”就成了最好的办法。修改说明是让学生将自己的修改过程记录下来,详细说明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样的修改。这样,教师可以利用课下的时间充分了解学生如何看待教师的评价的,了解他们的真正想法,也可以让学生学会客观评价自己的文章。之后,每次学生在交上修改稿的同时还要附上一份详细修改说明。

笔者认真评阅了第二次作文首稿,并给出了评语。其中,标注评语(coded feedback)和非标注评语结合使用。笔者避免给出过细的评语,以避免学生过分依赖老师评语,不进行独立思考。对学生有可能存在辨识困难的地方标注所犯错误性质,如“句子表达不确切,时态错误,逗号使用错误,结构问题等”。对于简单的语言错误主要是划出来,未标注,目的是避免过多强调语法,否则学生会片面地认为语法是最重要的,忽视文章的内容和篇章组织。

(三)数据收集

1.第一次数据收集

学生在交上第二篇文章的修改稿和修改说明之后,回答这样几个问题:

(1)我的反馈对你有用吗?

(2)你如何评价修改后的文章?

(3)修改过程中你有没有注意到我没有提到的问题?

(4)你有什么要告诉老师的?

对于前三个问题,大家的看法基本一致:

(1)学生无一例外地肯定了修改的好处,承认其必要性。

(2)参考老师的反馈,修改了很多的错误。修改后的文章好了很多。

(3)还能在重读文章的过程中找出之前没有注意到的错误。

这样的反馈表明教师的书面评价是十分必要的。学生更加明确了写作的目的,并开始评价自己的写作,不再把语言作为写作的全部,如有的写到“太习惯高中写作的老模式了,现在意识到修改是写作的升华,我要在文章结构上下功夫”;“以前认为自己的写作还可以,但看到这么多的红笔(注:教师评语),才知道写作有这么多问题”。学生的回答还表明他们开始培养写作中的元认知意识,如“为了找准一个词,我会查字典,花时间去想然后才动笔”;“老师的反馈督促我努力寻找更好的表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开始理解写作是个动态的循环过程。让笔者感到欣慰的是,学生的回答中表现出对所犯错误和进步的反思,开始认识到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了,这是成为自主学习者的第一步。让学生重新修改和写修改说明是鼓励学生反思写作过程和评价写作的有效方法。

同时,有几位学生还提出了自己想法:

(1)希望和老师能够有直接的交流。

(2)觉得修改后的文章没有多大进步,希望老师把正确的答案写出来。

(3)我知道这个结尾不好,可不知道怎么修改,希望老师告诉我怎么改。

第2个和第3个回答可以帮助解释之前为什么修改稿进步不大,学生或者不能识别错误,或者不愿意去花时间考虑更好的解决方法。因而,很有必要在每次的课堂上留足一些时间解答学生的问题。事实上,每节课都有自由讨论和提问的时间。但可能作为一年级学生,对课堂提问会有些拘谨。这样的回答也反映出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心理,没能把修改当作是独立学习的重要途径。这些建议也帮助笔者反思:教师又该在学生修改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反馈中了解他们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活动。下一次上课的时候,笔者把这些问题拿到课堂上和他们一起讨论,为了不让他们因面对教师评语提出的不足而产生挫败心理,笔者表扬了学生为了解决作文中的问题而做的努力。并在课堂上增加了作文讨论的教学活动。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给出反馈的文章。小组讨论可以帮助他们降低焦虑,克服羞怯心理。讨论过程中先是学生交换着阅读文章,目的是让他们了解别人犯的错误,熟悉错误的性质,警示自己,同时也让他们明白错误是学习进步过程中难免的。

2.第二次数据收集

接下来的7周进行了三篇文章的写作,课堂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学生交上初稿,教师修改并给予反馈,学生修改并书写修改说明。最后一次课上,笔者又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1)你觉得修改文章对提高写作水平有怎样的帮助?

(2)写修改说明对你有帮助吗?

(3)你喜欢这样上写作课吗?

对于以上问题,学生的看法归纳如下:

(1)为写好作文而去努力,如养成写前计划、成文后检查、利用字典等习惯。

(2)修改说明很有用,主要表现在:深刻认识并总结错误,重视写作,修改更有方向性和条理性。

(3)大多数同学认为这样上课很好,学生的感触和看法很多。

对于写修改说明,只有几个同学认为没有必要,“感觉有些麻烦,只要有修改就够了,没有必要再说明如何做了修改”;“(课堂讨论对不自觉的同学不会有提高)我们平时作业比较多,写修改说明就是应付交差,并未真正思考”。对于这样的反馈,应该说不出乎意料,随着学生写作熟练程度的提高,可能会由于笔误犯下错误。因此,应当简化修改说明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表达对他们有启发意义的修改内容。

四、结果分析:共同理解课堂生活

写作课只有短短的11周的时间,但可以看到学生写作态度的变化和写作内容的提高。学生清楚了写作的目标和要求,对自己的写作更加负责,更愿意去参与到写作活动中去。提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了;他们会主动请老师再次评阅修改稿,进行再次修改;会主动和老师讨论,征求老师的意见;有的同学为了写好一篇文章,还上网搜集了很多资料;有同学还表示以后会坚持写修改说明。

同时,教师自身的教学也得以完善和成熟。教师的反馈对学生很宝贵,但是仅有书面反馈是不够的,学生有时并不能领会其中的意思,他们还需要和老师面对面地交流,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讨论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帮助他们获取更多的观点,并让他们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下充分发挥写作水平。

正如EP原则所倡导的,师生应共同努力,了解课堂中存在的困惑,在上述英语写作课堂的探索研究中,为了弄清楚学生文章修过中的困惑,让学生在修改文章的同时写修改说明。这样的做法让学生开始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改变了过去为考试而写作的观念。教师也在和学生一起对课堂发生的一切进行反思,认识到最初学生表现出的“不情愿”修改的原因不是教师反馈本身的问题,而是师生缺乏对课堂教学的了解,缺少对彼此的理解;教师要不断了解学生的需要,思考如何当好他们学习上的引导者。

这样,在共同理解课堂生活的努力中,就会出现令人满意的结果——更加有效和谐的课堂环境,而这并不需要对“技术性问题”的“解决”。[2]本次探索研究的一个意外的收获是学生培养了自信心,合作解决学习上的问题。这让笔者相信,EP原则会继续在平常的教学中发挥作用。这也正说明了EP原则鼓励教师继续采用最好的方法,并且帮助他们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困惑。[3]

由于日常教学繁重,加上科研压力,教师似乎一直在忙于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学术层面上的教学改进策略,进行着大量的策略研究和实验,这固然会为科研理论的产生提供数据资料,而这样做的时候,却忽视了课堂教学是个复杂的、动态的、社会性的交际环境,忽略了参与者对课堂发生的一切的了解和领悟。Allwright曾警告说,“我们经常对教学中重要的东西有着错误的理解:我们抱着‘行为主义’的观念进行课堂教学,孤立地看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期望一个个地予以解决来提高教学效率;把课堂问题看作单纯的技术性问题,认为通过‘更好的’学术理论上的手段予以解决就是改进课堂教学;我们甚至认为语言教学的性质可以简单地看作相对来说没有问题存在的、非社会性的因果关系”。[1]

EP是开展课堂调查的一种持续有效的方法,能提供给教师一种系统的模式去界定他们想要探究的语言教学领域,改善他们对其的思考,通过熟悉的课堂活动进行深入的考察来达到对课堂生活的领悟和理解。这种理解也许并非是言语所能及的一种个人感悟,但是却可以在日常教学当中发挥指导作用,改进教学,提高课堂生活质量。[2]

[1] Allwright,D.Exploratory Practice:Rethinking Practitioner Research in Language Teaching[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2003,7(2):113-141.

[2] Allwright,D.Developing Principles for Practitioner Research:The Case of Exploratory Practice[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5(89):353-366.

[3] Joanne,C.Promoting Learner Autonomy in the EFL Classroom:The Exploratory Practice Way[M].Proceedings of the Independent Learning Conference,2003.

[4] Gunn,L.C.Exploring Second Language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2003,7(2):240-258.

[5] Nakamura,I.Understanding How Teacher and Student Talk with Each Other:An Exploration of How“Repair”Displays the Comanagement of Talk-in-Interaction[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2008,12(2):265-283.

[6] Gunn,L.C.Prioritizing Practitioner Research:An Example from the Field[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2005,9(1):97-112.

[7] Zhang Ruwen.Using the Principles of Exploratory Practice to Guide Group Work in an Extensive Reading Class in China[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2004,8(3):331-345.

[8] Wu Zongjie.Understanding Practitioner Research as a Form of Life:an Eastern Interpretation of Exploratory Practice[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2006,10(3):331-350.

[9] Miller,I.K.Researching Teacher-Consultancy via Exploratory Practice[J].LanguageTeachingResearch,2003,7(2):201-209.

[10] Slimani-Rolls,A.Exploring a World of Paradoxes:An Investigation of Group Work[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2003,7(2):221-239.

[11] Hayes,J.&Flower,L.Identifying the Organization of Writing Process[C]//In L.Cregg&E.Steinberg(Eds.).Cognitive Processes in Writing.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1980:3-30.

Exploring Students'Revising of English Writing through EP

LIN Sheng-shu

EP gives priority to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life.The researches guided by EP stress that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uld participate in classroom teaching to achieve the comprehens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classroom puzzles.Also we can achieve common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create relaxed classroom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life.

EP;quality of classroom life;puzzle;understanding

H319

A

林生淑(1980-),女,讲师,研究方向为第二语言习得。

猜你喜欢

错误师生文章
在错误中成长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麻辣师生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不犯同样错误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