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吸收借鉴企业文化
2011-08-15徐国方吴小洪
徐国方,吴小洪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扬州 225127)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吸收借鉴企业文化
徐国方,吴小洪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扬州 225127)
借鉴、吸收企业文化,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互补与融合,是当前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迫切任务。界定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比较两者之异同,讨论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切入点,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实现学生顺利就业、彰显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等角度分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借鉴企业文化的必要性,提出深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的新视角。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相互交融
文化力量,作为推动国家发展的软实力,正愈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社会进步、民族振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来支撑。地方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生产、管理、服务型人才的重任,直接为企业服务,与企业有着极紧密的联系,因此,在探讨地方高职院校如何推进自身文化建设时,注意借鉴、吸收企业文化,以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融与互补,已经成为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一个迫切的命题。
1 两者内涵之界定
通常我们把校园文化这一概念界定为“学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与行为规范”,也有许多论者从物质、制度、精神等多个层面来定义校园文化。笔者以为,可以将校园文化理解为:在校园这一特定的空间里,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为主体,围绕教育活动与校园生活而创造并为师生群体共享的校园精神与生存环境。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地域性与行业性的特征,它既包含物质文化的范畴,又包含精神文化的范畴。校园文化有显性与隐性之分,显性文化主要包括学校建筑、校园环境、办学的基本设施等;隐性文化主要有思想文化、人格文化、群体文化、制度文化等。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则可界定为“企业员工信奉并付诸实践的价值理念”。细言之,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形成的、为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被贯彻执行到经营活动中的价值理念、规章制度、管理方式、用人机制等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凝聚人心的粘合剂,它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将员工的思想与行为引导到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上来。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灵魂。美国兰德公司研究表明:世界五百强企业之所以强,固然由多种因素决定,但是关键在于文化力上优胜于人。一个优秀的企业之所以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需要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精神。海尔集团、蒙牛集团的成功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2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异同之比较
相对于社会文化而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都属于子文化;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都属于亚文化。两者之间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特质。
共同之处可以概括为:两者都以人为出发点,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文化、组织文化;两者都有相类似的结构体系:都可以从物质、制度、行为、精神若干层面来考察;经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是两者的核心要素;在学校与企业内部,两种文化所起的作用大体相同,都有着引导组织发展、规范组织行为、激发组织成员的活力、凝聚组织的力量等作用。
两者的不同特质可以从以下三点来考察:
其一,校园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文化,学校办学的终极目标是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社会效益是学校办学追求的第一目标。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经营文化,企业追求的最高目标或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优良服务,同时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其二,校园文化包含着既有明显差异又能有机统一的两个层面: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教风是教师文化的内核,学风则是学生文化的核心。教风与学风的统一,构成校风。企业文化则没有可以明确区分的这两个层面[3]。
其三,校园文化较之企业文化,具有诸多不同的表征:一是校园文化对社会的幅射作用远强于企业文化,因为校园活动的主体是青年人,他们在校期间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随着他们将来的职业走向,将对社会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二是校园文化可视为一种研究文化,其主要特征为含蓄内敛;而企业文化却可视为实践文化,竞争的气息较校园文化浓厚。三是校园文化更接近于事业单位文化,较注重个人的资格、资历、人际关系,有着尊师重教的传统;而企业则更注重个人的业绩,业绩是个人收入多少、职位升降的依据。
3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互相融合的切入点分析
接受文化影响的群体同一。在大学校园中接受文化熏陶的主体是学生,而学生终究要走向社会,分布在众多的行业,成为企业的员工主体,他们将来要接受并创造企业文化。
两者具有可以相互融合的文化内容。校园文化在许多方面与企业文化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如学校文化强调培养学生个体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爱校如家、爱岗敬业等观念;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相互帮助以增强群体的向心力、凝聚力;在校园活动中强调参与意识、主人翁意识、竞争意识;在社会活动中注重养成时间观念、效益观念等,都是在为学生未来走向企业成为合格的职业人在积累着必要的文化素养。
从更宽广的视野来看,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还有着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内在联系。校园文化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基础,企业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升华。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服务于社会,学校为社会输送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不仅应该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还应该有良好的文化底蕴。企业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如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也可以用于学校管理。如果能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间找到适当的契合点,则可以推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创新。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需要立足于校园,对于高职院校的管理者来说,还需要拓宽视野,注重从企业文化中汲取营养,从而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合理对接,为学生走出校门顺利走向企业成为合格的职业人准备条件。
4 校园文化建设借鉴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着许多相同点,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融合渗透,因此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完全可能且十分必要,其必要性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需要借鉴企业文化。
仅仅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尚无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实践与企业文化的陶冶,是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不可或缺的条件。不同行业不同职业又对职业素养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化学制药类的学生需要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需要严谨细致的思维方式,文秘专业的学生需要良好的语言能力,需要相当的沟通协调能力。将来从事的职业所要求的素质往往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无法体会到的,如果学生能比较早地感知到特定的职业文化或行业文化,有助于他们形成初步的职业素养。因此,通过包含一定的企业文化因素的校园文化来规范引导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使学生了解、接受、顺应相关职业的素质要求,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人,有利于学生完成由学习生涯向职业生涯的过渡。显然,包含职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只能通过引进借鉴企业文化方可实现。
二是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需要高职院校自觉吸收企业文化。
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教育的导向。这一宗旨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有很强的社会服务功能,因此高职院校的师生也应具备相应的服务意识。当前大多数企业在服务意识的培育、服务体系的建设、服务功能的完善方面已经远远走在高职院校的前面。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方面,有必要借鉴、学习优秀企业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理念,仿效企业建构的服务体系,促进自身的发展,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三是借鉴企业文化乃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真正走向“零距离”就业的需要。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距离”就业,高职院校为之付出了不少的努力,但是实践起来有相当的困难。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应该尽量缩小学业与就业之间的距离。据我们对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近三年的毕业调查来看,就知识与技能而言,我校的毕业生总体上适应企业之所需,但其中仍有相当比例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规章制度、劳动环境、人事关系。因为他们在校期间所处的情境与就业后的工作场境存在巨大的反差。有少数学生甚至在一段时间后怀疑自己在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是否有用,严重的甚至对就业前途失去信心。
高职院校的教育要克服以上弊端,不仅要在知识与能力方面为学生实现“零距离”过渡准备条件,还需要努力缩短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认同、接受企业文化。
四是自觉借鉴企业文化也是高职院校彰显办学特色之所需。
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是学校生存之本,没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势必难以长期生存。办学特色不仅体现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管理体系、校园服务等环节,还表现在校园文化的个性特征上。因为无论上述哪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的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来支撑。校园文化最内核的东西是师生群体的思想状态、精神风貌,没有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没有不断创新的改革意识,高职院校便有可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更谈不上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办学特色。较之与高职院校,优秀的企业则更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因此合理地借鉴企业文化中的竞争意识,适当地引入企业的竞争机制,有助于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许多地方高职院校走过了升格、整合、专业调整、接受评估等重要的发展阶段,其中实力较强的院校已经开始了创建国家或省级示范校的尝试。依托地方行业、企业办校,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办学历史中的亮点。在高职院校新的发展阶段,加强校企文化之间的融合、互动、互惠己经成为彰显高职院校特色的不二选择,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也因此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与社会价值。
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校企双方都应该加强对文化因素的重新认识,主动吸纳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成果,同时也处理好自身的文化传承关系。高职院校尤其需要注意文化的多元性质,让学生有可能接受多种文化、特别是优秀的企业文化的熏陶,使学生学会在对多元文化因素的比较中作出有利自身成长的选择。学校的决策者、管理者在思考如何深化校园文化时,积极借鉴企业文化,吸纳企业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职业观念,强化职业意识,使学生走出校门后真正成为地方企业、行业合格的职业人,成为地方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
[1] 英宝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与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9(12):8-9.
[2] 赵瑞林,王卫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J].企业研究,2010(7):107-109.
[3] 刘克星,孙爱芹.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59-61.
[4] 周春芬.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建设的路径[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99-102.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Campus Culture by Borrowing Company Culture
XU Guo-fang,WU Xiao-hong
(Yang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Yangzhou 225127,Jiangsu,China)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are enhancing intrinsic quality construction,and the top priority for them is to mutually complement and integrate corporation culture and campus culture by borrowing and assimilating corporation culture.This paper defines campus culture and corporation culture respectively,makes contrast and comparison between them,and explores how to blend each other.The conclusion is that it is very essential for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to borrow corporation culture to cultivate students’professional ability,to serv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to assist students’employment,and to show their unique educational methods.Final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new idea as to intensify intrinsic quality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campus culture;corporation culture;integration
G718.5
B
1008-9446(2011)04-0086-04
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规划课题:GZY0901GH033
2011-09-05
徐国方(1965-),男,江苏南通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秘专业教学与现当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