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意义转换的空间网络构建
2011-08-15杨海娟
杨海娟
语篇意义转换的空间网络构建
杨海娟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翻译的本体不完全在文字符号的表征中,而在人认知框架中,意义具有动态的认知本质。在概念整合理论框架下,对具体语篇的叙事结构、信息布局转换过程中空间生成机理进行了阐释,丰富了对语篇意义转换过程的客观实证描述性研究。
概念整合;叙事结构;信息布局;语篇翻译
一、引言
什么是翻译?迄今为止,人们很难找到一个真正权威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对翻译有不同的理解。翻译理论的历史可以说是探讨“翻译”多义性的历史。Bell认为翻译具有三种含义:(1)指翻译过程。(2)指翻译结果。(3)既指翻译结果,又指翻译过程的抽象概念。认知翻译途径的翻译研究者认为,翻译研究的注意力应该放在翻译过程的客观描述上,对译者的认知活动进行研究。目前翻译过程的客观实证描述性研究已成了翻译研究的重点(颜林海,2008)。
杨武能(1998)将翻译过程视为两个阶段:理解和表达。此种翻译过程却造成源语和译语在词汇、句法和语篇分析层次上没有了直接的联系 (颜林海,2008)。Brandt(2005)认为翻译过程包括三个阶段:阅读,解释,翻译。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它是对源语符号进行解码,从中提取意义,并对意义再以译语重新编码的认知加工的心理过程。翻译过程应该被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理解、加工、映射和整合缺一不可。本文从空间动态映射整合的角度,探讨语篇结构转换的认知机制及认知模式问题,进而了解对语篇意义转换产生影响的各种认知因素,以此丰富对语篇翻译的研究。
二、概念整合理论与语篇翻译
概念整合理论也叫概念融合理论,是第二代认知科学的新发展。该理论主要用于认知语篇的研究,代表人物有Fauconnier,Turner,Brandt L.等。Fauconnier(1985,1997)提出并完善了“心智空间”理论,他认为,心智空间是我们思维和说话时构建的部分信息集合,空间的建构是为了话语局部的理解。心智空间与长时记忆中的抽象知识相联系,随着话语和思维的展开而构建和改变,各种不同的认知映现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心智空间,形成心智空间网络。构建空间网络的四个空间为:“类属空间”、“输入空间 I”、“输入空间 II”和“整合空间”。Brandt(2005)认为,Fauconnier提出的四空间网络对于心智空间的分析没能抓住意义生成的动态的图式的本质及映射整合合一的语义含义,对于意义是怎样有意义并没有说清楚,忽视了语境、背景对于整合中想象深化的重要性。因此,Brandt(2002,2005)对其进行了细化和补充,提出构建空间网络的六个空间:基础空间、表征空间、所指空间、关联空间、虚像空间及意义空间。由文本、语篇、对话、语言等话语标记、人类符号认知意义模型实践构成的基础空间是人的交际基础,是其他心智空间构建的基础,能够激活超出现实心智表征生成的同现实相关的意义。关联空间包含了语境、语义必须条件,向整合投射的动态图式并稳定新创意义的产生。六空间网络对于意义成因的动态图式性质即映射和整合的意义隐含给予了更好的阐释。
语篇意义的构建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认知过程,是超字面的心智概念意义在体验指导下的整合。译文是原文作者、译者心中概念的激活,是源语与目标语的语法结构线索和语境适应心理认知的映射整合。译文产生的过程包括译者对原作者所构建的空间网络进行解包、语码重构及译文重构认知过程以及译者认知框架被激活的心智空间网络成员的构图、突显、聚合、分辟、重组等复杂的心理运算。源语及目标语的语言形式和社会文化等认知语境因素制约着意义构建过程中的空间映射及整合的认知操作,译者的主体认知及其他语境认知因素同时制约着译者在动态的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
语篇结构是某一特定文化中组句成篇的特定方式,是一种约定约定俗成的相对稳定的语言使用习惯,是文化因素在语言运用过程中长期积淀的结果。概念整合理论指导下的语篇转换过程中,译语语篇的规范与译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要有类通性。译者要完成对语篇结构进行的调整,是对语篇叙事结构和信息布局关键默认值的认知处理。本文选取语篇结构中的叙事结构和信息布局转换的两个方面,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来解读语篇意义转换的生成过程。
(一)叙事结构的转换
译者的认知能力会帮助译者重构源语语篇的叙事结构空间,并与译文叙事结构焦点空间进行呼应映射,在读者认知语境的制约下进行输入整合,产生译语的叙事结构空间。我们以下面一段话的翻译作为例子来阐释语篇的叙事结构转换。
又摸了摸当票没有丢,这才重新走,手痛的什么心思都没有了,快到家了吧。但是背上流了汗,腿觉得很软,眼睛有些刺痛,走到大门口,才想起来从搬家还没有出过一次街,走路腿也无力,太阳光也怕了起来。
(萧红:《当铺》)
Before Iwalked on again,I put my hand on the pawn ticket in my pocket tomake sure that it was still there.By then,the pain in my hands had become the only thing Iwas conscious of.So Iwas anxious to be home again.My back sweated,my legs felt like jelly,my eyes stung.At the gate o f my home,it suddenly occurred to me that this was the first time I had ever been out to town since Imoved here and that accounted for my legs feeling so weak and my eyes being so shy of light.(Zhang Peiji)
上面句群所呈现的背景区(grounding box)与译者认知的客观世界十分贴近,译者很容易重构原文文本“快到家吧!快到家吧”的心境,以及话语角色“我”这样动作的执行者的表征空间,同时唤起新的焦点空间即所指空间。在含有译语语篇规范及译语读者阅读习惯的关联空间对空间映射整合的制约下,经过以体验为原则的认知、加工、整合,新的语篇叙事结构得以产生,即以“I”为主语的结构性突显的主谓框架句,同时译文运用 “Before…”,“By then…” ,“So…”时间构造词来强化叙事的时间层次感。在这里,译者作了归化性的调整,使译文句句相扣,一致性强。
(二)信息布局的转换
具有描写、提供背景功能的信息和具有叙事功能的信息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常呈现不同的布局。在整合网络中,概念结构从输入空间到整合空间的投射整合以语篇信息分布方式为认知参照点。笔者以下面一段话的翻译作为例子来阐释语篇的信息布局转换的过程。
In the winter of 1879,James Lecky,exchequer clerk from Ireland,and privately interested in phonetics,keyboard temperament,and Gaelic,all of which subjects he imposed on me,dragged me to ameeting of a debating society called The Zetetical:a junior copy of the once well known Dialectical Society founded to discuss John StuartMill’s Essay on Liberty when thatwas new.(Bernard Shaw:How Ibecame a Public Speaker)
1879年冬天,詹姆斯·莱基拉我去参加一次辩论会。莱基是爱尔兰人,在财政部门当职员,有空喜欢研究语音,练习弹琴,学习盖尔语,他让我也学这些东西。这次他带我去参加的辩论会是一个名叫“探索学会”的团体举办的。当年约翰·斯图尔特·米尔的文章“论自由”刚刚发表的时候,成立过一个“辩证学会”来讨论这篇文章,这个学会曾名噪一时。探索学会就是仿照这个学会建立起来的,只是没有它那么有名罢了。(《英汉翻译练习集》)
原文的结构中,传达动作和事件信息的只有“James Lecky” 和 “dragged me to ameeting of a debating society”,其余信息均在从属成分中作为背景信息出现。译者通过对原文文本信息分布默认值的挖掘获得表征空间,同时通过原有的体验、知识结构激活所指空间。关联空间中的“汉译遵循的是将事件信息抽取出来,放在句群之首,其余背景的信息再分别交代”的认知框架激活了心智网络成员的映射关联、组构,产生各种概念圈,进而最终完成语篇信息的转换。同样,语篇信息的转换过程也反映了译者翻译工作的心智历程,译者主体性又充分得到了发挥。
三、结束语
语篇结构的转换是文化因素在语篇结构上长期积累的结果,译者的认知在语篇动态转换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六空间的概念整合理论能够为语篇结构转换动态生成提供更为合理解释,扩大了对语篇意义转换过程动态描述性研究视角。
[1]Brandt,L.&Brandt,P.Making Sense of a Blend[J].Apparatur,2002:62-71.
[2]Brandt,P.Mental Spaces and Cognitive Semantics:A Critical Comment[J].Journalof Pragmatics,2005:1578-1594.
[3]Fauconnier,G.Mental Spaces[M].Massachusetts:The M IT Press,1985.
[4]Fauconnier,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5]王正元.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颜林海.翻译认知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7]杨武能.尴尬与自如傲慢与自卑—文学翻译家心理人格漫说[M]//许钧.翻译思考录.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262-272.
H 315
A
1673-1999(2011)22-0117-02
杨海娟(1980-),女,黑龙江海伦人,硕士,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大学英语教研部讲师。
2011-08-30
黑龙江省教育厅2011年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语篇意义构建的空间映射整合研究”(12512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