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文化遗产型景区保护机制创新
——以福建土楼为例
2011-08-15张钟元兰晓原郑向敏
张钟元,兰晓原,郑向敏
试析文化遗产型景区保护机制创新
——以福建土楼为例
张钟元,兰晓原,郑向敏
文化遗产型景区保护机制需要不断创新,文章在分析国内外文化遗产型景区的保护现状的基础上,以福建土楼为例,从保护理念、保护投入、保护管理、保护技术、保护监督等方面试析文化遗产型景区保护机制的创新。
文化遗产型景区;保护机制;福建土楼
我国目前已成为仅次于西班牙和意大利的世界遗产第三大国,截止2010年8月,中国有40项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28项。中国虽然是遗产大国,但并不是遗产的保护大国。实现文化遗产型景区保护机制创新成为时下遗产保护的热点,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严峻的遗产保护问题的最佳方法。
一、文化遗产型景区保护概述
对文化遗产型景区的保护,最主要的是对景区内的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建筑群、遗址进行保护,对景区内的整体环境包括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社区环境进行保护。
(一)国外文化遗产型景区的保护现状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人类丝毫没有停止对文化遗产型景区从政策法令到科学技术、从地区性的到国际性的保护。国外文化遗产型景区的保护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手段:
1.法律手段。国家内部:法国、英国、德国等国家在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就制定出早期的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条款[1],并在随后的实施中逐步完善。国际之间:海牙公约和华盛顿协定中有关于武装冲突中保护文化财产的国际协定。
2.科学技术手法与手段。欧美许多国家相继建立了大量的文物保护实验室和国际文物保护协会。国际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形成了跨越时空、跨越国界、跨越人种、跨越语言障碍的文化遗产型景区保护网络。
3.管理手段。行政管理:文化遗产型景区作为国家公共资源实施统一管理,景区的管理者不是景区财产的“所有者”或者项目的“业主”而是国家公共财产的管家或服务员。财政管理:每年维持景区日常运转的管理经费的90%由政府财政拨给,另外10%主要是门票收入、特许经营管理费和其他收入(如接受社会捐款、成立基金会等)。
(二)国内文化遗产型景区的保护现状
中国的文物保护事业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发展壮大的过程,特别是文化遗产型景区的保护,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笔者结合福建土楼的保护现状,认为国内的文化遗产型景区保护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技术手段创新保护措施。改革开放至今,全国各地各种类型的考古学会、文物保护学会、文物修复协会等相继成立,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批大专院校纷纷投身文化遗产型景区的保护事业。福建土楼景区的保护以科学技术为依托,聘请国内外研究专家对福建土楼作专题考察,对福建土楼的保护和文物管理工作具体指导,为土楼建立文字、图片和电脑资料数据库,配备专业的普查员和护理员。
其二,申遗热促进了对文化遗产型景区的保护。伴随申遗热潮,政府对景区投入大量资金,这些投入极大地改善了遗产资源的状况,为整体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改善做出了贡献。在福建土楼景区的申遗过程中,各级政府投入众多资金对土楼进行全面的保护整治,恢复其原来面貌,还从各地征集大量文物,使这里成为生动的土楼博物馆。
其三,管理组织体系正处于转型之中。我国现有的遗产地管理中存在着复杂的职能关系、利益关系的交叉。长期以来条块分割的文物保护、风景区管理、森林公园等遗产保护体制已经面临经济改革带来的挑战,而以法律为基础,以国家为主导,以地方为主体,第三方机构参与,社会公众监督的总体遗产景区管理模式正在探索中孕育壮大。
其四,法律保护手段日渐成熟。近年来,国家、地方和有关部门都加快了制定法规、规章保护文化遗产型景区的步伐,一系列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陆续出台。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和政府也不断加大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如《“福建土楼”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福建土楼”保护规划》,涉及到每个县土楼保护,如《福建(永定)土楼保护管理规定》等,为福建土楼的保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福建土楼的保护现状
(一)福建土楼的概况
“福建土楼”由“六群四楼”组成,即永定县初溪、洪坑、高北土楼群及衍香楼、振福楼、南靖县田螺坑、河坑土楼群及怀远楼、和贵楼、华安县大地土楼群,它们主要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岭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福建土楼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称为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
(二)福建土楼保护存在的问题
中国文化遗产型景区在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而福建土楼作为一处新兴的世界文化遗产,其保护工作也是成绩骄人,但是,问题还是存在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开发、轻保护。中国旅游业开发初期,从决策层到基层,普遍缺乏科学规划和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意识,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局部地区在开发中忽视保护,对资源和环境保护重视不够、措施不力,破坏资源和环境的现象屡有发生。福建土楼景区在旅游开发中,只重视对某些有旅游价值的土楼群进行保护与修复,还有很多土楼分散在乡村无人修缮,一些现代化的广告纸贴满墙壁,严重破坏了景观的协调。
2.社区参与保护不足。在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方面,福建土楼的社区居民只参与最终利益的分配,没有参与旅游发展的全过程。其实土楼的乡村居民才是最了解当地土楼文化、乡土文化,也是最想保护这些文化的人,是开展土楼保护工作不可或缺的主体人物。
3.教育重视不够。应当承认,与国外旅游者相比,国内旅游者素质较低,旅游资源遭破坏、景区环境遭污染等现象比较普遍,但是,现在国内的景区景点基本上还没有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对游客进行有效教育、引导和管理。在缺乏有力引导与管理的前提下,人群污染、生活污染、文物破坏等必然造成景区的生存威胁。
4.安全环节薄弱。福建土楼在物防、技防方面难度大,由于受当地的传统生活方式及土楼建筑特色的影响,土楼内部的基础设施极不完备,给、排水设施缺乏,内部电路老化,消防设施尚不完善,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加之楼民的消防意识和消防法制观念淡薄,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防范能力相当脆弱。
三、福建土楼保护机制创新的思考
实行保护机制创新显得意义重大,保护机制的不断创新才能满足日益严峻的保护形势,协调保护与开发的矛盾。福建土楼保护机制的创新需要政府部门主导、旅游经营者投入、社区居民参与、专家技术支持、旅游者推动,实现保护机制在保护理念、保护投入、保护管理、保护技术、保护监督等方面的创新。
(一)保护理念创新
1.以科学规划为基础。抓精品景区,创新景区保护机制,首先是要真正重视景区的规划工作,并且强化开发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福建土楼景区的规划设计,必须要注意维护资源的完整性和原态性,维护资源环境的整体协调性,以不破坏土楼的乡村文化、客家文化为前提条件。科学组织规划的班子,根据福建土楼与村落的实际,组织相关学科如建筑、文物、园林、环保、旅游、市场等方面的专家,形成争鸣和互补基础上的完整规划框架。
2.以科学研究为指导。福建土楼景区内的资源分散,楼内的文物数量庞大,对文物的管理、登记、日常技术维护与文化内涵的挖掘、人员的培训必须要以科学研究为指导。科学研究以人为本,要增加景区内各领域的专业人员,广泛地听取各个领域专家的意见,开展各种学术研讨会,以科学指导景区的保护与管理工作。
3.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代际公平分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文化遗产型景区的保护机制创新,必须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保护好福建土楼景区内的文物、建筑、土楼外的文化氛围、乡村生活环境,杜绝过度开发、超负荷接待、人工化、商业化、破坏景区协调性和完整性的现象出现。
(二)保护投入创新
资金投入问题是摆在保护机制创新面前的一大难题,应开辟多种融资渠道,建立一个遗产保护资金体系。整个景区的营运、资源保护主要靠政府大量的补贴和投入,在现阶段来说是不可行的,只有加速实现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提升才是良策。因此,应广泛吸引民间资金的参与,与政府资金相互补充,共同促进福建土楼的保护。
(三)保护管理创新
参与到福建土楼保护机制创新的主体成分复杂,有政府,有社区居民,有景区一线服务人员,有游客,还有旅游开发商,每一个主体在机制创新中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所以,首先要理顺管理体制,规范文物保护工作。严格按照制定的《福建省“福建土楼”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规范行为、依法行事,完善文化遗产的监督机制,确保法律手段在保护中发挥更大作用。要规范楼内管理长效机制,各楼要推选楼长,负责管理土楼内部事务,增强土楼管理机构与民众相互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制定楼规民约,对大家在楼内的生活和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实施规范化管理,形成一整套制度。最后,执行环境综合评价机制。各级主管部门一律采用环境影响报告形式,对评价报告的审批也应该严格化,确保职责履行到位。
(四)保护技术创新
福建土楼面积大、分布广,需要借助先进的监测与信息技术手段才能够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检查。目前我国文物的监测与信息技术设施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从总体上看仍很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如一些土楼保护技术可以不断推广,福建土楼“申遗”成功以后,南靖县为了对福建土楼进行实时监控和全程跟踪建设的一项保护设施,总投入达500多万元。目前,南靖县在福建土楼设置的“全球眼”多达28个,成为当前国内乃至世界上最为先进的世界遗产监控管理系统。为了更好的保护土楼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永定县对土楼文化遗产进行三维激光扫描测量。三维激光扫描检测技术可以高精度地获取被测对象表面的三维坐标数据,建立被测对象的三维立体模型,从而解决文物保护界古建筑整体变形观测难的问题,为保护土楼留下珍贵的历史数据资料。
(五)保护监督创新
在申遗成功后的土楼保护中,相关行政部门、企业、社区居民等应进一步明确保护工作相关主体保护监督的责任与义务。法律的实施质量、实施效果需要监督机关去评估、监督,才不会出现执法不力或偏颇的现象,才能够不断完善。福建土楼景区应成立各级监督办公室,培养或吸收一批优秀的监督班子,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违法处罚制度,确保新机制的顺利进行;要善于聆听群众的意见,力求成立全民监督的良好风气,杜绝破坏景区资源的行为;要成立跟踪小组,定期检查机制实行的情况,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估,及时修正错误。
[1]铁付德,刘冰,于鲁冀.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现状[M].2003:45-47.
G127
A
1673-1999(2011)02-0150-03
张钟元(1985-),女,吉林人,华侨大学(福建泉州362021)旅游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兰晓原(1981-),男,畲族,福建福州人,华侨大学旅游学院2008级博士研究生;郑向敏(1954-),男,福建永春人,华侨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