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浑善达克牧区的可持续发展
2011-08-15浩毕斯哈拉图马亚斌苏楞高娃
浩毕斯哈拉图,马亚斌,苏楞高娃
(1.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气象局,内蒙古 正蓝旗 026000;2.内蒙古草原监督管理局,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浑善达克沙地又称为小腾格里沙地,是内蒙古四大沙地之一,分布于内蒙古高原东南部,南依大青山,北止于阿巴嘎—锡林浩特熔岩台地,东起大兴安岭南段山地西麓的克什克腾旗,向西一直延伸至苏尼特右旗。东西长 450km,南北宽 50~300km,总面积71万km2,涉及锡盟的正蓝旗、镶黄旗、正镶白旗、多伦县的全部以及苏尼特右旗、苏尼特左旗、阿巴嘎旗、太仆寺旗、锡林浩特市、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一部分。浑善达克沙地是锡林郭勒盟和赤峰市克什克腾旗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曾经是水草丰美,景观奇特,风光秀丽的游牧民乐土,但近年来由于气候原因和人口压力引起的草场退化,不仅对当地牧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愈来愈严重的危害,而且阻碍了国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因此,研究影响浑善达克牧区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探索该地区可持续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草原生态系统恶化原因
1.1 气候条件
浑善达克沙地属温带半干旱区,气候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特征是寒冷、风大、少雨、干旱。干燥多风,降水不足是造成浑善达克地区沙化的主要自然原因。该地区年均降水量东部为350~400mm、西部为 100~200mm,年均蒸发量 1 900~2 900mm,加之缺少植物覆盖的光裸沙丘积雪能力差、植物生长期降雨量少、沙质土壤保墒能力弱,导致该地区降水有效率小于20%。大风及大风带来的风沙灾害是该区的特征性灾害。大风不仅影响植物生长发育,而且破坏力也很强。该地区年均风速3.5~5m/s,年8级以上风速天数32d,年春季沙尘暴15d,年大风日数50~80d。冬春季风力强而多,4~5月风速较大,最高可达12级,年平均风速3.5~5m/s,年大风日数50~80d,是全国沙区最大风区之一,即风多风大为草场沙化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气候变化是引起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系统恶化的重要自然原因,据资料显示,锡林郭勒盟地区近40年气候变化的趋势呈波动性的向温暖方向发展。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现在年均气温升高1.4℃,年降水量减少97.1mm,区域气候整体呈现干旱化的趋势,加重了草原退化进程。
1.2 游牧变为定居致使草场退化
浑善达克沙地曾是水草丰美、沙地稳定的是抗灾走场放牧的好基地,而这些年随着草原承包制的落实和人口及牲畜的迅速增长,这里变成了常年牧场,牧民在自家草场上连续放牧,牲畜常年采食导致草原沙化,超量采食使春秋季土壤裸露变成了沙尘源。另外,游牧时期牧民通过各种躲灾方式应对频繁的自然灾害,使得受害的草原生态系统得以休养生息。对草场建立固定边界后,使系统本身原有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被削弱,牧民有效降低风险的途径(如:“敖特尔”)越来越难实施,受灾的脆弱草地生态系统继续参与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草地退化。
1.3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造成浑善达克地区沙化严重发生的重要驱动力。人为因素的作用首先表现在人口的急剧增加上。如:正蓝旗建国初人口为2.13万人,1997年增加到7.92万,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81%,远远超过1.12%的全国平均水平。随着人口的增加,需要的粮食、燃料以及牲畜饲养数等也会相应增大,并由此引发出了一系列促进草场退化的连锁反应。其中超载过牧、滥垦、滥挖、滥采、滥伐等是导致草地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人为原因。天然草原冬春季缺草,牲畜的季节性超载过牧普遍存在。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违法占用草原、滥挖滥采草原野生植物,无序开采草原矿产的现象屡禁不止。即无计划经营、无投入利用、无依法管理,致使浑善达克沙地草原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2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2.1 依托资源,建设绿色牧业
浑善达克沙地牧区工业经济总量少,污染企业少,总体看,依然保持着蓝天、白云、碧水、净土的良好环境,拥有天然无污染优良草原资源禀赋,为开发各项畜牧绿色产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这里的一切农畜产品,都贴有自然绿色标签,这是大自然回报给当地人民的一个绝好的机遇。发展牧区绿色产业,可确保以草定畜制度的顺利实施,不仅是保护环境的需要,也是实现资源的再利用,提高产品经济价值,带领牧民致富奔小康,解决“三牧问题”的正确途径。要以国内和国际市场需求为契机,为市场提供充足的肉、乳、蛋等安全无公害绿色食品,逐步打造地区特色品牌,形成规模,并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的再利用率,真正做到不浪费资源,不污染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
2.2 加强草原保护力度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人们对草原各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利用,诱发和加速了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过程。如果不能彻底制止,恶化趋势就不会被扭转。要依法管理草原上超载放牧、采集野生植物、勘探施工、打井、开矿、采石、采砂、修路等活动。要根据不同类型草原生态现状,划出休牧、禁牧区域,制定具体禁、休牧起止期限,严格监管,自觉遵守。对要设定的保护区,永久禁牧,对保护区内的原有居民,一律转移迁出,国家要给予政策扶持,真正做到“迁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严格禁止和打击一切乱搂、乱挖、滥采行为。今后国家批准占用草地建矿、修路等工程,必须严格实行工程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进行,同步见效的原则,谁开发谁治理,对渎职和玩忽职守的责任人,要追究其行政或法律责任。
2.3 发展牧区教育事业
发展牧区教育事业,提高牧民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大力培养人才是协调牧区人与自然关系、减轻人口压力,实现牧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以牧区教育事业为重中之重,积极完善和探索发展民族教育的新路子,加大牧区教育投入,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优化学前教育,扩大高中教育规模,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深入开展牧区适用技术技能培训,彻底解决学校布局不合理、师资配置不均衡、教育管理不到位、教育投入不集中、课程设置不齐全、教学质量不稳定、责任机制不健全、教育行为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从根本上提高牧区教学水平,缩短教育城乡差距,确保高入学率、高升学率、低辍学率,实现“因教育而兴美好未来”,为浑善达克牧区的可持续发展开辟新的渠道。
〔1〕丁国栋,蔡京艳,王贤等.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成因、过程及其防治对策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26(4):15-19.
〔2〕焦玉光,李树强,王宇等.论草原牧区的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草业,2008,20(4):19-21.
〔3〕徐凤君,内蒙古草地退化原因分析及其恢复治理的科技支撑〔J〕.科学管理研究,2002,20(6):1-6.
〔4〕贾鲜艳,海棠,王月琴等.浑善达克地区草场沙漠化原因与防治对策〔J〕.中国草地,2004,26(1):69-72.